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針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針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耳鳴

引氣歸元、腹四關、大橫雙

失眠

主穴:引氣歸元穴(中腕、下脘、氣海、關元四穴組成)。

配穴:商曲(雙)、滑肉門(雙)、下風濕點(雙)、氣旁(雙)。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帶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輸穴的皮膚進行常規消毒,避開毛孔及血管,將0.25mmx40mm規格的毫針通過針管迅速進入輸穴皮下,針尖抵達預計的深度后,留針20分鐘。

結論 本研究表明腹針治療婦女失眠症近期療效較藥物滿意。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髮熱

取腹穴中脘、下脘、雙上風濕點,高熱(體溫>39℃)時加氣海、關元針刺,病例均留針30—60分鐘,留針期間可採用輕捻轉、徐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方法,針畢按進針順序依次出針,起針過程中不提插不捻轉;

提示腹針組退熱效果優於中藥組與西藥組相當。結論 腹針療法對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髮熱具有良好的退熱效果,退熱作用平穩而緩和。

慢性蕁麻疹

取穴:以腹針引氣歸元方(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為主穴;配穴:腹四關(雙側滑肉門、外陵),調脾氣(雙側大橫穴).

方法:先測准腹針穴位,以確保療效,然後常規消毒,用薄氏腹針專用針S4×40(34號)毫針迅速刺入皮下,然後緩慢進針到地部,進針時首先應避開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後施術要輕、緩。如針尖抵達預計深度時,一般採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內大網膜有足夠的時間遊離。施術分3步進行,即候氣、行氣、催氣。進針后停留3~5分鐘為候氣;3~5分鐘后再捻轉,使局部產生針感為行氣;再隔5分鐘行針1次,使之向遠端傳導為催氣。留針30分鐘。其間在神闕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為1療程。

結論 薄氏腹針治療慢性蕁麻疹近期療效與西替利嗪相當,但無抗組胺藥物的不良反應,較為安全,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膝關節術后疼痛

薄氏鎮痛處方:

水分(M)、氣旁(M、健側)、關元(D)、外陵(M、患側)、下風濕點(S、患側)。根據切口的位置加穴:膝關節內側…下風濕內點、膝關節外側~下風濕點、膝關節中間一下內與下風濕連線上。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

主要處方為:引氣歸元;滑肉門(患)和上風濕點(患),另取病變區相應點,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後者淺刺(S).同時採用浮針治療,主要在患者病區取點.

結論 採用腹針和浮針並用時,對該種病症止痛效果很好,並且治療方法無痛,易於患者接受,患者康復快,無副作用。

無先兆偏頭痛

處方:中脘、陰都或中脘梅花刺、陰都三角刺。辯證加減:血虛頭痛加氣海、天樞(雙)。瘀血頭痛加氣海、關元、滑肉門(雙)。針刺前首先明確無肝脾腫大等陽性體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選用40一60mm長度的毫針,避開毛孔及血管、疤痕,施術分三步進行,即候氣、行氣、催氣。進針后停留3~5分鐘為候氣:3~5分鐘后再捻轉,使局部產生針感為行氣:再隔5分鐘行針1次,使之向四周或遠端傳導為催氣。針法:直刺,快進針,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針1次,留針30min,1次/d,10d/療程,共2個療程。

結論腹針加氟桂利嗪治療偏頭痛有較好的療效。

結論 腹針加火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效果明顯優於電針。

腹針結合火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臨床研究

火針治療:在患者腰椎椎旁及下肢找到壓痛最明顯部位,施以火針后拔罐(常見有淤血排出)每次取3—5穴,隔卜2日治療一次,5次為一療程。

腹針治療:主穴取水分、氣海、關元。配穴:急性腰椎間盤突出症加水溝、印堂,病程長者加氣穴;以腰痛為主者加氣旁、四滿;伴有下肢癥狀者加患側外陵、下風濕點(外陵下5分外5分)、下風濕下點(石門旁開3寸)得氣后平補平瀉,每次留針半小時,隔日針一次,6次為一療程。

肩周炎

腹針療法。根據腹壁脂肪及體形的胖瘦分別選用O.22×40mm的毫針,對準穴位直刺,選穴: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門(中刺),根據痛點在滑肉門周圍加針以淺刺,不捻轉或輕捻轉慢提插手法。留針30分鐘起針,每日1次,每周5次

強直性脊柱炎

取穴:君(主穴):引氣歸元(即中脘,臍上4寸。下脘,臍上2寸。氣海,臍下1.5寸。關元穴,臍下3寸);臣(次穴):中極(臍下4寸):大橫(臍旁3.5寸雙)佐:氣穴(關元穴旁0.5寸,雙穴)。腹四關(滑肉門,水分穴旁開2寸,雙穴;水分穴臍上1寸取之。外陵,陰交穴旁開2寸,雙穴;陰交穴臍下卜寸取之。左右共四個穴位組成);寒濕阻絡型加神闕灸。濕熱阻絡型加水分。針刺后不行針,每曰1次,約30分鐘。並予中藥口服加英太青50mg,每日2次,柳氮磺吡啶O.5 3/日開始,每周每次加O.25至2—3/日口服。

結論 與藥物組比較,腹針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是安全有效的。

原發性面肌痙攣

腹針組取穴: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陰都。

行針手法及療程:各穴直刺進針,平補平瀉,針感向四周擴散。

結論:腹針療法優於體針療法和卡馬西平片療法。

焦慮性神經症——抑鬱焦慮失眠

腹針組

處方:引氣歸元,左氣穴、氣旁

刺灸法:「夏普」牌一次性針灸管針針刺,規格為0.22×30-40mm。引氣歸元均深刺,氣穴、氣旁均中刺。留針30分鐘。針完後行鼻子深呼吸6次,休息1分鐘再深呼吸6次,直到出針。每周治療2次。

結論 腹針、體針治療焦慮性神經症的安全、有效,療效以腹針較好。

頸性眩暈

準確量取腹針穴位。取天地針(中脘、關元)、下脘、雙側商曲、雙側滑肉門。其中中脘和關元深刺,商曲淺刺,滑肉門中刺。合併頸項疼痛可在下脘用梅花刺法淺刺;久病者加用腹四關(雙側滑肉門和外陵),以加強通調氣血、疏理經氣之功。對腹部穴位嚴格消毒,快速進針,針尖抵達預期深度時,採用輕捻轉、慢提插,使腹腔內的大網膜有足夠的時間遊離,以避免刺傷內臟。留針時隔5分鐘運針一次。留針30分鐘後起針。

頸椎病

取穴: 主穴為中脘關元商曲(雙側) 滑肉門(雙側)

隨證加減:伴見頭暈加下脘上,頭痛加陰都(患側),項肌板硬加石關(患側),上肢麻木加上風濕點和上風濕外點(患側),肩痛可在滑肉門旁加刺(患側)。

結論 腹針治療頸椎病高效安全無痛苦。

脾腎兩虛型椎基地動脈供血不足

取穴:中脘、下脘、陰都(雙)、商曲(雙)、氣海、關元、滑肉門(雙)

操作:患者卧位,術者定位取穴,常規消毒,選取O.25×40mm長度的毫針,直刺,快速進針,只捻轉不提插或小幅度提插,直至術者手下有沉緊感,而患者無疼痛及酸脹感。

結論腹針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效果良好,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偏頭痛

主穴:中脘、陰都。

配穴:頭頂痛取中脘,前額痛取脘下(中脘下5分),後項痛取脘上,側頭痛分取左右陰都,若病情較重或病程較長,可用三星刺或梅花刺。

方法:患者平卧,腹部常規皮膚消毒,根據病人胖瘦選用40一60mm毫針,選准學穴位直刺,採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慢提插手法。必要時在相應穴位加三星刺或梅花刺,可在神闕穴加灸或TDP照射,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結論結果提示腹針這一新療法具有傳統療法同樣良好的療效。

神經根型頸椎病

)處方:天地針(中脘、關元)為君、臣穴,針刺地部(深刺),石關(雙)、商曲(雙)為使穴,針刺天部(淺剌),滑肉門(雙)為佐穴,針剌人部(中刺)。配穴:下脘上(經驗穴),取此穴時依據骨質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動,如頸7增生取下脘穴,頸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次類推。上肢麻木、疼痛加患側滑肉門三角(經驗穴),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加氣穴(雙),耳鳴、眼花加氣旁(雙)。配穴均刺人部(中刺)。

註:下脘上位於下脘穴的上方任脈上;氣旁位於氣海穴的平行旁開5分;滑肉門三角是在滑肉門穴的平行線和上外方各取一穴,及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上風濕上點。

結論 上述研究表明,腹針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近遠期療效好,療程短,操作簡便的一種新的微針技術,在臨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研究領域中,具有較大的推廣應用價值。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1)處方:中脘、下脘、上風濕點(滑肉門外5分上5分)、患側陰都。

(2)取穴:取仰卧位,暴露腹部,以神闕為中心定位取穴。臍以正中點為準,臍與胸劍聯合之間為8寸,臍與恥骨聯合之間為5寸,臍至腹側壁的水平距離為6寸。中脘位於腹白線上臍正中點上4寸,下脘位於腹白線上臍正中點上2寸,氣海位於腹白線上臍正中點下1.5寸,關元位於腹白線上臍正中點下3寸,上風濕點位於臍上1.5寸再以腹白線為準水平旁開2.5寸,陰都位於中脘旁開O.5寸。

(3)針刺:常規皮膚消毒,選用32-34號細針,根據體形胖瘦選擇針具長短,直刺,輕輕捻轉,緩慢進針,中脘、下脘深刺至地部,上風濕點中刺至人部,陰都穴淺刺至天部,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脹感,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痛風性關節炎

腹針組

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水分、大橫(患側)。隨症加減:肩痛加滑肉門三星刺、上風濕點(皆患側);肘痛加上風濕點三星刺(皆患側);腕痛加上風濕點、上風濕外點三星刺(皆患側);膝痛下風濕點三星刺(患側):踝痛、趾痛加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三星刺(皆患側)。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兩療程間休息1天。28天後複查血清尿酸含量。

結論 腹針療法是一種有效的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方法,並可顯著降低血尿酸水平。

腰椎間盤突出症

腹針組

主穴取引氣歸元(由中脘、下腕、氣海、關元)組成,及腹四關(由滑肉門(雙)外陵(雙))組成,神闕穴(灸),以腰疼為主加水分、氣旁(健側),合併坐骨神經疼加氣外穴(患側)、下風濕點(患側),以0.25X40mm進針后得氣,用平補平瀉法,根據病程長短決定進針深淺(天地人三部),高血壓病人禁灸

抑鬱症

腹針「引氣歸元」法,君穴取水分(深刺);臣穴:中脘(深刺)、下脘(深刺)、氣海(深刺)、關元(深刺):佐穴取陰都(雙,中刺)商曲(雙,中刺)、滑肉門(雙,中刺)、天樞(雙,中刺),大橫(雙,中刺)、氣旁(左,中刺)、氣穴(左,中刺)、關元下(雙,中刺)。每日針1次,留針30min,治療1 O次為1個療程

。結論 薄氏腹針療法對抑鬱症有確切的療效。

失眠

腹針擬定處方:中脘(S)、下脘(S)、氣海(D)、關元(D)、滑肉門(M/雙)、氣旁(左側)、氣穴(左側),每日1次,每次30分鐘,連續治療5次為l療程。

結論 薄氏腹針對失眠症具有確切療效,特別是對虛證失眠的治療具有一定的優勢。

腹部穴位針灸加中藥外敷治療慢性盆腔炎60例臨床觀察

取穴關元、中極、歸來、帶脈、子宮穴、三陰交。配穴:濕熱淤滯型,加陰陵泉、水道;寒濕凝滯型加地機、秩邊;邪毒傷陰型加太溪、復溜、腎俞:沖任虛寒型加足三里、氣海。選用1.5寸針,進針後行提插捻轉,達到酸脹感為最佳。行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結論 腹部穴位針灸加中藥外敷治療慢性盆腔炎有較好的療效

小兒腦癱

處方: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四穴組成)。腹四關(滑肉門、外陵左右4個穴位組成)。商曲、陰都、氣穴、上下風濕點,可依據偏癱的類型隨證加減。

結論:以腹針治療小兒腦癱療效好,操作簡便,痛苦小。

中風偏癱水腫

上肢遠端水腫為主:取引氣歸元的中脘、 下脘、氣海、關元, 針刺到地部:取雙側滑肉門、雙側外陵、對側商曲、水分針刺到人部。上風濕點(滑肉門外上O.5分)上風濕外點(滑肉們旁開1寸) 針刺到天部。在上風濕點及上風濕外點,可加用三角針、三星針針法,以加強局部調整。

下肢患側遠端水腫為主的:引氣歸元的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針刺到地部:雙側滑肉門、外陵、水分中刺到人部;患肢對側氣旁(氣海旁開0.5分)、氣穴(關元旁開0.5分)中刺到人部地部之間、下風濕點(氣海旁開2寸半,外陵下外5分)、下風濕下點(下風濕點下外5分)淺刺到天部;在下風濕點及下風濕下點加用三角針、三連針等。

針刺后以神闕穴為中心施以溫灸器灸40分鐘;每日針灸一次;每周五次連續十五次。

結果 3周1個療程后30例患者痊癒12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0%。結論 腦卒中的恢復期病人多為氣血不足脾腎虧損,以氣虛多見。患側肢體遠端的腫脹為氣虛不能運化水濕水飲流注於肢節或瘀痰阻絡而成。用腹針來調理臟腑氣血、從而更有效的疏通局部經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輔以溫灸溫通經脈助氣血運行,療效確切。

多發性抽動症

基本穴位:中脘,水分,氣海,關元,天樞,神闕。

隨症配穴:口眼抽動者加中脘梅花刺,陰都。手足抽動者加外陵,滑肉門,上下風濕點。軀幹抽動者加建里,石關,陰交。

任脈上的穴位宜深刺,神闕用艾條懸灸,腎經上的穴位宜中刺,外陵、滑肉門淺刺。以上治療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連續治療一個月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一周。

結果6患兒治癒4,顯效1,好轉1,隨防無複發。結論 腹針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症療效確切,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法。

慢性胃腸炎

治療方法:主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大橫、三里。

方法:常規消毒,根據病人腹壁脂肪及體型胖瘦分別選用40…60毫米長的

毫針,對準穴位直刺。快速破皮,后慢慢進針,有得氣感為好。不行手法每

過分鐘催氣一次。患者膚部有沉感,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10為一個療

程,治療2—3個療程。

結果 22例痊癒19例,好轉3例。治癒率為85%。好轉率為100%。結論腹針對治療慢性胃腸炎有較好的療效。

偏頭痛

取穴:中腕、氣海、關元、陰都(取同側)、滑肉門(雙)

2.2方法:針刺前首先檢查肝、脾臟器的大小與否,若確診肝脾臟器大小正常,然後局部常規消毒,採用40—60mm長度毫針,依據病人的腹壁脂肪而針刺不同的深度,剌入穴位后,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首先候氣:進針后停留3~5分鐘,然後行氣,候氣后再捻轉提插使局部產生針感,最後崔氣:候氣后5分鐘行針1次,目的是為了加強針感。而後在神闕穴施以灸法。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治療2療程統計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症

取穴:主穴取水分、氣海、關元,配穴辯證加減如下:急性腰椎間盤突出加人中、印,

陳舊性腰椎間盤突出加中脘、氣穴;以腰痛為主加外陵(雙),四滿(雙),氣穴(雙);合併坐骨神經痛加氣旁(對側)、外陵(患側)、下風濕點(患側)、下風濕下點(患側),若腰痛隨氣候變化而變化加上風濕點(雙)、下風濕點(雙)。

2.2操作方法:患者仰卧,露腹。針刺部位用75%,酒精常規清毒,用32#的套管針按照順序及深度依次進針后候氣,再行氣繼之催氣,一般留針30分鐘。

2.3療程制定:治療10次為一個療程,急性腰椎間盤突出者,前兩天每天兩次,后三天一天次,后5次隔天1次;慢性腰椎間盤突出者,前5天1次/日,后5次隔天1次。

抑鬱症

採用腹針引氣歸元針法,天地針法,中脘梅花刺法,均深刺:另灸神闕,關元各30分,每日1次,60天為1療程,共治3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

結論: 腹針對於抑鬱症有較好的療效。

腦出血、腦外傷術后昏迷的促醒康復

治療方法 腹針引氣歸元,腹四關(滑肉門雙側),外陵,另外配合水溝、百會,血壓不高者在神闕穴位置自神闕散適量,加溫灸器艾灸。以上穴位根據病情加減。患者平卧,定位取穴,常規消毒,快進針,只捻轉,不提插,視病程長短、身體強弱在天、人、地3個深度(表淺、中度、深度) 施術治療,留針30一60分鐘,10次為1療程。

結論 腹針治療腦出血外傷術后昏迷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

椎動脈型頸椎病

主穴:中脘、關元,深刺。

配穴:雙商曲、雙滑肉門中刺,下脘上5分、建里、建里與雙側商曲連線的中點淺刺,病程長者配氣穴(雙)淺刺。

方法:治療前先檢查肝脾大小,確無陽性體征即可施治。常規消毒后,選用32號40—60mm長度的毫針,進針時首先避開毛孔血管,施術要緩,在針尖抵至預定深度后,採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施術過程分三步進行,即侯氣、行氣、催氣。進行后停留3—5分鐘稱之侯氣;3—5分鐘后再捻轉使局部產生針感,稱之行氣;再隔5分鐘行針1次加強針感使之向四周或遠處擴散稱之催氣。如無高血壓可同時將灸架置於神闕穴上施灸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7次為1療程。

黃褐斑

腹針療法:

選穴:中脘、下脘、水分、滑肉門(雙)、上風濕點(雙)

治療方法:採用腹針療法。根據腹壁脂肪及體形的胖瘦分別選用0.22×40mm的毫針,對準穴位直刺,不捻轉或輕捻轉慢提插手法,均用深刺留針,30分鐘後起針,每周3次,10次為一療程。

加減:肝氣鬱結:外陵(雙);脾土虧虛:氣海、關元、氣穴、氣旁;腎水不足:氣海、關元;胃中瘀熱:商曲;

(2)梅花針叩刺:沿黃褐斑中心部位開始,向周圍一圈圈叩刺,使皮膚潮紅,每周3次,10次為一療程。

頭痛

治療方法

主穴取中脘、陰都(患側)或中脘梅花刺、陰都三星刺;並根據頭痛的中醫分型進行辯證加減,外感頭痛加體針針刺曲池(雙)或十二井放血,血虛頭痛加刺氣海、天樞(雙),瘀血頭痛加刺氣海、關元、滑肉門(雙);進針后留針20一30分鐘,針畢按進針順序依次起針,留針期間可行徐捻轉、慢提插的手法運針。

結論腹針療法對頭痛有較好的止痛效果。

腹針治療月經不調78例

主穴:中極、關元、中脘

次穴:氣門、外四滿、經中

辯證加減:

血虛者:加血海、三陰交

氣虛者:加足三里、脾腧

血寒者:加命門、歸來、三陰交

血熱者:加行間、太溪

旰鬱氣滯者:加中脘、期門、內關

腎虛者:加腎腧、水泉

選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規格為32#1.5寸毫針,按腹針的標準化取穴,刺主穴時將針進入地部,病人可無針刺反應或略有脹感,次穴將針刺入人部。虛證、寒證者可在主穴溫針灸,或在神闕穴艾箱灸。

圍絕經期綜合征

治療方法

2.1取穴 主穴取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開四關(雙側滑肉門、外陵)大橫、氣穴、關元下。

2.2操作方法針刺前先檢查肝脾的大小及有無包塊、觸痛等,無陽性體征者方可施治。常規皮膚消毒,上述腧穴用0.25m m×40m m規格的毫針迅速刺入皮下,不用提插捻轉等其它針刺手法,照射TDP。留針30min,1周3次,1 0次1療程療程中間休息2d,觀察治療3療程。

結論腹針對於圍絕經期綜合征具有較好的療效。

周圍性面癱

治療方法

急性期針刺法:取中脘、水分、雙上風濕點,中脘穴淺刺並在其患側半徑用梅花針輕叩至皮膚潮紅,水分、雙上風濕點均按腹針取穴標準刺至中等深度。

恢復期針刺法: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雙)、大橫(雙)。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深刺,滑肉門中刺,大橫中刺。

均留針30分鐘,有面部水腫或疼痛者中脘部位加灸罐,每天一次10次一療程,療程間隔2天。

3療效觀察

結論 腹針療法不直接刺激面部,從而避免了因刺激過度引起的面肌痙攣等後遺症,值得臨床推廣、

腹針配合推拿手法治療脊柱錯位引起的多汗症

治療方法:

頸椎關節錯位採用廣州軍區總醫院龍層花老師的頸椎錯位的手法進行治療(1)放鬆手 法,(2)仰頭搖正,側頭搖正,側向搬按法牽引正骨法糾正錯位的頸椎關節。

胸椎關節錯位採用(1)俯卧位衝壓法和捶正式進行治療.

薄氏腹針治療:採用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陰都(雙)、氣穴(雙)、外陵(雙)、滑肉門(雙),患者取仰卧位,使用腹針專用O.22mm*40mm毫針,均用平補平瀉手法為主,架灸神闕穴,留針30分鐘,以上兩種治療每天1次,10天為l療程。

結論 脊柱關節錯位可刺激不同節段的交感神經節採用推拿可調節脊椎錯位,配合腹針可治療多汗症。

小兒腦癱

處方: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四穴組成)。腹四關(滑肉門、外陵左右4個穴位組成)。商曲、陰都、氣穴、上下風濕點,可依據偏癱的類型隨證加減。

結論:以腹針治療小兒腦癱療效好,操作簡便,痛苦小。

月經不調

主穴:中極、關元、中脘

次穴:氣門、外四滿、經中

辯證加減:

血虛者:加血海、三陰交

氣虛者:加足三里、脾腧

血寒者:加命門、歸來、三陰交

血熱者:加行間、太溪

旰鬱氣滯者:加中脘、期門、內關

腎虛者:加腎腧、水泉

選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規格為32#1.5寸毫針,按腹針的標準化取穴,刺主穴時將針進入地部,病人可無針刺反應或略有脹感,次穴將針刺入人部。虛證、寒證者可在主穴溫針灸,或在神闕穴艾箱灸。

中老年尿頻

腹針處方

主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中極。

配穴:天樞(雙)、水道(雙),病史久者加氣穴(雙)、神闕加灸。

2.2方法

治療前先檢查肝脾大小,確無陽性體征即可施術。為避免針刺意外的發生,便於控制進針深度,腹針治療時對每一個病人通常採用同一長度的針具來進行治療。常規皮膚消毒后選用30~60mm長度32號毫針,進針時應避開毛孔、血管及瘢痕,施術要輕、緩,針尖刺至所需深度后一般採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

施術過程分三步進行,即候氣、行氣、催氣。進針后停留3~5分鐘稱之候氣;3~5分鐘后再輕捻轉,使局部產生針感稱之行氣:再隔5分鐘行氣一次加強針感,使之向遠端擴散稱之催氣。一般前5次每日治療1次,后5次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分鐘,治療10次為一個療程

椎動脈型頸椎病

治療方法

主穴:中脘、關元,深刺。

配穴:雙商曲、雙滑肉門中刺,下脘上5分、建里、建里與雙側商曲連線的中點淺刺,病程長者配氣穴(雙)淺刺。

方法:治療前先檢查肝脾大小,確無陽性體征即可施治。常規消毒后,選用32號40—60mm長度的毫針,進針時首先避開毛孔血管,施術要緩,在針尖抵至預定深度后,採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施術過程分三步進行,即侯氣、行氣、催氣。進行后停留3—5分鐘稱之侯氣;3—5分鐘后再捻轉使局部產生針感,稱之行氣;再隔5分鐘行針1次加強針感使之向四周或遠處擴散稱之催氣。如無高血壓可同時將灸架置於神闕穴上施灸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7次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2天,2療程后觀察療效。

SARS引起的股骨頭壞死

處方:

主穴:中脘(深刺)、氣海(深刺)、關元(深刺)

輔穴:水分(深刺)、雙側氣穴(中刺)、患側外陵(中刺)。患側下風濕點(淺刺)。

加減:根據患者的疼痛部位的不同在腹部的全息相關部位及中醫辨證分型進行辨證配穴。

風寒濕痹型配雙側大橫(中刺)、痰濕型配雙側天樞(中刺)、氣血虛弱配氣旁雙側(中刺)、 肝腎不足型配下脘(深刺)

手法:針刺用補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min

療程:每日一次,連續治療五次后,隔天治療一次,十次為一療程。第一療程結束后,停止治療七天,進行下一療程治療。

結論 腹針健脾益腎法治療早期激素性股骨頭壞死有明顯的療效。腹針因具有治療方法簡單、見效快、無副作用、經濟、療效顯著等特點,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特發性眼瞼痙攣

針刺雙側太陽、球后、白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穴。同側太陽、球后連一對電極,選連續波,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度,留針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單純性肥胖

治療方法

主穴:府舍、腹結、腹哀、大橫、大巨、天樞、滑肉門、梁門、石門、關門、中皖、關元、水道、水分、足三里。

配穴:胃腸實熱型加支溝、曲池、上巨虛、梁丘

脾虛濕阻型加脾俞、豐隆、陰陵腺

脾腎陽虛型加脾俞、腎俞、太溪、復溜

針刺時選用直徑0.25mm長25-60mm毫針針刺。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每次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一次。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兩療程之間隔7-10天。

臨床治癒3例,有效1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6%。

老年腰脫

引氣歸元、治療:主方加關元下、四滿(雙)、氣穴(雙)、外陵(雙)、下風濕點(雙)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

老年性便秘

引氣歸元、主方加天樞(雙)、大橫(雙)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治療一次後患者大便暢通,治療兩次後患者無便感,一夜未醒,睡眠好,鞏固一次共三次痊癒,大便恢復正常。

慢性胃炎

引氣歸元、主方加開四關(滑肉門、外陵)、大橫。共針2療程,患者能吃飯,肉類,吃飽,夜間腹不脹,晨起不反酸,胃適

快速治療呃逆

中脘(淺刺)、下脘(淺刺)、氣海(深刺)、關元(深刺)、陰都(雙側)(淺刺)、滑肉門(雙側)(中刺),除雙側陰都強刺激外,均為輕刺激。進針約10分鐘后呃逆停止,20分后出針。患者回家后未再有呃逆發作,覺得腹針神奇,來電話感謝。

眼底病-老年黃斑變性

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雙)、滑肉門(雙)大橫(右)

操作:中脘穴雙刺法,一針向下針刺,另一針向上平刺。余穴同常規針法。

「引氣歸元"四穴用補法。余穴用瀉法。隔日治療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

治療效果:經過5個療程(50次),在原醫院眼科檢查,視力右眼0.5+,左眼0.1;眼底:右黃斑陳舊滲出,出血基本吸收。中心凹反射(一)。左黃斑大片陳舊出血,有少量殘餘出血,中心凹反射消失

眼底病-青光眼

案例:郗某某,男.64歲,某公司高級顧問。初診2001.11.26,自訴:患開角型青光眼20餘年,眼壓高,左眼已手術。眼壓:右27、左25。曾在德國經中西醫治療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診療過。查裸視:右0.3,左0.8,舌紅,苔薄黃脈弦細。

辨證:青光眼之病因、病機主要是氣滯血瘀、阻塞脈絡。房水流通受阻,眼壓升高。

又視盤缺血、缺氧,導致視野縮小,視力下降。

治法:疏肝、活血、補氣血。

腹針治療: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雙)、滑肉門(雙)、大橫(右)、

水分、水道(左)

操作:「引氣歸元」直刺地部,補法。商曲向上斜刺,水分、水道向下斜刺,大橫先

瀉後補。隔日治療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

靜脈曲張

:「 引氣歸元」、滑肉門(雙)、上風濕點(右)上風濕上點三角、大橫(左)、下風濕點(左)

針刺到第3次時右上肢脹疼明顯減輕,6次基本痊癒。

帶狀皰疹

「引氣歸元";滑肉門(雙),右上風濕點(左)

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治療3次后隱痛緩解,但時而仍有灼熱感,第四天用拉罐從大椎拉至尾椎,拔罐后又繼續作腹針, 做3次后又再次拉罐,經10次腹針, 兩次拉罐后,自覺癥狀逐漸消失。

賁門失遲緩症-嘔吐

腹針:

D中脘、下脘、氣海、關元

M梁門(右)

膻中、內關(雙)

2、艾灸:中脘、神闕、關元

3、埋針:耳穴:胃、賁門、膈;體穴:膈俞(右)、胃俞(左)

留針三天。

產後風

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氣旁(氣海旁開5分)、氣穴、滑肉門c雙,下風濕點(氣海旁開2.5寸)、下風濕下點(石門旁開3寸,下O.5寸)、大巨。雙,、上肢疾患加上風濕點(滑肉門旁開5分上5分)、上風濕上點(下脘旁開3寸)、上風濕外點(滑肉門外開1寸)、遺精穴(關元旁開1寸)。

2針刺方法: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針刺地部、遺精穴用3寸至4寸毫針刺入2.5寸至3寸,使針感到達外生殖器,有的可達到后腰部;腰骶部,其餘針刺人部。並加艾灸神闕穴30分鐘。10次為一療程,一個療程后視身體狀況可間隔2~3天再進行下一療程。

按上述方法治療后該四例患者均已治癒,半年後追訪無複發。四例患者中最少的治療26次,最多的治療84次;平均治療44.8次。

前列腺肥大-濕熱

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皆深刺、外陵、大橫皆中刺、關元下、旁O.5寸淺刺。

操作方法:用0.30ram×40mm毫針刺入皮下分別到達所需深度要求。深刺不能刺入腹腔,覺針下有抵觸感即可;淺刺刺入皮下、皮內即可。不要求針感。每次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每次針刺時患者都自覺自左肩至手有酸、麻、脹感,取針后此感覺即消失。針刺2次后,患者夜尿次數開始減少,10次后減少到2—3次每夜。15次后1次每晚.

神經性耳聾

中脘、建里、雙滑肉門、氣海、關元、雙外陵加灸神闕26次

視神經萎縮失明

先引氣歸元、腹四關,針刺20次,一日兩次,后刺背部脊柱兩側各穴18次。

經中醫診斷:肝火旺,脾腎兩虛,氣穴兩虧,問診:孩子講經常上網看小說,在被窩裡用手電筒看,久視傷血、傷神,日久傷五臟六腑,久病及里,最後傷眼,導致眼失調。

多寐

何××女73歲農民2004年9月10日來診,患者三月前覺睡眠增多,逐漸加重,每晚睡眠1 3個小時以上,白天亦睡,睡時喚能醒。患者睏倦態,懶言少語,面色蒼白無華,消瘦,食少便溏。30年前因與家人生氣患此症,治癒后又多次複發,但此次較重,服藥無效來診。

診斷:多寐。 辨證:肝氣鬱結。脾失健運。

治則:疏肝健脾。

治療: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開四關(滑肉門、大陵),大敦,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二診患者述清晨已能自己醒來,繼針一次,患者睡眠恢復正常,無睏倦感,精神足,三次痊癒。

腓神經麻痹

劉××女75歲農民2004年9月24日來診患者五個月前覺右小腿以下麻木,踝關節不能伸屈,到醫院做CT否定腦血栓,經針灸治療好轉。昨日左踝關節不能伸屈由家屬攙扶來診。患者走路足尖先著地,足下垂內翻,雙下肢無力,腓骨以下感覺障礙,左踝關節不能動,右踝關節能背伸50,右拇趾屈50,面浮無華,食少,便溏,睡眠差。

診斷:腓神經麻痹(足癖) 辨證:脾胃虛弱,筋脈失養。

治則:健脾益氣滋養肝腎。

治療:處方一:腹針: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開四關(滑肉門、外陵),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

處方二,體針:陽陵泉、足三里、懸鐘解溪、太溪、照海、足臨泣。 上方每次一組,留針30分交替使用,隔日一次,10次一療程,休息三日繼續下療程,第一次治療起針後患者右踝關節能背伸100,右拇趾能背伸100,跖屈50,左拇趾屈50。治療兩次後患者覺腿部有溫熱感,蟻走感、麻串,治療一療程后,患者右踝關節活動如常,左踝關節背伸150,跖屈200,睡眠好,有食慾,大便正常。繼針一療程後患者雙腿活動自如,已無麻木感,能獨自行走400米尚無疲勞感而愈。

分析:本症因患者年老氣衰。肝腎精血虧虛,不能濡養筋骨,致骨弱筋軟無力;脾胃虛弱,運化不健,氣血生化不足,肌肉筋脈失於濡養,以致肢體痿軟無力。 《素問&#8226:痿論》篇提出「治痿獨取陽明」。陽明助胃,治療應注重調脾胃,「引氣歸元」調脾胃,養肝腎,強筋骨。「四關穴」系足陽明胃經穴,健脾胃,通調氣血,疏理經氣。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為薄氏經驗穴,治療下肢無力,活動困難、麻木等症。局部取八會穴之筋會陽陵泉,舒筋活絡;八會之髓會懸鐘,通經活絡,堅筋壯骨;骨經穴解溪健脾化濕,為治踝關節疾病之效穴:足三里調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治療重調脾胃,兼調肝腎。諸穴合用使內臟與局部同時得到調整,病症得愈。

幼兒顱腦損傷

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天元四穴)等。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2.電針(上海醫療器械廠產G6805電麻儀)針刺穴位:主穴肩隅、曲池、外關、合谷、中渚、脾關、陽陵、足三里、懸鐘、解溪、太沖、配穴隨證加減,通電15—20分鐘,通電強度及波形連續波,每日1次,每15次一療程,針刺4個療程共67次。

盆腔炎

腹針療法:

選穴: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水分、氣海下、下風濕點。

治療方法:選用夏普牌薄氏腹氏專用針,用管筒進針法快速刺入皮下,引氣歸元四穴用深刺激,天樞、水分、氣海下用中刺激,下風濕點用淺刺激。進針后停留3~5分鐘為候氣;3~5分鐘后再捻轉,使局部產生針感為行氣;再隔5分鐘行針1次,使之向遠端傳導為催氣。留針30min,每日1次。

腦病

1、臨床資料:

三名患者,兩名為男性,年齡分別為45及83歲,一名女性年齡為38歲,患腦病病程介於2-26月間,

D.G.,男性,45歲,2004年8月發病,診斷為非外傷性腦部血腫,引致左側偏癱及構音障礙。

I.F.,男性,83歲,2003年發病,因心源性腦栓塞導致左側肢體偏癱。

I.V.,女性,38歲,2002年8月因交通意外腦挫傷導致昏迷、腦水腫。

2、方法及處方:穴位處方: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滑肉門,外陵;進針深度為深、中度;留針

30分鐘左右;無須運針;針灸針使用華陀牌O.25×40mm規格針灸針;療程:共進行10次針灸治療,前三次每日一次,其餘為隔天進行。

3、療效評價標準:

1級:言語清晰,上下肢運動功能正常,行走良好。

2級:言語近乎清晰,下肢近乎正常,上肢可部分抬舉,但肌張力較高,患者基本可以自理。

3級:患者在言語及運動功能上有中等程度的好轉,『不能完全自理。

4級:無臨床改善。

4、治療結果:

D.G.患者達到1級療效等級,臨床痊癒。I.F.患者達到3級療效等級,左下肢曲伸功能可達到3級,左上肢肌痙攣情況得到改善,可進行直立動作。I.v.患者達到3級療效等級,舌頭回復正常位置,吞咽功能正常,牙關緊閉改善,右上下肢肌力達到3級,左側肌痙攣改善,可直立。

5、討論:

因病例數量過少,無法進行統計學分析,但仍可得到以下結論:腹針對於腦病患者確有臨床實效,且病程愈短,療效愈明顯。

神經痛及神經炎

「補元氣」處方: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輔穴:滑肉門。針灸針規格:2.5 x 40 mm,留針時間:25-30分鐘;每位患者均先接受連續針灸三天,每天一次,再接受連續六周針灸,每周一次。

3、臨床病例:

男性患者,68歲,患有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3年,疼痛間或劇烈發作,發作時常規藥物處理無效,除疼痛外,他還感到在下頜處有燒灼感,吞咽唾液的動作即可誘發,使之畏懼進食。患者同樣畏懼出外,因室外寒風可使誘發疼痛加劇。患者亦難入眠。病人先接受連續三天的腹針治療,每天一次,再接受六周的腹針治療,每周一次。在第一次治療后,患者的疼痛減輕80%左右,三次治療后,患者訴各種不適完全消失,飲食睡眠如常,亦不再畏懼室外寒風,皮膚感覺異常現象亦恢復正常。

眼帶狀皰疹后遺痛

1、臨床病例:

女性患者,7l歲,3年前,病人患帶狀皰疹,累及眼神經,患者在眼科醫院住院診治,約8-10天後,患者開始感到在額部、顳部深處出現神經疼痛,並被立即給予以下麻醉鎮痛藥物治療:撲熱息痛、可待因等,但並無療效。以後疼痛不斷加劇,並且患者自覺眼部有乾澀感及皮膚燒灼感,主治醫師給予gabapentin治療,但因出現以下副作用而停止:眩暈、短暫性方向知覺的喪失、智能混亂。神經科醫生提出注射酒精以進行神經節毀損術,但患者拒絕。

診斷:帶狀皰疹后遺眼神經痛。

2、腹針處方:

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氣穴,陰都,滑肉門

留針30分鐘

每周治療三次

使用0.26x40mm一次性針灸針

3、結果:

經第一次治療后,患者自覺疼痛減輕,VAS得分由10減至7,尤其眼部乾澀感完全消失,皮膚燒灼感也明顯減輕,經繼續治療,癥狀繼續好轉,VAS得分減至4。

4、結論:

神經疼痛(尤其是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治療是很困難的,尤其對於慢性神經疼痛更是如此。麻醉鎮痛藥物有時能夠起效,但是對於本病例藥物因出現嚴重的副作用而停用。運用腹針卻使該病例的疼痛下降了超過60%,由此我們可以認為該療法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尤其考慮到此病例是治療的難度,就更可堅信以上的結論。

中風偏癱

主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氣穴,滑肉門,外陵,上風濕點,下風濕點,輔穴:水分,神闕,大橫,陰都。

慢性腹瀉

治療方法:引氣歸元(中脘、下腹、氣海、關元4穴組成)、腹四關(滑肉門、外陵左右共4穴組成)。留針1小時,神闕加薄氏神闕散,10天為1療程。

73、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盆腔內生殖器及周圍組織受細茵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常由急性盆腔炎反覆發作所致。臨床表現常有恥區隱痛,腰酸,月經紊亂,白帶增多等癥狀。

1.臨床資料

18例患者中發病年齡最小的24歲最大的4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的12年。

2.治療方法

2.1取穴

水分、氣海、關元、曲骨刺地部,氣旁(雙)、氣穴(雙)、下風濕點(雙)刺人部

2.2操作及療程

患者平卧位,定位取穴,局部常規消毒,在神闕穴加用薄氏神闕散並艾灸。留針40分鐘,5天一療程,休息2天在行第二療程,18例中治癒12人,好轉6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

腹針治療頭痛

引氣歸元,商曲(雙),淺刺

74、腹針治療肩周炎的體會

取穴:下脘、商曲(健側)、滑肉門三角(患)、患側上風濕點、雙大橫

腹針治療面神經炎體會

腹針選穴:中脘、中脘旁、上風濕點(右)、商曲(左)、下脘。針刺當時覺左側面部肌肉活動較前靈活,左眼瞼閉合改善,守方治療,1周后左眼瞼可閉合,再行治療l周,癥狀完全消失。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