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資深的北漂-50歲開始北漂80歲名滿天下

大家都知道齊白石是近現代出名中國繪畫大師,是近代,世界文化名人。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這位畫家50多歲開始「北漂」80歲才成為名留青史的大畫家。

齊白石農民出身,干過農民、木匠等工作。

齊白石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出生農村可是身體虛弱不能幹重活,所以一家人就省吃儉用把節省下來的錢交學費讓阿芝(齊白石小名)上學,好讓他將來能夠干不用那麼費力氣的活。可是有有一年鬧災使得地里的莊稼顆粒無收。自然也就沒有錢交學費。自然阿芝(齊白石小名)只能輟學回家。這是齊白石已經10多歲了,父母犯愁了,阿芝又不能幹農活怎麼辦呢。左思右想要不去學門技術吧,將來也餓不死。於是就拜師,跟隨師父學起了做桌椅板凳的木活。有一天,收工跟著師父回家的時候對面走來了兩個人(都是干木匠的齊白石知道他們也是木匠)可是這是師傅低下頭哈著腰拉著齊白石給他們讓道。年輕嗎,齊就問:「都是木匠我們為什麼要給他們讓道呢。」師父給解釋了「雖然都是木匠,可是人家是干雕花的,比咱們呀輕鬆而且掙得多。」於是過了沒多久齊就請假說家裡有事,其實他是去敗雕花木匠為師了。想想也是如果一輩子只做桌椅板凳還不一輩子給人家讓道呀。齊白石很聰明,很快就成了遠近聞名的雕花木匠。

Advertisements

那麼,他又是怎麼走上繪畫的道路呢。這得從一次去給一戶大戶人家雕花,她無意中在書桌上看到了一本書,《芥子園畫譜》。這本書相當於當時的繪畫教材,是入門的書。齊白石看到后很是喜歡,於是就向主家借了這本書。是「借」所以必須得還的。怎麼辦了,齊白石就照著把整本書都臨摹了一遍。學美術的人都知道,初學畫畫都是臨摹。更何況他也有一定的美工基礎雕刻,這些都是相同的。之後齊白石就開始畫畫,可也得生活呀,怎麼辦--開始畫神像,這在農村很有需求,而且對街坊鄰居很方便,不用跑老遠去買。齊白石畫神像很快四鄰八村都知道了,而且畫的也挺好。(這時他是知名畫匠而不是畫師。)找他話神像的人越來越多,日子自然也就好過了。這樣他畫的神像被當地一個有名的畫家蕭薌陔看到,讚嘆不已。誇讚他畫的畫有靈氣。

Advertisements

這是齊白石的人生第一次轉折。蕭薌陔就把齊白石找來就問他你怎麼會畫神像呢,你不是木匠嗎。齊說,我臨摹過《芥子園畫譜》,老畫家點點頭那就對了。老畫家有意收齊白石為師,齊白石自然很高興。師父提了一個條件,就是以後再也不能畫神像了,說那東西匠氣太重不適合以後的發展。然而畫神像是齊白石唯一的經濟來源,如果不畫了生活怎麼辦。可是偏偏齊白石又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想想那些先人留下來的丹青墨寶,於是勵志也要成為一代畫師。

齊白石第一次進京,齊白石第一次進京是樊樊山,邀請他來到北京。這時正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當政年間。想引薦他給皇家畫畫,齊白石一想這要一進宮想要出來可就難了,老婆孩子都在老家呢。「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於是齊就自己悄悄溜回了老家。

第二次進京,清滅亡后民國1917年,為避土匪之擾赴北京。這次和第一次來北京是不一樣的,那次有朋友推薦最起碼衣食無憂,可這次兵荒馬亂,也沒有人推薦怎麼辦,但也不能餓死呀,於是就在廟門口刻章為生。這次他又遇到了推向他人生戴峰的恩師。他篆刻的印章被聞名北京城的陳師曾指點。陳師曾雖然比齊白石小13歲,但其時已名滿天下,是吳昌碩之後革新文人畫的重要代表。他鼓勵齊白石儘快自成一體,走藝術的創新之路。於是齊白石開始了「衰年變法」。用他自己的話說:「掃除凡格實難能,十載關門始變更。」

從1920年到1929年,他「十載關門」大膽突破,艱難探索,終於「掃除凡格」,「變更」了面貌。他在美術史上可以自立門戶了。然而,他在北京依然是知音寥寥。正像他自己說的:「懂得我的畫的,除陳師曾外,絕無僅有。」

陳師曾於1923年便英年早逝了。失去唯一知己的齊白石遭到了同行們的口誅筆伐。北京畫壇保守派們罵齊白石的畫是「野狐之禪」、「俗氣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極盡攻擊之能事。

但絕望中亦孕育著希望。齊白石在 「十載關門」的最後一年----1929年,被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鴻慧眼識珠,一眼就發現了「衰年變法」之後的齊白石。此時的齊白石年已66歲。在徐悲鴻看來,齊白石絕對是大師級的畫家。在反對派的鼓雜訊中,徐悲鴻大聲疾呼:齊白石「妙造自然」;齊白石的畫「致廣大,盡精微」……徐悲鴻在不僅在展覽會上貼條預定齊白石的畫以提升其地位,而且為齊白石編畫集,親自寫序,送到上海出版。除此以外,徐悲鴻還請齊白石到自己任院長的北京藝術學院做教授,並親自駕馬車接齊白石到校上課。徐悲鴻對學生說:「齊白石可以和歷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僅可以做你們的老師,也可以做我的老師。」

到80歲時才名滿天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