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仁而愛人」

從20 世紀80 年代到現在, 二三十年的時間, 教育的情況也發生很大的變化。教育在量的發展上, 其成就可以說令世人矚目, 義務教育的普及、掃盲工作的成效、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等, 從硬體上來講, 可以說是可圈可點的很多。但從教育內涵來說, 我覺得教育也面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嚴峻挑戰。

現在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跟社會上的多元價值、多元文化是有許多矛盾的。比如我年輕的時候做教師, 學校對學生的教育, 實際上是主流價值觀教育。要「我為人人, 人人為我」, 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這是跟社會上的價值觀基本吻合的。而現在的家庭文化、社會文化與學校所傳授的、提倡的文化, 卻有很大差別, 這就給教育帶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峻的挑戰。

Advertisements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最好要形成合力, 但現在很多是形成分力。比如學校要減輕負擔, 就要實行素質教育,當然學校本身做得怎樣是一個問題, 但許多家長不這樣做。報紙上剛剛報道的, 一個7 歲的小孩每個星期要參加6個不同類型的輔導班, 這是家庭主導, 不是學校規定的。

現在幾乎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 而不顧及孩子本身的具體情況。家庭教育本應著重在教育孩子的品德、習慣, 這是做人最重要、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但現在這部分是缺失的, 反而是專門在打造孩子的解題的技能、技巧。

社會文化方面, 我們讀書的時候, 借本書都很難, 也買不起。現在書多得不得了, 但卻是良莠不齊, 泥沙俱下, 而且垃圾性的娛樂型快餐文化擠掉了優秀文化。孩子們的精神哺育是需要經典的優秀文化, 而不是亂七八糟抓一把雜草放進去, 這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現在的快餐文化, 諸如超女、好男兒等比賽, 都把孩子們的頭搞昏了。由於他們的生活經驗、文化積累不夠, 文化判斷力又很差, 基本上是照單全收, 只要手段先進, 就能吸引眼球。這種社會文化, 不但跟我們對孩子的讀書做人教育所需要的精神文化區別很大, 而且二者抵消得很厲害。

Advertisements

對於傳統文化, 其實外國也是很重視的。比如英國,像伊頓公學是不參加什麼評比的。我並不是說紳士教育怎樣, 但它能體現出對本民族傳統的重視。民族文化精髓的部分不能隨便丟掉,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而我們現在卻是把自己的好東西糟蹋得很厲害。這樣一來, 家庭教育也好, 社會文化也好, 就變得浮遊無根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好的東西, 有糟粕, 這個誰都不能迴避,但這其中也有精粹, 有靈魂性的東西。幾千年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表現出的是一種擔當, 從《左傳》開始就是這樣的。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 對於一個國家、社會, 要有擔當, 要有責任。宋儒張載講: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這種精神對學生是一種很好的哺育,但這些方面, 我們現在缺失得很厲害。

一個民族之所以生存, 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內憂外患, 五千年打不垮, 歸根到底是因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而不單是民族經濟。中華民族歷經民族經濟、民族政治的變遷, 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 歸根到底是因為民族文化。而民族的語言文字又是民族文化的根, 對外是一種屏障, 對內是一種凝聚。但我們對這些東西缺乏敏感, 缺乏深刻的認識。

但原本純粹、單一的教育領域, 為什麼現在會如此亂象叢生, 教育的本質又該如何理解?

這其中有很多因素、很多弊病。我始終認為, 人做事情有國家這個標尺的話, 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到公正的。沒有國家、民族這把標尺的話, 什麼政策都可能走斜掉的。我覺得現在的社會道德、教育, 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把做人的底線突破掉了。

學校教育應該是「有所為, 有所不為」, 要有定力。但現在學校的定力很差, 我們現在說了很多育人的話, 行了很多應試的事。讀書為什麼? 讀書為明理, 明做人之理, 明報效國家之理。這一條是無論如何不能改的, 這條改掉就等於改掉了教育, 陣地失守了。現在社會的導向把做人的底線沖得亂七八糟。

什麼是做人? 「 仁而愛人」, 心中是要有別人的。為什麼「仁」是人字旁有個二, 心中沒有別人還怎麼愛人?

教育是一門愛的事業,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一直講, 教育,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 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今日的教育質量就是明日的國民素質。這是客觀規律,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我一談到教育, 心裡就著急, 著急的是孩子。每個學生都是寶貴的, 都是可塑之才。

節選自《教育的姿態》,更多詳情請移步山西教育出版社天貓旗艦店

更多優質文章,關注微信號:sxjycbs 饅頭君恭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