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閱讀黃金期,別錯過!

作為一位懷揣教育理想的學者,近年來,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廣閱讀,尤其是童書閱讀。在不同場合,他都強調,「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其閱讀史」。他是如何看待學業和閱讀的兼容問題的?為什麼在學生時代培養起閱讀習慣尤為重要?

「精神飢餓感」更易在中小學階段形成

「閱讀就像美食一樣。吃了好吃的東西,就不斷想吃,讀了好的書,也會讓你不斷地去找好書讀。」說起閱讀,朱永新很形象地用美食打了個比方,他說,閱讀會帶給人喜悅感、新鮮感,這些最後都會匯聚成精神上的飢餓感,也正是有這種飢餓感作為動力,他每天清晨都比一般人早起兩個小時,專心讀書。

但正如孩子學習語言、音樂、繪畫都有不同的最佳時間窗口,朱永新認為,這種「精神飢餓感」在中小學階段更容易形成,因為科學上一般認為人閱讀的關鍵期在14歲之前。

Advertisements

美國著名生理學家瑪莉安·伍爾夫通過研究兒童閱讀時的大腦變化發現,兒童閱讀是左右大腦兩個區域都一起運行的,而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語言的能力開始退化,我們成年人在閱讀時,往往是只有一個大腦半球在工作。

科學家認為,父母是否在小孩5歲以前經常給孩子講故事,影響著孩子今後閱讀技巧的形成。同時,人在14歲以前的閱讀體驗,對孩子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人生以後的歷程,只不過是前面14年所閱讀的東西的展開。

事實上,孩子長大以後,是用在14歲以前所閱讀的東西、所體驗的東西、所經歷的東西、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基本價值觀,用感恩、慈善、友愛等這些最偉大的觀念和知識在建設。

「所以,孩子早期的經驗對成長非常重要。當他們成人以後,他們是用孩提時代所獲得的東西為根基,繼續去構建內心的成人世界。」

Advertisements

「閱讀與學業從來就是不矛盾的」

一位當了小學生家長的媽媽發現,再美好的計劃都跨不過上學這道坎兒。在孩子上學之前,這位媽媽一直堅持給孩子讀各種故事,也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但是,自打一上學,孩子閱讀的時間被一點點地擠掉了,「又要完成學校的作業,又要保證孩子睡眠,只能有所取捨。」這位媽媽說。

這位媽媽的苦惱絕非個案。在巨大的應試壓力面前,如何平衡閱讀和學業,是擺在很多父母,尤其是城市父母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項調查表明,59.2%的學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時間來閱讀課外書籍,甚至有6.2%的學生閱讀時間為零,只有12.3%的學生花在閱讀方面的時間比較多。

「國外大量研究證明,家庭作業越多,孩子可能會越笨。」朱永新說,重複的練習是孩子最討厭的事情,這隻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但是對孩子智慧的發展並無作用。

「閱讀與學業從來就是不矛盾的。」朱永新說,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這兩套大綱絕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和補充的。

朱永新介紹,在一些進行新教育實驗的學校中,有些老師可以僅用1個月的時間把課程講完,剩下的大量時間進行閱讀。

現在很多家長和老師只盯著分數,而成長絕對不僅僅是成績的增長。「閱讀會讓教育變得更加美好,它在給孩子的成長打好精神的底色。」朱永新說。如果我們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們離開校園就將書永遠地丟棄在一邊,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相反,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普普通通,但是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終身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學校教育實際上不僅僅像母乳一樣給我們最初的滋養,最重要的是通過閱讀讓我們學會自主飛翔。」

事實也證明,大量的課外閱讀並沒有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找到最適合他們的圖書

閱讀重要,比閱讀更重要的是給孩子讀什麼?

「我現在就有這樣的困惑。」一位一年級孩子的媽媽說,學校每天會利用孩子早晨到校這段時間給學生放古詩,「幾十首古詩全部用說唱的方式錄製,孩子在家裡時嘴裡經常叨叨,不過怎麼聽都不是味兒。」據這位媽媽介紹,別管是「鋤禾日當午」還是「床前明月光」,什麼樣的詩句在孩子嘴裡都用歡快的說唱節奏唱出。

「這種方式追求的是琅琅上口,是為了讓孩子記住。」朱永新說,但閱讀的關鍵不是背下來,而是體驗、感受文學作品中的美。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確、由粉紅到天藍的彩色階梯,孩子的閱讀也是一個階梯式的、逐步過渡的過程。」朱永新說,在最初的粉紅色的階段,閱讀是以讀、寫、繪、兒歌、童謠為主,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閱讀則表現為大聲朗讀、複述故事、默讀等形式,到了再高的年級,就要開展主題的探討了。

閱讀重要,選擇好書同樣重要!

更多更全的育兒,教育,兒童圖書推薦,兒童溝通技巧等知識,請關註:微信號:wang_20131027(長按複製)!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