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這是我報復「前任」最狠的方式

1

公元前36年,漢元帝建昭三年。

這一年,漢元帝劉奭(shi)下了一道聖諭:廣選秀女,充實後宮。

話說大漢王朝到了劉奭這一代,得益於祖上十代皇帝,多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勵精圖治、克勤克儉(因而漢人一稱沿襲至今),所以到了漢元帝繼位,可謂是政清刑簡、四境清平、歲稔年豐、一派盛況;

可也正因祖上承下來的節儉之風,整個巍巍漢宮,漢元帝四下一瞧,宮女竟還是前朝遺留下來的,不僅普遍年齡偏大、且明顯配置不足,想選個貌美且可心的妃子,更是極目難求。

當時漢高祖留有祖制:選秀一事,限定為每二十年一次。因為出身民間的漢高祖也深懂民苦,他認為這是對百姓的騷擾,為患巨大!

而到了建昭三年,雖距上一次選秀已有二十餘年,制度上是完全合規,可除了極少數有心攀附權貴者喜聞樂見更多的百姓,真是如漢高祖所擔心的那樣,是避之不及、如臨大敵。

所以舉國上下、街頭巷尾,倒是出現這樣的奇景:處處都在趕著嫁女。

有一首民間詩,「九重鸞詔出深宮,嫁女婚男處處同」,說的正是隨選秀轎輦的出宮,所到之處婚男嫁女、輿馬送親的狼狽。

有的急著四處打聽尚未婚配的適齡男兒,也不爭聘禮如何,就主動將女兒送去;

有的男子本已年紀老矣,一直無人肯與結婚,竟在此時得少年美妻;

還有貧苦之人,本娶不起妻的,竟可忽然迎娶富家千金;

更有門第稍高、家資略富、年齡尚輕的,竟在一宵之間,三次花燭。

在大多百姓眼裡:就算女兒嫁得老一點、窮一點,也比困守宮闈、高牆森森,與父母親人永不相見,要好上萬倍啊!

可卻有一人,已是避無可避。

此人便是方圓百里有名的南郡美人:王檣(字昭君)。

女子王檣,天生麗質、姿貌不凡,且極通音律詩詞,從小就展現出了極高資質。所以來她家求婚的富家子弟,從來都絡繹不絕。

按說,這樣的姑娘本不愁嫁啊!

可這王檣一家,偏處在遠離政治中心的荊州一帶,又偏於城市一角,所以消息相對閉塞;而前來選秀的內監,卻已有了「戰鬥經驗」,他悄無生息的來,並不聲張,而是暗中打聽女子情況,於是,才貌雙全、聲名遐邇的王檣,自然成了他最先劃定的登門之選。

那一夜,荊州的兵將王家團團圍住;朝廷的官在屋內聲聲勸誘,各種裡應外合、軟硬兼施……

王昭君,自然成了花名冊上的第一人。

想想造化也真是弄人!

王家屬於老來得女,且膝下僅有一女,忽然得了個粉雕玉琢、聰穎靈慧的女兒,甚至都捨不得讓她早早嫁人,一心只想留在身邊多寵兩年;可做夢也沒想到,這一耽擱、這一嫁人,竟是山高路遠,甚至可能永不相見。

那一年,王昭君17歲,

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

2

一個是花容月貌、天香國色;

一個是求美若渴、遍尋佳人。

按說,這樣的兩人應該很快碰撞出一段魚水歡情;

可是,命運再一次發揮了她捉弄人的本事!

王昭君自那次入宮,竟然整整三年,未曾見過君王一面;

而元帝縱是夢寐以求,竟不知自己身邊還有如此絕色佳人!

究竟是為什麼?歷史上傳的最多的因由,在於畫師毛延壽。

原來元帝劉奭「翻牌子」的方式比較特別,突然來了佳麗三千,亂花漸欲迷人眼啊!於是他讓畫師將每個人的小像畫下來,選擇看圖召見臨幸。

畫師毛延壽,也的確是個才藝了得的人!

傳說普通女子,只要經他筆下一渲染,就如自動載入了美圖秀秀一般,立刻神采飛揚、增色三分;而天生貌美的女子,經他筆下稍一描摹,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所以宮中秀女,倒有不少暗中打點,以求早日得寵。由此,倒也慣出了毛延壽的臭毛病:下筆的功夫高低,完全在於打點多少。

可想而知,王昭君對此根本是不屑的!

一是本來就形如仙露明珠,隨便畫畫都很美艷;

二是多年養在深閨,哪知江湖險惡、人心叵測;

三是素來品性高潔,怎願與這種小人同流合污;

再說,王昭君的心裡,怎麼都還有一線希望:

難道我堂堂大漢君王,竟是如此庸庸眼拙之輩?

還真是。

她不知,這位畫師毛延壽在悻悻索賄而被拒之後,不偏不倚,剛巧將一滴墨汁,滴在了她小像中央,變成了一顆難看的黑痣;

而她心裡那位英明神武的君王,真把她當成三千佳麗里最遜色的一員,就此冷落了去。

▲傳毛延壽給昭君畫像

從此,身邊一些遠不如她的,名字漸漸響亮於宮娥間,成了一朝榮寵附身的神話;

而她,倒像蒙塵的明珠,在無人理會的寂寞中日漸凋敝,似跌入漢宮的如淵冰窖。

期盼、等待、痛苦、麻木、不甘……

究竟什麼算是「出頭之日」?

只要略略一想,日子就齒冷心寒得可怕。

3

一個命運的轉機,出現在公元前33年。

那一年,匈奴單于呼韓邪來朝,依例請求和親。

這本該公主出嫁!可公主出身金貴,哪個能受塞外之苦?且不說元帝不忍,就算勉強送去,過於嬌氣和挑剔,又被人拿著七寸,也容易弄巧成拙!

無奈之際,有臣子提議:按前朝往例,也可在後宮選自願前往的,托公主之名,賜婚下嫁。

元帝心想:這倒是個妙計!可哪個宮女願意?姑且只能一試吧。

未想,很快有人復旨。

且復旨的人說:這女子相貌高貴,匈奴得之必然歡喜,一定不會存疑!

這倒解了元帝的燃眉之急,但也有一點好奇:什麼樣的女子,放著宮內安逸的生活不過,願意改嫁作胡人婦,從此風高浪險,斷走天涯路?

於是,他下旨次日大擺宴席,一是做給胡人看,以示漢宮鄭重;二是自己也好一窺究竟,看看這位神秘女子。

這場宴席,於元帝,不過是依例依禮、尋常而去;而於昭君,卻似是等待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

那夜,她點絳唇、掃娥眉,用了很長時間,為自己畫下這絕世妝容。心裡卻是無盡的唏噓,這竟是她三年來的第一次盛妝;

清晨,她並沒有想象中的哭哭啼啼,而是低眉而立,放佛在等一生中那個最為揚眉吐氣的時刻。

當她被禮官推出,作為最珍貴的獻禮送給匈奴呼韓邪時,原本低著的頭她昂然抬起,那一刻,她聽到無數人的驚嘆和誇讚……

《後漢書》里,用了這樣一句話形容當時的場面:

「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僅有17個字,讀之卻依然動容。

可以想象:金殿之上,風雲變色。

龍椅上的他似被灼了目,那青筋暴起的手還緊緊握住,卻最終無力垂下。悔恨與驚愕鋪天蓋地,閱美無數的他竟從未有過如此驚愕狼狽。

驚艷穿心而過。

太遲了。太遲了。遲到兩人四目相對時,他卻無從將她納入懷中。

那一刻,她似是完成對了一個前任的反戈一擊。

這反擊,是對元帝,更是對命運,亦是對那些被辜負的歲月。

她不甘年輕的生命就此凋敝和沉寂啊!

哪怕前路兇險渺茫,也應該燃出應有的燦爛和光芒!

4

終於,迎來了頗具歷史性的一刻:昭君出塞。

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昭君一襲紅裘,琵琶擁懷,從恢弘的長安城漸漸往風沙中遠去……一路朔風怒號,馬嘶雁鳴,像在生生撕扯她的悲切。她在坐騎之上,情之所起、撥動琴弦。傳說南飛的大雁聽到這哀婉動人的離別曲,再看馬上的美麗女子,竟忘揮動翅膀,跌落在地。從此,昭君便有了「落雁」之稱。

而那麼元帝呢?

他賜昭君御廄名馬10匹,駱駝4匹,錦帛28000匹,絮16000斤,以及美玉金銀無數,包裹重重、行裝疊疊;

他封昭君為永安公主,親自踐行,望著昭君一行的氈車、駝隊消失在落日長河中,竟是以目光送了又送……

之後,他將畫師毛延壽以欺君和索賄罪拿赴西郊斬首,並且棄市,以泄無法平息的心中之恨;

將昭君父母兄弟(後來王家又添了個男孩)一齊接到長安,賜宅賜田、妥善安置,以消心中之悔。

然而,更戲劇性的是:

在昭君離開后,不過四個月的時間,漢元帝竟在未央宮病逝,走時不過42歲。

關於漢元帝的死,歷史上一直頗有疑慮。有意思的是:學者們似乎並沒發現他在此前有什麼惡劣病情的診斷報告。

於是人們有理由相信:

正是對昭君的愁思和鬱結,構成了對他本來外強中乾、羸弱不堪身體的致命一擊。

而這時昭君呢?不過剛剛完成了她出塞路程的1/4……

史學家們還原了她的出塞之路,始長安、渡洛河、越長城、跨朔方、經五原,再面對漫天的黃沙和荒漠……這條路他們足足走了小兩年。

▲史上昭君漫漫出塞路

高山巍峨,河水湍湍,懸崖赤壁、道阻且長……面對一路的視野變幻,那個三年不見君面的姑娘,或者早已豁然:

對「前任」最好的報復,

不是讓他怎樣,而是自己活得漂亮!

5

歷經萬苦的昭君,終於到了西域的單于庭。

他封她為「寧胡閼氏」,即為匈奴的王后對她極盡寵愛,教她騎馬、喝羊奶、說胡話;

她因水土不服而生病,他為她親自熬藥;並上書漢朝,願永保塞上安寧。

於是,那些睡不慣的帳篷、吃不慣的羯膻,胡地荒涼蕭瑟、單于垂垂老矣……對她來說,便也不在話下,不過是多了些生活的五味陳雜。

次年,冷清的氈房裡,照進了明媚的光,他們生下一個健壯的男嬰。

可就在一切慢慢向暖的時候,命運竟再一次張開了翻雲覆雨手

公元前31年,五十多歲的呼韓邪病逝。

這不過是他們和親后的第三年。

老單于的死,讓昭君不得不再一次面對異域的荒涼,心冷難奈之下,她「上書求歸」。

根據史料,大意如下:

「妾有幸被選為後宮佳麗,實意以身相報君恩。只是如今匈奴國內人事變化,單于已逝,我天天遙望漢朝的邊關。臣妾家鄉還有我的父母和弟弟啊,只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憐憫,讓我返回漢朝吧!」

只是,那時漢朝已改成漢成帝的天下,他當然不願為一個女人的死活,去做任何可能動搖邊境安寧的事兒。

於是,成帝只是簡簡單單回了三個字:從胡俗。

什麼叫從胡俗呢?

就是「夫死,妻其後母」,即老單于的兒子可以在老爹死後,再娶老爹的老婆。

這對匈奴,是在人少地荒下的一種生存方式;可對昭君,卻是有悖漢人倫理的奇恥大辱!

可還能有什麼辦法?

好在繼子復株累和她年紀相仿,又是對她真心敬重,兩人在一起后,她又給新單于復株累相繼生了兩個女兒……

於是,那片浩瀚無盡的大漠之上,有兒有女,日子總還過得有所寄託。

然而,命運依舊讓人啼笑皆非!

新單于復株累在和昭君生活了11年後,也撒手人寰……

這次等待昭君的是什麼?

按照風俗,她又要被迫嫁給新的單于,即是自己曾經名義下的孫子!

這位新單于對昭君可謂毫無情感可言,他倒是把昭君唯一的兒子看成繼承王位的眼中釘!為了永絕後患,他先下手為強,很快就把昭君的兒子給殺了。

至此,昭君就在史書中消失了。史上對她的晚年,竟然是一片空白。

塞外飛霜、思念離別,可忍;

可一再的侮辱與折磨,不可忍。

人們猜測:

昭君三嫁單于后服毒自盡。走時候不過41歲。

6

讀昭君的故事時,我常常忍不住會想:

如果當初她沒埋沒漢宮,而是與元帝「金風玉露喜相逢」,那麼會有一段郎情妾意嗎?

還真是有可能。畢竟元帝的特點是「柔仁好儒」,作為皇帝,他優柔寡斷,但作為男人,他用情至深且詩意浪漫。

只是,這樣的昭君,大概與無數後宮女人一樣,在榮辱與得失、幸喜與落寞、溫馨與悲怨中,庸庸碌碌。

那麼,如果她在遠赴匈奴、單于歸天、完成使命后,成帝允許她回鄉團聚,她的命運是否就不用那麼悲慘呢?

答案卻是斷無可能。

且不說再回中原,又是一段崎嶇路;

就算平安歸來,那時的大漢已物是人非,漢成帝荒淫奢靡,專寵趙飛燕與趙合德。

昏君當道、時局動蕩,等待她的,多半是另一番悲慘吧。

可嘆可惜之餘,

讓我不由想起張愛玲的一段文字:

傳奇里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呀呀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

中國四大美女之

-王昭君-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