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愛彌兒》:順應自然的教育即為成功的教育?

文|淏淏媽媽

2016年的四五月間,我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來讀盧梭的《愛彌兒(論教育)》。上下兩冊,煌煌五卷,讀得非常艱苦。尤其第四卷《信仰自白(一個薩瓦省的牧師述)》,較多篇幅涉及哲學及宗教,囿於自身隔閡,尤感晦澀。之後一直惦記著寫篇文字,但因為有些問題始終沒想明白,所以擱置至今。

一、《愛彌兒》講了什麼?

《愛彌兒》是一部教育小說,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闡述他的教育思想。盧梭認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后,才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此,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一種手藝、一種謀生的手段,進而學會生活。盧梭在本書附錄「書柬二」中借愛彌兒的話說出自己的觀點:「更要緊的是應該懂得怎樣生活。」

Advertisements

全書五卷中,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段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從2歲前的嬰兒,到2至12歲的兒童時期,到12至15歲的少年時期,及第四卷中15至20歲的青年進入社會的教育,及第五卷中對女子的教育、對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按年齡段劃分,分別闡述了各個年齡段,如何引導兒童順應自然、循序漸進成長。

二、順應自然、遵循自然法則的教育理念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愛彌兒》出版說明,盧梭著,商務印書館,1978)

盧梭花更大篇幅闡述的是對兒童15歲之前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愛彌兒》,盧梭著,16頁,商務印書館,1978),盧梭絮絮叨叨,讓家長及教師等教育者「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在第二卷的兒童時期,盧梭這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一直到本書的最後一卷第五卷,愛彌兒長成一個青年,盧梭對其進行的自然教育貫穿始終:「我按照自然的道路前進,以便它給我指出通往幸福的道路。我最後發現,自然的道路就是幸福的道路,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按照這條道路前進了。」

Advertisements

與此理念相對應,盧梭主張給孩子以「有節制的自由」,甚至提出「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你開頭什麼也不教,結果反而會創造一個教育的奇迹」。

不得不提的是,盧梭在闡述其基本理念時,雖有全書貫穿的理念線索,但在講述時常常是絮絮叨叨、啰里啰嗦,因此也常常會造成讀者閱讀上的困難。

三、困惑:愛彌兒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了?

盧梭對愛彌兒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在最初閱讀時,這是我的最大困惑之一。

到第五卷,盧梭對愛彌兒耐心引導、精心培養,終於把他培養成一個智慧、溫雅、善良的青年;愛彌兒的婚姻對象蘇菲也和愛彌兒一樣,受到遵循自然的教育,蘇菲聰慧、美好、友愛,他們順其自然地結婚、生子,按說,公主和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事就該戛然而止了。

可是,在本書「附錄」中,是兩封書柬及一個結局《孤獨的人的結局》,命運急轉而下:蘇菲的父母及女兒相繼去世、因蘇菲不忠蘇菲和愛彌兒的家庭破裂,愛彌兒離家出走,甚至最後成了一個奴隸。愛彌兒離開妻兒,在事實上他所受到的自然教育並沒有傳承下去,他亦沒有盡到一個父親應盡的教養責任……

盧梭給出這樣的結局究竟要說明什麼?我掩卷卻百思不得其解。遂和朋友討論這結局的深意,朋友建議我讀下知乎上的一段話:

愛彌兒的成長依賴於導師「盧梭」的精心呵護,但獨立自主才是教育的目標。附錄的《書柬一》里,愛彌兒抱怨(或者說遷怒):「你的隱退給我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使我不斷遭到可怕的命運的打擊!」顯然當時,愛彌兒是非常不適應的。而到了《書柬二》,他已經從人生中學到了更多,結合早年打下的良好基礎,大大地成熟起來,不再需要依靠任何人。

與一般人對教育的期待(盡量讓孩子變得完美)截然不同,愛彌兒和蘇菲並不完美。重要的主題是:他們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包括彼此)以及社會和世界(包括病、災等等)的不完美。大部分人活得痛苦和失敗,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得到「直面慘淡的人生」的內心力量。而愛彌兒連做奴隸都可以淡然處之,其靈魂可謂相當偉大了。可以說,愛彌兒具有把不幸轉化為幸福的非凡能力。這種層面的「成功」,才是盧梭式教育的追求。

讀到這裡,竟有豁然開朗之感。

盧梭在《愛彌兒》第一卷里寫到:「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裡,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爾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

如此,再對應本書附錄中給出的結局便不難理解了。盧梭教育的關注點不僅僅在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而是放到了更長遠、更廣闊的成年圖景里。

教育,更要緊的是,教給我們慢慢懂得怎樣生活。

世間本無完美的人,亦無完美的人生。這是真相。

那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愛彌兒》精彩書摘

當我們看到野蠻的教育為了不可靠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受各種各樣的束縛,它為了替他在遙遠的地方準備我認為他永遠也享受不到的所謂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麼可憐時,我們心裡是怎樣想法的呢?

每教導一件事情,都要選擇一個適當的時間,都要避免它帶來的危險。

我們之所以有許多痛苦,正是由於我們毫無節制地追逐我們的慾念。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