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的救命葯

資料圖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廉價原料葯和仿製葯的供應方,而如今正崛起為生物技術藥物這類重要新葯的主要生產國。根據美國相關部門的最新數據,在生物治療臨床試驗的數量方面,中國目前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法治周末記者 高原

對於中國癌症患者來說,這也許是個最好的時代。

9月1日開始,我國多個省市開始執行新的醫保政策。10多個被廣泛使用的抗癌新葯被納入醫保目錄,這些藥物覆蓋了肺癌、胃癌、乳腺癌、結直腸癌、淋巴瘤、骨髓瘤等。

之前被稱為「經濟毒性」的抗癌藥,終於在近年來逐漸走下神壇。

從之前談癌色變,因癌至貧,甚至要去國外代購抗癌藥,到現在部分防癌葯走進醫保,創新葯層出不窮,抗癌藥在中國發生了哪些變化?

「燒錢」的救命葯

格列衛、易瑞沙、索坦、多吉美……這一長串陌生的藥名,對於需要以此維持生命的癌症患者來說,卻是救命的名字。

這些葯分別是針對白血病、肺癌、胃腸道間質瘤、腎癌等惡性腫瘤的靶向製劑,也叫特效藥,通常是跨國葯企研發的專利葯。

這些特效藥在中國大陸的售價,一般很高。

以格列衛為例,韓國售價約合人民幣3000元/瓶,中國香港售價約合人民幣17000元至19000元/瓶,美國售價約合人民幣19000元/瓶,而中國大陸的售價則高達25800元/瓶。一瓶大概服用一個月。

河南省的楊萍(化名)7年前被診斷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醫生告訴她,對於這種致命的疾病,一種叫格列衛的抗癌藥能將其轉為可治療的疾病。

有數據顯示,格列衛幫助83%的患者活了10年或更長時間,但也伴隨著副作用發生,包括特徵性皮疹、噁心和疲勞。

不過,雖然醫保可以報銷前期的部分手術治療費用,但服用格列衛需要完全自掏腰包。

而正常服用格列衛,每月花費高達2.35萬元到2.5萬元,儘管如此,楊萍和家人開始「砸鍋賣鐵」,從2011年年底開始服用這種「燒錢」的救命葯。

主治醫生告訴楊萍,格列衛還有一個特點,它必須維持一定的血液濃度才能持續有效,需要患者長期服用,一旦患者減量或者停葯,就非常容易耐葯,等到再恢復用藥,治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即使加量也不一定行,患者直接面臨致命的危險。

因此,為了長期存活,楊萍必須一直堅持用藥,但是昂貴的費用已經讓家中一貧如洗,「為了吃藥,家裡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了。」楊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2015年以前,由於這些售價昂貴的特效藥絕大多數未被納入基本醫保範圍,因此,中國的白血病、腫瘤患者群體,若無其他有效療法和低價藥物,要麼坐以待斃,要麼傾家蕩產自掏腰包,以極其高昂的代價來延續自己的生命。

後來,有人發現了售價相對低廉的印度仿製葯,儘管購買渠道不暢,但高差價的誘惑下,很多人為此鋌而走險。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因為代購仿製葯,陸勇被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檢察院以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提起公訴。事件發生之後,近千名白血病患者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對陸勇免予刑事處罰。

2015年1月27日,沅江市人民檢察院向沅江市人民法院撤回起訴。檢察院認為,陸勇違反了金融管理法規,但其目的和用途完全是白血病患者支付自服藥品而購買抗癌藥品款項,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的規定,不認為是犯罪。今年2月26日,檢察院決定對陸勇不起訴。

陸勇案件雖然已經過去,但背後折射的中國癌症患者的無奈卻還在繼續。

走下「神壇」

讓楊萍欣喜的是,2013年4月開始,格列衛被納入河南省新農合重大疾病醫療保障範圍,享受80%的報銷;2015年1月起,國產格列衛也實現了新農合80%的門診報銷。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目前,廣東、海南、福建、新疆、陝西、河南、江蘇等多省已將格列衛納入醫保。

不僅僅是格列衛,被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乙類範圍的藥品,大多都是患者熱盼的腫瘤靶向葯,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平均降幅達44%,最高降幅達70%。

以用於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的靶向藥物芙仕得為例。

因為效果不錯,芙仕得在全世界非常暢銷,很多激素陽性的乳腺癌患者都在使用,每年銷售額超過8億美元。但在中國使用的人卻很少,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太貴。

該葯以前的年均費用約為14萬元,在政府談判后,年均藥品費用降到約6萬元。現在納入國家醫保后,患者年均自付費僅為1.2萬元左右。

除了一些抗癌藥進入醫保,讓癌症患者看到曙光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抗癌新葯也層出不窮。

過去近30年,全球有200多個針對成人及兒童癌症的新療法上市,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逐步擴大。

這背後對應的是全球腫瘤患病人數的不斷激增。

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到2020年前,全球癌症發病率將增加50%。而到2030年,全球20%的新發癌症患者在中國,24%的癌症死亡患者在中國。

全球腫瘤病人不斷激增,促使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逐步擴大,抗癌新葯不斷湧現。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抗腫瘤新增用藥在全球在研藥物治療領域佔比居於首位。

日前,在西班牙召開的2017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大會(ESMO)上有消息傳出,有的新葯在臨床試驗中完全碾壓目前標準療法。

打破國外壟斷

在之前一直被國外壟斷的抗癌藥市場,近年來看到越來越多中國抗癌藥的身影。

這一次已經是周茂今年的第三次回國了,在中國科學院畢業后,周茂跟隨自己的導師去了美國實驗室,回國是因為在美國和中國導師共同研製的某種針對晚期肝癌的靶向葯,和中國一家三甲醫院合作招募志願者,年初第一次回國的時候,已經招募了6名志願者。

讓他欣喜的是,6名志願者中,有3名志願者的腫瘤已經消失,而他們的這種新葯,也要進一步在中國市場亮相。

周茂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20年前,抗癌藥以化療藥物為主,針對性較差、毒性較大;10年前進入靶向治療時代,根據癌症基因開發出針對性更強、毒性較低的藥物,應用於腫瘤病人身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化療葯出現。「寧可錯殺三千,不能放過一個」,化療葯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良性細胞也被大量殺死,副作用極大。

目前的抗癌藥更上一個台階,迎來免疫靶向治療時代。相比普通靶向治療以外來物的姿態攻擊腫瘤,免疫靶向治療則強調通過調動機體內部被腫瘤抑制的免疫力,重新恢復識癌能力,從而達到抗腫瘤的目的。

周茂所說的靶向葯,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抗癌藥的一支新軍。

今年4月,美國《華爾街日報》在一篇報道中指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廉價原料葯和仿製葯的供應方,而如今正崛起為生物技術藥物這類重要新葯的主要生產國。根據美國相關部門的最新數據,在生物治療臨床試驗的數量方面,中國目前排名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兩年前,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抗癌新葯西達本胺獲准全球上市。這不僅意味著中國有了自己原創的抗癌新葯,同時,對很多中晚期癌症患者來說,這就是一個救命的葯。

西達本胺在中國成功上市,打破了抗癌藥物被外國葯企一統天下的格局。

今年9月4日,一種由中科院研製的能精準殺死腫瘤細胞的抗癌新葯賣出4.57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中國製藥領域金額最大的院企合作項目,被媒體稱為中國院企合作創新開發新葯的里程碑。

不僅僅是這個項目,目前中國已有多家公司的治療癌症的PDI單抗藥物研究也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這與我國在生物領域不斷扶持的政策相關。」周茂說。

自2006年以來,國家在生物製藥領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一些藥物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一旦國產抗癌新葯研發成功,那些動輒數十萬元的進口抗癌藥物,將被更為經濟、更為有效的中國製造所代替。

運營人員: 馬文晶 MZ01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