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人如何調理脾胃?中醫教你「辨濕」健脾!

擺脫了酷夏的炙烤,我們對秋的到來顯得那麼驚喜卻又帶著絲絲不適應。

夏末初秋涼爽多雨,是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時節,因此很多人都會產生體內濕氣重的現象,就容易導致腹內脹痛和食欲不振、拉肚子等現象。

中醫認為,暑熱傷津耗氣,秋季適當進補可以彌補身體在苦夏時的損耗,同時還能為秋冬禦寒做準備,增強身體抵抗力,減少生病幾率。不過,秋季是人體進補的最佳時節,但是進補不當反而會危害身體健康。因此,我們說秋季進補要健脾優先。

健脾,中醫名詞,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健脾,也是補法之一。亦稱補脾、益脾。治療脾虛、運化功能減弱的方法。用於面色萎黃、疲倦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緩弱等脾氣虛弱證候。因此,選擇合適的補氣食物,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基礎。

Advertisements

濕氣重是脾虛的表現,你有嗎?

1.起床時:如果每天起床,感覺身體特別的疲倦,頭昏腦漲,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基本可能肯定是體內有濕氣淤積。

2.如廁時:早晨方便完后,可以觀察下大便,如果一次沖水沖不幹凈,還要用幾張紙巾才能清潔乾淨,也能說明體內有濕氣。

3.看舌苔:我們可以到鏡子面前觀察自己的舌頭,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舌頭黃的越厲害,就說明濕氣越為厲害。

艾灸穴位能祛濕防病

中醫認為艾灸穴位能幫助我們很好祛濕,艾灸我們都知道是一種非常常用的養生防病治病的手段的,對身體的一些穴位進行艾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還能預防各種的疾病的,效果很棒的。

常見的艾灸方法有很多,具體的艾灸穴位如下:

Advertisements

  1、關元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我們的肚臍下面大約三寸的位置,是一種具有很好養生以及強健身體功效的穴位。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調理氣血,並且對於補腎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中脘穴

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緩解胃部和腸道所出現的各種疾病以及癥狀,例如腹瀉、腹痛、食欲不振、噁心、燒心、噯氣、目眩、耳鳴等等。

  3、豐隆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此穴主治頭痛、眩暈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尤其對於祛痰祛濕療效顯著。

  4、曲池穴

這個穴道的位置在屈起肘部的時候出現橫紋的外側段,是大腸經的合穴,也就是說血脈之氣從四肢對位置彙集到這裡。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很好的起到調理氣血以及去除風濕的作用,如果身體容易出現煩悶以及手麻的情況,對這個穴位艾灸能夠很好的改善血液循環,改善不適應的情況。

健脾祛濕

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這些調料平時在生活中是不是被我們忽略了,這些常用的調料我們如果能很好的利用起來不僅能幫助我們逼出體內濕氣還能很好的治病防病的。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