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這麼神奇?醫生都稱讚它的神奇功效

點擊關註:醫壽延年

關注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提供可靠、精緻的閱讀服務!

蒲公英作為臨床上常見的中藥之一,味苦甘性寒,歸肝、胃經,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最早記載於《唐本草》「蒲公英,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此葯屬菊科植物蒲公英、華蒲公英及同屬多種植物的乾燥全草,又有黃花地丁、普公丁、尿床草、奶汁草等名稱。

臨床上不乏醫家稱讚蒲公英的神奇功效,總不離外敷、內治2種,茲將臨床應用蒲公英醫案2則介紹如下。

1.皮脂腺囊腫急性感染

趙某,男,32歲。2010.06.13初診。因左側耳垂部位紅腫疼痛1周,近日來有加重趨勢求診。刻診:患者左側耳垂皮膚黯紅,腫脹程度約為右側正常耳垂2倍,觸之痛劇且局部皮膚溫度高,患處有硬結。自述7年前有同樣疾苦,疼痛難忍,曾於患病2周后在某醫院門診部排膿治療,紅腫消失后留有硬結至今。近1個月來因常吃辛辣食物和甜品,且多次飲白酒,加之1周前曾用雙手用力擠壓耳垂硬結而複發。飲食及二便可,夢多,且常因患處疼痛影響睡眠,舌紅,苔白膩根部尤甚,脈弦滑數。西醫診斷:皮脂腺囊腫急性感染。

中醫診斷:粉瘤。證屬痰熱凝滯。治宜化痰散結,清熱解毒。處方:新鮮陰涼處生長的蒲公英葉50g,搗爛取汁液,塗於患處,並用醫用消毒棉紗固定於患處,每隔6h換1次藥液,連續外敷3d。並囑患者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和一切甜食,保持心情舒暢,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

2010.06.19二診,自述敷藥3d后,患處疼痛逐漸減輕,夜間已能安然入睡,觀其耳垂紅腫已消十之八九,但仍留有一硬結,觸之不再疼痛。舌尖紅,苔薄白膩。囑患者雖主要癥狀已消,仍需忌口。若想徹底消除硬結,須去外科切開引流。

按:皮脂腺囊腫,俗稱「粉瘤」,是指皮脂腺導管阻塞后,腺體內因皮脂腺聚積而形成囊腫。好發於生長發育旺盛期的青年人,以頭皮和顏面部多見。發病部位深淺不一,內容物多少不同,但多為白色凝乳狀皮脂腺分泌物,臭味很大。現代醫學治療需引流,換藥,消炎。中醫學從辨證論治角度出發,僅取蒲公英一味葯,而能收功。古醫籍中早有關於蒲公英外敷治療癰、瘡的記載,《本草正義》指出「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可服可敷,頗有應驗」,《本草圖經》指出「敷瘡,又治惡刺及狐尿刺」,《滇南本草》指出「敷諸瘡腫毒,疥頹癬瘡;祛風,消諸瘡毒,散瘰癘結核」。飲食禁忌在本例治療過程中也非常重要,此患者近來喜食辛辣食物多助火,飲酒及甜品易釀濕,濕鬱熱蒸,化而為毒,故發粉瘤。飲食清淡,心態平和,氣機通暢,再加上藥物外敷治療,故能痊癒。

2.痤瘡

江某,男,27歲。2009.04.25初診。痤瘡9年余,近6個月來面部痤瘡大發作,遍及整個面部,紅腫疼痛且有白色膿頭,並有愈演愈烈之勢。患者自述曾有過類似發作,幾經治療未見好轉,發病6個月後癥狀自行緩減,但時有反覆,春夏重,秋冬輕。平時面部皮膚油膩且留有皮損瘢痕。近2個月來工作壓力大,故痤瘡大發作,曾多次去某醫院皮膚科診治,並且自行購買激素類藥物外用,均未見好轉,遂來診。

刻診:舌黯苔白膩,脈弦滑數。西醫診斷:痤瘡。中醫診斷:粉刺。證屬血熱瘀滯。治宜疏風清熱,涼血化瘀。處方:荊芥炭10g,防風6g,丹參10g,黃芩10g,重樓15g,白花蛇舌草3Og,枳殼8g,砂仁6g,野菊花10g,蒲公英6g,赤芍藥10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服7劑。

2009.05.02二診,患者服上藥后癥狀無明顯改善,痤瘡仍發作且脹痛難忍,少數潰破處流有黃色膿水,舌紅苔白膩,脈弦滑數。處方:荊芥6g,防風6g,丹參l0g,赤芍藥10g,炒槐花10g,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連翹10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蒲公英15g,枳殼6g,焦檳榔10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服l4劑。並囑患者忌食一切辛辣、油膩之物及甜品。

2009.07.04三診,患者癥狀明顯改善,痤瘡紅腫之勢已消,且無疼痛,面部趨於平坦,患者心情愉悅,惟有睡眠夢多,舌黯苔薄,脈弦滑數。處方:荊芥炭10g,防風6g,丹參、牡丹皮各10g,赤芍藥10g,金銀花10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蒲公英10g,枳殼6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服7劑。並囑患者忌食一切辛辣、油膩之物及甜品。7d後患者欣喜來門診告知諸症皆愈。

按:痤瘡一病,臨床上極為常見,然治療之法總不離疏風清熱,涼血化瘀。蒲公英也被歷代醫家稱讚為清熱涼血治療癰瘡之要葯。《神農本草經疏》指出「蒲公英味甘平,其性無毒。當是入肝入胃、解熱涼血之要葯」。《本革新編》中更是把蒲公英與白虎湯比較,認為陽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湯以瀉胃火,未免太傷胃氣,乃一時之權宜,而不可恃之為經久也。同時強調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葯,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而無礙。凡系陽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劑服之,火退而胃氣自生。但其瀉火之力甚微,必須多用50g,少亦15g,始可散邪扶正。我們臨床運用蒲公英治療痤瘡的體會是:把握劑量是關鍵,量小猶如隔靴搔癢,起不到治療作用。在本例中初診即是如此,二診中加大蒲公英劑量,則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同時,方劑中藥物的配伍不能忽略,例如蒲公英同丹參、赤芍藥配伍,可以協同起到涼血的作用;蒲公英與金銀花配伍可以消腫止痛;蒲公英與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配伍可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功效;蒲公英與防風配伍,則清熱中不失宣透,不至於苦寒太過,同時又能給邪以出路,避免閉門留寇。諸如此類絕妙的配伍亦是痤瘡治療之關鍵。

結語

蒲公英一味葯,外表平淡無奇,然有內治、外敷之功,正如《本草秘錄》盛讚「蒲公英至賤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在外敷治療皮脂腺囊腫急性感染中,巧取新鮮且在陰寒處生長之蒲公英靈活運用,痤瘡驗案則強調了蒲公英與不同藥物配伍的重要性,最終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