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足跟時常疼痛多半是腎虛

足跟痛是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

  1. 氣滯血瘀型

    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血行緩慢、瘀血阻滯,脈絡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2. 肝腎虧虛型

    肝腎及其分支別絡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痿筋馳,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酸痛、隱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3. 寒凝血淤型

    氣血運行緩慢,腹感寒邪,寒主凝滯、主收引,致使經絡被阻、氣血凝滯不痛而痛,疼痛拒按,喜熱怕涼。

如果出現了足跟痛的癥狀,結合以上列舉出的病症,就可以判定是否是由腎虛引起的。如果是腎虛引起的,那麼我們在治療時,就要從治腎虛入手。在這裡,我們來介紹一種治療腎虛的常用方法——皂莢外洗。

皂莢洗腳的配方及用法:皂莢、血餘(布包)各100克。將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湯洗、浸泡患處(注意水溫適度,以免燙傷)。每日1~2次,10日為1療程。

皂莢的作用在古代醫書中就有記載: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1200個,洗凈,以酥少許煎香,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30丸,空腹服,以蒺藜子酸仁湯送下。血瘀的功用在《藥性論》中的記載是消淤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