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低血壓後果也會這麼嚴重!

體位性低血壓

高血壓作為高發病、常見病,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而體位性低血壓知曉率卻較低。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體位性低血壓作為常見老年綜合征被公認為是跌倒、暈厥和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因素,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什麼是體位性低血壓?

體位性低血壓指由卧位轉為直立位3 min內收縮壓下降≥20 mmHg和(或)舒張壓下降≥10 mmHg,伴或不伴低灌注癥狀的臨床綜合征。

體位性低血壓的常見癥狀有哪些?

多於體位改變時或長時間站立時出現:頭重腳輕或頭暈、黑矇、視物模糊、無力、頸肩部疼痛、腰背部麻木、疼痛,嚴重病例甚至出現意識喪失(暈厥)。

什麼可導致體位性低血壓?

1)由於飲水量不足、嚴重的嘔吐、腹瀉、大量出汗等導致血管內液體不足。2)心臟瓣膜病、心律失常、心肌炎等致心臟泵血強度不夠。3)老年人群由於其年齡相關性自主神經功能衰竭和血管彈性減退,使正常調節系統紊亂導致體位性低血壓。4)繼發性自主神經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等。5)使用某些藥物:抗高血壓藥物(如鈣離子拮抗劑、利尿劑等)、鎮靜葯(如氯丙嗪)、 抗腎上腺素藥物(如酚妥拉明)、血管擴張劑 (如硝酸甘油)等,一般多見於老年患者聯合用藥或大劑量用藥。

體位性低血壓的好發人群?

體位性低血壓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年齡超過65歲個體的患病率可高達20%。體位性低血壓也與一些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密切相關,如高血壓病、心衰、冠心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

老年人如何做到早期診斷、早期發現體位性低血壓呢?

體位性低血壓是常見的、易於診斷的、可以預防的臨床綜合征,平時在家中注意監測血壓,不僅要測量坐位血壓,還要測量立位血壓。如體位改變后出現頭暈、黑矇,及時去醫院就診。

老年人應如何預防體位性低血壓呢?

1.規律生活,足夠睡眠。卧床時頭部墊高25-30cm,保持血容量,減輕晨起的癥狀。床旁放置小便壺,夜間最好不入廁大小便。

2.起床時要注意3個半分鐘。醒來后不要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鐘,坐起來后再坐半分鐘,兩條腿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鐘,不突然或過快用力猛起。

3.洗澡時水溫適宜,避免過熱過涼。洗澡時應事先準備好椅子,洗浴時應坐在椅子上。洗完澡后可適當躺一會兒或靜坐一會兒再起身活動,確保充分飲水。

4.鍛煉身體。根據個人體質條件,安排合適的體育鍛煉,起床1h后或進餐2h后再進行適當運動,如游泳、打太極拳、做操、散步等。

5.少食多餐。每餐不宜吃得過飽,飲食中富含纖維素,以保證大便通暢。餐后不要立即活動,可在休息幾分鐘后再起身。

6.不宜久站。不要在悶熱或缺氧的環境中站立過久,呈站立狀態時要每隔幾分鐘活動一下。注意下肢運動,站立時做交叉雙腿動作並經常抬抬腿。彎腰后不可突然站起,應扶牆或藉助其他物體逐漸起立。

7.有下肢靜脈曲張的老人宜穿用有彈性的襪子、緊身褲或繃帶,以加強靜脈迴流。

8.控制血糖達標,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定期篩查並治療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監測血壓變化,測量立卧位血壓。

9.遵醫囑用藥,慎用能引起頭暈和低血壓的藥物。若必須使用,服藥時取坐位,以防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密切觀察用藥后的反應。

六句話教您如何預防體位性低血壓:一高二慢三鍛煉,少食多餐排便暢,避免久站常活動,遵囑用藥勤監測,血壓血糖宜達標,健健康康活到老!

素材提供:老年醫學科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