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愛惡意揣測別人

怪傑:生活玩家的基地,知識偶像的T台

小怪說丨「你是傻X,取消關注!」話說的這麼毒,一定心裡很苦吧,是不是也有些諂媚呢!「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惡意揣測別人?」這個話題在知乎上至今有2975個關注,271個回答,看來大家都愛討論關於酸葡萄話題,怪傑真人秀選手李松蔚也有話要說。

李 松 蔚

心理諮詢師,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

怪傑真人秀選手

這是在知乎上一個很有意思的題目——不理解別人為什麼要猜測但自己也想要知道別人猜測的目的。

下面猜測的內容也許不全一樣,但是最後兩個相信每個人都有過,而且就是心理變態、虛偽。

用蘋果手機就是裝逼;

花錢買正版就是人傻錢多;

玩LOL買個皮膚就叫菜B;

長得漂亮就一定被包養;

畫妝穿短裙就是賣肉;

得獎就一定有黑幕;

收入高就一定是黑心錢;

監考老師抓人就叫心理變態;

學霸們抱怨下考試不順就叫虛偽;

.... ....

在開始我就說過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題目,題目自帶「揣測」並且從已有的回答來看,多少都帶有點惡意。真是應了那句話:當你用一個手指指著別人的時候,剩下的三根手指指向了自己。——我想儘可能地不帶惡意,來「揣測」一下「惡意」是怎麼來的。

首先要說的是,揣測本來就是人情之常。誰都是沒辦法直接看到生活的實相。以上述的第一句話為例,某人用蘋果手機。粗粗一想,這件事當中包含的可能性至少就有:

他可能不差錢;

他可能是果粉;

他可能很看重生活品質;

他可能希望被人認同;

他可能是隨大流

……

所有這些可能性都存在,並且不是非此即彼的,可能多少各有一點。但這樣面面俱到地分析,未免太麻煩。滿大街都是用蘋果的人,每看到一個人都要把以上可能性全考慮一遍,腦子會燒糊的。

除非對我們來說,那是特定重要的人,我們願意多琢磨。但琢磨再多,我們也仍然可能出錯。——大多數時候,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就會對蘋果的意義進行簡化。比如一個人可能會這麼想:「凡是用蘋果手機的,都是土豪!」這是他在多次重複加工中形成的,最習慣的簡化模式。

他這麼去揣測,錯了沒有?當然錯了,錯得很離譜。但這樣的錯誤無傷大雅,並且其實也無法避免。全世界的每個人每分每秒都在進行「揣測」。說得中性一點,就是對客觀世界的無窮多種可能性進行一種主觀的建構。沒有這個機制,我們連基本的安全感都沒有。

我很重要」,這句話本身就是在揣測,事實上經不起推敲。也大可不必推敲。推敲下去能有什麼好?——單位的領導今天對我愛答不理,我仔細推敲這裡面的可能性,可能性有一百種,哪一種是對的?這麼想下去,這一整天什麼都甭幹了,全得耗費在疑神疑鬼上。

乾脆武斷一點說:這事跟我無關,大概是領導今兒心情不好。這麼一想,這事才能放下。至於說,事實上有沒有別的可能?當然有。揣測出來的結論不全面,不客觀,甚至根本不正確,這都是后話。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都是武斷的,也只能是武斷的。

之所以這麼啰嗦,是想先闡明一個前提:揣測,乃至於錯誤的揣測,是再正常不過的一個東西。愛我的人對我百般寬容,討厭我的人對我各種挑剔,本質上都在誤解,揣測,以偏概全。你眼中的我,不過是基於我而生髮出的一團幻影。我不能說:你沒看見真正的我,所以你有問題。東東槍老師寫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為人為文不必奢求被理解,誤解乃是人生常態。他看得是很透的。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假如不能對「人不知」這件事心平氣和地接受,也就不必再進一步討論了。否則,我們帶著惡意看待這一事實,以惡意對惡意,只會生出更多的惡意來。

惡意這個詞,本身就有點惡意。我想用一個更中性的詞,叫「敵意」。敵意是一種態度。對於同樣的一種揣測,一個人帶或不帶敵意,也可以表現為截然不同的說法。比如下面的:

他不差錢 / 他人傻錢多;

他是果粉 / 他是蘋果的腦殘粉;

他看重生活品質 / 他個裝逼犯;

他希望被人認同 / 他骨子裡是屌絲;

他隨大流 / 他缺乏主見;

……

可以看出,揣測本來只是揣測,屬於事實判斷的範疇,但是引入了「敵意」,就變得難聽起來,帶有價值判斷的褒貶。

這些話符不符合事實另說(也保不齊符合事實呢),但態度上擺明就是要跟人干一架的意思,雞蛋里也能挑出骨頭來。——當然,一般人只是在腦子裡這麼挑一挑,不至於真的出口傷人。但就算只在腦子裡過一遍,也帶有劃清界限的傾向。「這個人,是敵人」,這種態度實際上是在宣告這樣的信息,「讓我在腦子裡把他批倒批臭,這樣我就不需要跟他扯上關係了。」

有人說這是尋求優越感。我的揣測略有不同。我認為敵意的功能,在於跟人保持距離。跟人保持距離,我想是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因為我用一種有敵意的態度面對你們,你們被我樹立成了敵人,我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孤立我自己。這樣一來,實際是讓我更安全了。

打個形象的比方。一個男生可能會把一個女孩看成「女神」,在努力追求她,這種姿態在某種意義上是很要點勇氣的,因為他把自己放到了一個不太安全的位置上:「我希望跟她近一點,但如果我被拒絕了,我會因此受傷」。

而另一個勇氣不足的男生,則可能會說:「我靠,她這樣都能當女神?你看她臉上全是雀斑!」——他毫不客氣地表現出對這個女孩的敵意,不單是為了優越感,也是在保護自我的價值:「她不可能拒絕我了,因為我已經在心裡拒絕了她」。這樣一來,他在人際中就可以免於遭受一次(在他看來是很嚴重的)挫敗。就像小孩子下棋下到一半,眼看有可能要輸:「下棋是獃子的遊戲,我不玩了!」

攻擊並不一定是為了踩倒別人,有時只是撤退前的虛晃一槍。雖然是一種自保的策略,但也會有犧牲。他因此失去了一段可能的關係。這段關係對他越重要,損失就會越慘。

在過去,一個人的社交圈子就那麼點,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來來去去都是同樣的一群人。一個人如果總是用「敵意」保護自己,總在心裡拒絕別人,他自己很快就會變得很孤獨,與周圍世界格格不入。

相比而言,今天——尤其是在網上——眼界開闊了,人際關係沒有那麼稀缺了,用敵意和疏遠來自保就沒有那麼可惜。反正都是素不相識的人,有他們不多,沒他們也不少(他們說不定也是這樣看我的),我穿上一層敵意的鎧甲,那又有什麼不好?

所以網上的「惡意揣測」比現實中多。「認真你就輸了」,網路天然就是保持距離的地方。但是你可能也看出來了,敵意並不是徹底的拒絕。事實上,敵意中也包含了親近的意願。

還拿男生的比方。一個徹底疏離不感興趣的男生,壓根都不會產生出冷嘲熱諷的敵意。那些激烈表達著「她怎麼可能入我的法眼」的,明眼人一望即知,心裡恐怕正蠢動著心思。那念頭一定是先進入了一個人心裡,呆不住,才會被激烈扭打著向外趕。愛和恨往往是一體兩面的東西。

說敵意是自我保護,再往深一層,但那也是因為先察覺到了危險的徵兆。這裡說的「危險」,如前所述,就是想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渴望。我需要你,這願望中恰恰潛藏著被拒絕的不安,於是才要自保。

說來相當擰巴——我需要你,所以我拒絕你,這樣你就不能傷害我了——然而對很多人來說,這就是習慣成自然的一個模式,習慣到連自己都無法覺察。所以有敵意的人,多半心裡有過不易察覺的糾結。一方面對人有興趣,有需求,想要親近,另一方面又無法承受被人看輕的風險。所謂的惡意揣測,就是這樣一種糾結下的產物。

所以如果你曾經被人惡意揣測過,不妨這麼想:首先這個人對你感興趣。——對於完全不感興趣的人和事,他根本都不會放到眼裡,更不會下工夫「揣測」。揣測本身,就代表了某種潛在的好奇,和深入了解的渴望。就算是痛心疾首地怒罵:「你是傻X,取消關注!」,你其實也能看出來,他本身還在關注你,想要你聽見他的聲音。

但這種親近的願望,由於他的原因,不但未能貫徹,反而最終表現成為它的反面。——這是他自己的遺憾,與你無關。你大可不必以同樣的惡意回應之。往大了說,這糾結是網路時代人際關係的一種映射。

互聯網是這樣一把雙刃劍:它讓人與人的關係變得越來越便利,同時也越來越不值錢。為此,很多人最終都選擇穿上敵意的鎧甲,敵意的一面是渴望,另一面則是不安。我們與他人的距離從未像今天如此之近,但也從未如此之遠。

想要提高生活品質

歡迎關注怪傑微信訂閱號:guaijie50,最愛你的小怪:guaijie_ET想要跟你成為朋友,朋友你準備好了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