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道教拜先生嗎?

「拜先生」,就是拜老師。這是道教上千年的傳統。道教向來注重自我,口口相傳。拜先生學道,既需時日,更重道緣。一個學道的人,剛進道門拜的師父就是本師。如果再需向別人學道,還可拜師,稱為拜先生(又稱學師)。本師只能一個,先生可以多個。無論是本師,還是先生,都要稱呼師父。因此,一個道士,可能有好幾個師父。相傳黃帝就拜了七十二位先生。有九天玄女、西王母、廣成子、赤松子、天真皇人、中黃子、岐伯等,大成至聖孔子曾師郯子、師襄、老聃。

道教的本師如同生我之父,而先生則是學藝的老師。過去道教叢林「官學」,也是集體在學堂內一起拜先生的。

先選定吉日吉時,客堂安排執事先布置好官學學堂。正中間掛太上神像,立「全真演教天尊」牌位,牌位後設師座,師座前置香案。

Advertisements

學生們分班肅立在官學學堂大門兩旁,由學長、知客、二使者組成應請隊伍,知客在前托香盤,學長在後、二使者並排隨後,至師堂。

至師堂,知客放下香盤,學長拈香畢,三叩首。畢,向上一深恭揖,說:「某大師慈悲」,先生答:「慈悲請講。」學長接答:「請某大師上座,學生有事回稟!」先生答:「慈悲」,便整衣出丹房。先向來者們一深揖,然後拈香三叩首,上師座。

學長上稟:「回稟某大師,素聞大師,才德兼備,道法高深,尤善......,經全體學員公議,於今日辰時,道眾整衣,排班靜候,舉行拜先生儀式,特請您老移起仙座,駕臨學堂,講經說法,普度群品,功德無量!」

先生起身謙讓,答:「慈悲,大眾稱揚,同赴法筵。」先生至香案前拈香叩拜后,知客在前托盤,學長在後,成一線,先生、二使者成品字形后隨。至官學學堂,知客放香爐於香案,退至一旁,先生拈香三叩首登座。

Advertisements

學長先叩首,其他學生依次叩首,分站兩旁。畢,學長出列,上稟:「請大師開示」。先生便說《開示》。

道家弟子拜師當做到十五條

作為一名修道者,其個人修持包含了各種威儀,如事師、言語、盥櫛、飲食、聽法、出行、起立、坐卧、作務、沐浴等等威儀,更重要的是事師的威儀。

什麼是「事師威儀」呢?

簡單的說就是弟子如何親近自己師父並建立對師父信心的相關儀範。這是很重要的,對每一個修道者來說這是首先要做到的,也是必須要牢記的。現在我們就將從古老的道經中節錄出各種事師的方法,來告訴大家「事師」的重要性。

師父的重要性

在沒有開始講說各項事師的方法前,我首先要說的就是師父的重要性。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經云:道者師傳。世間一切的得道者皆依靠自己師父的傳授而獲成就的。往昔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許遜從業於堪姆等等。《三洞眾戒文》曰:「道經不師授,則行之不神」。太上道祖歷劫度人,亦以師父的身份來教化世人,其《太清寶誥》云:「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這些都說明了師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信念。就是不要把事師的各項儀範當成是某一些師父為了束縛自己的弟子而制定的條條框框,因為不是這樣的。沒有師父的教導我們將無法脫離生死的苦海,無法解脫無邊的煩惱。沒有師父我們甚至連「道」都無法知曉。正因為這樣,我們應該恭敬我們的師父。《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師,敬同於父」。又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各項威儀的制立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恭敬我們的師父,同時也在修鍊自己。放下自己的高傲、習氣,以恭敬心去修學,那是得道的捷徑啊。將自己的師父放在頭上是我們最好的依靠。

了解了以上的內容,下面將開始講述各項威儀:

一、當敬師、畏師,不違師教

師父是歷代祖師道法的受持者,所有的道法都是有師父而傳承下來的。可以說沒有師父就沒有了道教的延續。歷代的成就者都是經師傳后,加以勤練才得以成就的。故當為第一戒。

二、旦夕,正其法服,執簡朝本師、三師,如父母禮,若同居住,晨昏省覲,和顏悅色。

弟子每天在做早晚功課時,在壇前,應先存想自己的親教師父;經、籍、度三師,在己面前,稽首禮拜,就好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恭敬。若與師父住在一起的,就應該在清晨和黃昏見師禮拜問安,要和顏悅色,不能大聲喧嘩。

三、至戶當三聲咳,不得縱橫入。入戶當在左邊立,師叫坐不得便坐,語至三當坐。

弟子至師處,當咳三聲以告知,現今當扣門三聲。進門時當恭敬,不能大搖大擺,橫衝直撞。進門后當站立在師父的左邊,師父叫你坐時應推辭,但師父三次叫坐時當坐,不違師。

四、遠師百里,一月一省;二百里,三月;五百里以上,一年。若師有疾病,老劣,他故,不依此限,書疏無限

弟子離師父百里以內的,當每個月拜見師父問訊一次;二百里左右得,應當三個月一次;五百里以內應當半年一次;五百里以上的一年一次。但是師父如果有病、衰老或其他什麼事情,就不限與此了。書信得來往沒有限制的。

五、省師,皆自齋,糧食所須、香油之屬,悉不得損耗於師。

拜見師父得時候,當自備乾糧等物,免得用師父的財物,增加師父的負擔。現今的生活條件比之古時喲好很多,師父請食當食,但食后當供養師父。如師貧,則不當食,弟子應請師食。

六、弟子以時賞師,衣物藥物、几杖巾拂、覆履瓶器、米麥果蔬,供其所須,勿使乏少。

弟子應該經常供養自己的師父,使師父所須沒有缺少。

七、若與師住,當為師取藻洗水,當備藻豆、楊枝、皂莢,當為師拂牀席,次當為師襞疊衣服。

弟子在與師父一同居住時,應當每天為師父整理床鋪和衣物,師父準備洗澡時應當預備好水和洗浴用具等等。

八、弟子往受經問,當作禮長跪。若解義不得,不應有怨意。

弟子至師處請問經法,應當恭敬作禮,長跪師前問訊。若師不為解義,心中不能生怨恨。當自懺悔,自己用功不足,所問非當,故師不答。

九、弟子與師言,不得高聲大語。見師有過失,當於深隱處長跪諫之,不得在人前言師是非丑鄙。

弟子在與師父說話時,不應大聲高叫,聲音應謙卑和順,音量中等。弟子見到師父有過失得地方,應該在沒人時單獨向師父提出自己的意見,不得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師父得是非。

十、弟子不得喚師作道士,皆雲家師。不得犯師名諱,若人問不止,下聲答之。

弟子不能在人前直呼自己得師父為某某道士,只能說「家師」。應避諱師父得名諱,不能稱師名,若人一定要問,當輕聲回答。

十一、弟子事師,師年少,弟子年高,弟子皆應恭敬,師與父母等同,不得自恃高貴,輕忽於師,其過不小。

如果弟子得年齡比師父大,不得自恃年高,輕慢師父,《明真科》中有嚴律,這個過錯師很嚴重的。

十二、弟子事師,師若遠行還,弟子皆當隨路遠近奉迎,不得端坐晏然,待師至,弟子與師同行,不得踐師影,慎之。

師父歸來,弟子應當迎接,不能端坐,不去迎接,等待師父得到來。弟子在和師父一起同行得時候,應注意不要踐踏師父得影子。

十三、師有疾病、災厄,供侍左右,為功德,燒香禮拜,放生贖命,延年度厄,設齋行道。

師父的身體有疾病、災厄的時候,弟子應該侍奉在師父的身邊,並且要進行禮拜,放生,延年等科儀,為師父建立功德,使師父的身體早日康健。

十四、師亡,持服百日,心喪三年,殯諸山林,幾棺布襄,舉屍而已。造眾福田,思念容止。

師父過世后,弟子應服孝,如待父母。穿喪服百日,守孝三年,既三年內不得有大的喜事,如結婚等。安葬時,弟子應抬棺。弟子在為眾生造福,傳法行醮時,應思念師父的形容舉止。

十五、弟子受師法業,后玄德成就,為人所宗,皆當謙下,存憶本師,勿忘先恩。

弟子學習完畢后,道業成就,受萬人敬仰時,提及師父時,應當謙遜卑下,存想意念師父,不忘師父的教導恩德。

以上一十五條,為弟子必行之事,略出於各道經。事師威儀的內容還有很多,弟子如要了解事師威儀的全部內容,當向自己的師父問訊,此處不再一一細述。今作一偈為結尾:

稽首皈命三寶前,

恩師功德如日光,

事師威儀當解了,

此中益利不可量。

三塗五苦如影隨,

只有恩師能解脫,

無上法業何能成,

依師方能得大道。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