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慢練之我見:慢是過程,不是目的

在中國眾多的武術流派中,太極拳可謂獨樹一幟。太極拳法於陰陽而陰陽相濟,以意領勁,「行氣如九曲之珠,無微不至」。太極拳的慢練正是它有別於其他拳術的鮮明特徵,太極拳也因此顯得高深莫測,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為什麼太極拳必須要從慢練起?

一、動作技術細節繁多,學習需要

太極拳強調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在練拳過程中,所有動作都與力量運用的方向一致,使周身一家。李亦畲在《架打手要言》中所言:「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不外散;欲要精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與兩膊相系,下與兩胯兩腿相隨。」

Advertisements

在拳架的練習實踐中,對頭、頸、脊椎一直到腿、腳、臂、肘、手等部位,都有非常嚴格精細的要求。

但有一些初學者,只注意到太極拳師們走架時漂亮的身法,或者發人於丈外的乾脆利落,而忽略了形成這樣結果的學習過程,就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比如有些人甚至連一套拳都打不下來,卻熱衷於學習推手,其結果是總不離頂、偏、丟、抗之病,推來推去都是頂牛,不頂牛就挨打,毫無章法可言。

所以在練習拳架、鍛煉知己功夫時,必須慢練。就像看錄像的慢鏡頭動作一樣,只有動作緩慢,才便於解剖分析、領會動作要領,便於熟悉攻防動作的運動路徑,便於形成動作的自動化,由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

只有在慢練的過程中,才能細心對照自己的動作是否合乎太極拳的要領要求。如果動作做得太快,勁力就不能節節貫通,其變化的細微之處就會一帶而過。最終影響健身效果,甚至在沒有形成「勁」之前,用僵力模仿老師的技術動作,導致出現急性損傷或慢性疼痛。最終得不償失,「鍛煉」反而傷了身。

Advertisements

二、形成太極勁的必經之路

太極拳慢練並不等於慢用,慢練乃是求感悟、合內外、定型架、運軌跡,在正確的動作中形成太極勁。慢是為了給快打基礎,不是為慢而慢,而是要慢中求快,慢練快用,求得慢中的惰性之快,慢中要感悟內在勁意的變化和運行規律,以保證應用時閃中加速而不變形。慢時有了太極勁,也要向快逐漸過渡,只化不發,仍是被動挨打。最大利用化轉的動能並將力還回去,才能使自己最大程度的維持穩定。

通過慢練來掌握太極獨特的身法要求,太極拳的身體姿勢調節是以「五把弓」原理為依據,建立起一個理想的「太極身體姿勢」模式,即把人體各部分調節成由軀幹和四肢共五把弓組合而成的一個統一的彈性體,在意識的支配下,使身體以腰脊命門為中心,各運動環節由內及外,由近端環節到遠端環節,節節貫穿,對拉拔長,從而產生強大的彈性力,這就是太極拳的以意導體;然後,再通過慢練,可以摧僵化柔,掌握空胸實腹,氣沉丹田,以意尋氣,以氣導勁,求得意、氣、勁的完善結合,達到「渾然一氣、周身一家」的高級境界。這一階段,就是製造強弓的過程,需精雕細琢,不斷完善,把自己的身體鍛煉和調整成一個強大的彈性體。在此基礎上,再練習如何蓄勁張弓,將身體的勁力組合成一股合力,做到姿勢正確,又能時時處處將弓拉得滿滿的。那麼,只要一搭上箭,自然一觸即發,迅不可接。

所以說,太極拳的慢練是造弓和張弓,也就是將人體變成強大的彈性體,並時時處處保持蓄勁姿態的獨特訓練方法,張弓是為了放箭,慢練是為了快用,慢練是手段,快用是目的。

當然,由於太極拳初期的慢,吸引了很多中老年人及身體素質欠佳並希望有所改善的人參與進來,這是好事。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每個人的基礎與能力是不同的。從小習武與暮年才開始學習,必然是有巨大差距的。所以一定要在規劃具體練習計劃時有所區分,不能盲目籠統地提高要求,或降低水準。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