不懂裝懂,害了別人害自己

求知最忌諱的就是自欺欺人,不懂裝懂。如果只是為了讀書獲得知識,這種「自欺欺人」還只不過是害己而已,沒有什麼大礙。但如果讓這種人領導企業,那就不是害己的問題了,可謂是「小則害己害人,大則毀掉企業」。為此,對於我們而言,絕不要低估了不懂裝懂的危害。因為它完全可能讓一個人的品質轉變,墮落成為一種社會公害,可謂是貽患無窮。

曾聽過這樣一個笑話:

某人問:「你怎樣評價莎士比亞?」

甲說:「還可以,只是口感不如『xo』。」

乙反駁道:「喂!你不要不懂裝懂!莎士比亞是一種甜品,怎麼被你說成酒了!」

這個笑話真的令人啼笑皆非,寥寥數語,滿含哲理。它告誡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對任何事情精通於心,必然有很多需要彌補和學習的地方。而不懂裝懂就好像是給不足之處蓋上了一塊遮羞布,施了個障眼法,暫時擋住了別人的視線,讓自己能夠苟延殘喘。殊不知,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不懂裝懂的人終究是要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代價的。

Advertisements

話說蘇東坡在湖州做了3年官,任滿回京。想當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貶的結局,這次回來應投門拜見才是。於是,便往宰相府來。此時,王安石正在午睡,書僮便將蘇軾迎入東書房等候。蘇軾閑坐無事,見硯下有一方素箋,原來是王安石兩句未完詩稿,題是詠菊。蘇東坡不由笑道:「想當年我在京為官時,他寫出數千言,也不假思索。

三年後,正是江郎才盡,起了兩句頭便續不下去了。」把這兩句念了一遍,不由叫道:「呀,原來連這兩句詩都是不通的。」詩是這樣寫的:「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在蘇東坡看來,西風盛行於秋,而菊花在深秋盛開,最能耐久,即使焦乾枯爛,卻不會落瓣。一念及此,蘇東坡按捺不住,依韻添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待寫下后,又想如此搶白宰相,只怕又會惹來麻煩,若把詩稿撕了,不成體統,左思右想,都覺不妥,便將詩稿放回原處,告辭回去了。第二天,皇上降詔,貶蘇軾為黃州團練副使。

Advertisements

蘇東坡在黃州任職將近一年,轉眼便已深秋,一日忽然起了大風,風息之後,後園菊花棚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東坡一時目瞪口呆,半晌無語。此時方知黃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對友人道:「小弟被貶,只以為宰相是公報私仇。誰知是我錯了。切記啊,不可輕易譏笑人,正所謂經一事長一智呀。」

蘇東坡心中含愧,便想找個機會向王安石賠罪。想起臨出京時,王安石曾托他取三峽中峽之水用來沖陽羨茶,由於心中一直不服氣,早把取水一事拋在腦後。於是便想趁冬至節送賀表到京的機會,帶著中峽水給宰相賠罪。

此時已近冬至,蘇軾告了假,帶著因病返鄉的夫人經四川進發了。在夔州與夫人分手后,蘇軾獨自順江而下,不想因連日鞍馬勞頓,竟睡著了,等到醒來,已是下峽,再回船取中峽水又怕誤了上京時辰,聽當地老人道:「三峽相連,並無阻隔。一般樣水,難分好歹。」便裝了一瓷壇下峽水,帶著上京去了。

蘇東坡先來到相府拜見宰相。王安石命門官帶蘇軾到東書房。蘇軾想到去年在此改詩,心下愧然。又見柱上所貼詩稿,更是羞漸,倒頭便跪下謝罪。

王安石原諒了蘇軾以前沒見過菊花落瓣。待蘇軾獻上瓷壇,取水煮了陽羨茶。王安石問水是從哪裡取的,蘇東坡說:「巫峽。」王安石笑道:「又來欺瞞我了,這明明是下峽之水,怎麼冒充中峽的呢?」蘇東坡大驚,急忙辯解道誤聽當地人言,三峽相連,一般江水,但不知宰相是怎麼辨別出來的。王安石語重心長地說道:「讀書人不可道聽途說,定要細心察理,我若不是到過黃州,親見菊花落瓣,怎敢在詩中亂道?三峽水性之說,出於《水經補註》,上峽水太急,下峽水太緩,唯中峽緩急相半,如果用來沖陽羨茶,則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相宜,今見茶色半天才現,所以知道是下峽的水。」蘇東坡敬服,王安石又把書櫥都打開,對蘇東坡說:「你只管從這二十四櫥中取書一冊,念上文一句,我若答不上下句,就算我是無學之輩。」蘇東坡專揀那些積灰較多,顯然久不觀看的書來考王安石,誰知王安石竟對答如流。蘇東坡不禁折服:「老太師學問淵深,非我晚輩淺學可及!」

蘇東坡乃一代文豪,詩詞歌賦,都有佳作傳世,只因恃才傲物,口出妄言,竟三次被王安石所屈,從此再也不敢輕易傲慢他人。蘇東坡尚且如此,而那些才不及東坡者,更應謹言慎行,謙虛好學。一個人讀不盡天下的書,參不盡天下的理。正如古人所說:「寧可懵懂而聰明,不可聰明而懵懂。」

其實,不懂就不懂,為何要裝懂呢?細思之,但凡帶此陋習者一般原因有二:一是肚中本來沒有多少知識,一旦被人問住,想回答「不知道」,但是又怕自己丟人,所以只好不懂裝懂,信口胡謅,答非所問,敷衍了事,從而得以脫身;二是自己的能耐不大,但是卻耐不住寂寞,於是就開始在人前人後「打腫臉充胖子」,擺出一副博古通今的架勢,張嘴就是「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專門嚇唬那些學識淺薄的人,從而藉以揚名。

說到底,不懂裝懂其實就是自欺欺人,更是一個人在求知過程中對待缺點和不足的一種遮掩。

可見,不懂裝懂不僅無用,反而有害。漢代鴻儒董仲舒曾寫道:「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所謂「不隱其短」就是要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敢於解剖自己。「不知則問」就是讓自己少幾分羞澀與虛偽,多幾分坦誠與謙虛。「不能則學」就是要學習自己原來不明白的東西,彌補缺陷,不斷充實自己,成為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我們也只有踏踏實實地學習,實事求是地做人,才能夠在人生道路上站得穩、走得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