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軍銜發展歷程:一張圖看懂解放軍軍銜

前文,筆者發了兩篇文章,上次帖子發了「天下第一兵」,再發下「軍中第一刀」居然有個人被稱為中國「天下第一兵」,你聽說過嗎?,現在,應部分網友要求,筆者給大家普及下解放軍軍銜制度。


軍銜,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根據軍人的職務、軍事素養和業務素養、資歷貢獻以及軍兵種或勤務區分,授予軍人的一種銜稱。軍銜在15世紀一16世紀產生於西歐一些國家,所以習慣上稱為西歐式軍銜。它是在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等級制的過程中,隨常備軍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軍事制度。到了17-18世紀,軍銜製為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軍隊所採用。

定義

軍銜分為永久軍銜和臨時軍銜兩類。一般稱軍銜是指永久軍銜。永久軍銜又分軍官軍銜與士兵軍銜兩大類。軍銜按獲得者的兵役狀況和所在部隊的專業性質,在橫向上又區分為不同的類別。

Advertisements

士兵軍銜一般分「士」和「兵」兩類,「兵」可以分為列兵(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等幾級。「士」即「士官」,一般由擁有專業技術者擔任或從資深士兵中選出,各國把士官分為上士、中士、下士、軍士長(或稱士官長)等。

軍官軍銜一般分將、校、尉三個級別,每個級別內又分上、中、下三等,有的還會加上「大」這一等,如中國有大校,蘇聯有大尉。

有的國家在將官之上還設有元帥,在尉官與士官之間還設有準尉。軍銜等級設置的數量,每個國家各不相同,最多的設二十多級,最少的只設十幾級。軍銜等級設置多少,總體上受本國軍隊的規模和編製體制的制約。歐洲早期的軍隊最大編製是團,所以當時最高軍銜只到上校,將軍則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揮作戰的首領。以後,隨著軍隊組織編製的擴大,將軍逐步區分為若干等級,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各國軍官軍銜同軍隊職務之間有一定的對稱關係,通常是少尉對應排長,中尉對應副連長,上尉對應連長,少校對應營長,中校對應副團長,上校對應團長,准將對應旅長,少將對應師長,中將對應軍長,上將對應方面軍司令官。

Advertisements

西歐式軍銜於20世紀初的清朝末年傳入中國,清朝政府規定軍銜設六等18級;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都規定軍銜設六等16級;國民黨政府成立后,軍銜等級最多時設六等18級。

中國

在漢語里,軍銜一詞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創造。中國現代軍銜發展歷史、授予規則等詳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

清末,清政府曾引進西洋的軍事制度以挽救危機局面。1905年12月,清廷頒布了《陸軍軍官軍佐任職等級暨陸軍人員補官體制摘要章程》。但是,這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舊軍隊的封建屬性, 當時也並未出現「軍銜」一詞,清末出現過「官階」、「品目」、「品級」、「等級」、「等差」等稱呼。

中華民國時使用過「官佐士兵階級」、「軍官佐士兵等級」、「軍官佐及士兵等級」等稱呼。在國民革命軍時期也使用階級、軍階等稱呼,但也未出現過軍銜等非正式稱呼。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計劃實施軍銜制度,正式將「軍銜」一詞定為一正式術語確定下來,並一直沿用。台灣地區仍使用「軍階」。香港、澳門二地對軍銜、軍階沒有特別的區分,新加坡也使用軍銜一詞。

新中國正式實行軍銜制是在1955年:9月27日,國家主席毛澤東主持了元帥軍銜和勳章授予典禮,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同一天,國務院隆重舉行授予將官軍銜的典禮儀式,周恩來總理髮布命令,授予粟裕等10人大將軍銜。

1965年5月22日,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度的決定》,6月1日開始實施。1986年下半年,隨著軍隊建設的需要,中央軍委常務會決定實行新的軍銜制。

1988年7月1日,規定軍官軍銜設3等11級:一級上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1994年5月12日,修改後的現役軍官軍銜設3等10級,即取消原條例中的一級上將軍銜,明確規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不授予軍銜」,「副主席的職務等級編製軍銜為上將」。

1995年9月10日,規定預備役軍官軍銜設3等8級: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