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殘式教育,只會毀掉你的孩子

作者:雪之夏(爸媽內參主筆)

01

微博上有個視頻很火,內容與「家暴」有關。點開前,大家都以為是父母暴虐孩子,沒想到畫風突變,竟是父親命令孩子打自己。

視頻中的父親說「子不教父之過」,所以這一次,他替孩子受罰,但下一次就不會這麼輕鬆了。

不少評論讚美道「這才是父親」,「父愛深深啊」,「如果小時候我父親也用這種方式教育我就好了」……

不難想象,過去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是多麼糟糕,大家之所以覺得這位父親用「自殘式」教育法來教育孩子很好,完全是因為比較對象是「暴打孩子」。

這裡面有這樣一種心理,同樣的責打力度,成人的承受力比孩子更強,相比之下,自然是父親打自己更好一點,這樣孩子受到的傷害更小。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兒子上課玩手機被老師發現,這位父親知道后,便把棍子交給兒子,自己脫了衣服,要求孩子打自己。

起初他說道理時,孩子只是小聲回答。

可當他喊著「打——打——打」時,孩子突然就哭了,拿著棍子根本不敢動。

這時候,這位父親又是怎麼說的呢?

他吼道:

「爸爸的話都不聽是不是啊?快點!動手!」

孩子們三四年級就已經學習祈使句了,生活中,他們接觸得最多的祈使句,不就是這些命令句式嗎?

不論是老師、父母還是孩子,心裡都十分清楚,這種一兩個字的命令,是最有威懾性的。

這位父親言語中流露的,完全不是父愛,而是強大的權威感。

這種權威感就好比說,我說你錯了,你就錯了。我說要打你,那你肯定跑不掉。現在,我命令你打我。

他甚至明確表示,這次他打自己打斷了幾根棍子,下次就會打兒子打斷幾根棍子。

這不是赤裸裸的殺雞儆猴么?

用懲罰自己的方式來警告對方,哪裡是表現父愛,分明是向兒子傳達:

  • 以後我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不聽話,這就是你的下場。

02

心理學家曾在某個幼兒園做過一個實驗。

幼兒園因為放學時間早,所以來接孩子的家長常常遲到,幼兒園的老師為此經常加班。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幼兒園決定懲罰這些家長。

幼兒園規定,超過接送時間的家長,必須向幼兒園繳納一定金額的罰款,以彌補老師的損失。

本以為多了一項懲罰,家長們會更積極地接送孩子,沒想到,遲到的人卻更多了。

在這個實驗里,遲到的家長在面對久等的老師時,心裡是愧疚的,這份愧疚感會促使他們下一次早到。

可罰款就相當於替大家抵消了這部分愧疚感,大家自然不再介意是否遲到。

沒有人願意背負著愧疚感面對一個人,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

孩子犯了錯,如果你只是適當懲罰,並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心理影響。

可如果他只是上課玩手機,你就回家一頓暴打,把他打得半死,那麼孩子不僅會怨恨你,還會懷疑你根本不愛他。

即便把這件事反過來,它所造成的心理影響也是不好的。

孩子犯錯后,心裡會愧疚,但他不喜歡和這些愧疚感呆在一起,所以他會乖乖接受你的懲罰。

然而,他得到的懲罰卻是進一步加深自己的內疚感。這種強大的內疚感會加重他的心理負擔,讓他更難面對錯誤,最後只會想辦法逃避。

這就好比你傷害了別人,所以每次見到他,你都希望彌補他,請求他原諒一樣。你之所期待被原諒,就是因為你不想背負這種愧疚感。

可這個時候,對方不僅不原諒你,還用「自殘」的方式告訴你說,這不是你的錯,是他自己的錯,都怪自己……

這個時候,你除了不知所措,還能做些什麼?

父親在孩子心中往往是權威的代表。

面對著父親的「自殘」行為,孩子不僅要背負做錯事的愧疚感,還要背負傷害父親的內疚感,以及權威不可撼動的恐懼感。

這麼多沉重而複雜的情感夾雜在一起,他哪裡有能力去面對?

03

孩子玩手機是一種普遍現象,相比成年人走路看手機,洗澡回訊息,深夜抱著手機睡覺,已經不算什麼大事兒了。

一個家庭中的成年人如果都是熱愛生活,用心營造家庭氛圍的人,孩子對手機多半沒興趣。

很多家長說孩子缺乏創造力,不愛學習,起因往往在父母身上。

我的學生都是些五六年級的孩子,他們也有些喜歡玩手機遊戲的。逐一了解情況后,就不難發現,那些熱衷於玩遊戲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本身就是低頭一族。

父母們往往是抬頭看一眼孩子,一旦發現他們看與學習無關的書,就嚴令禁止。

等他們吼完了,又接著逛自己的手機世界。而孩子究竟在想什麼,對什麼有興趣,為什麼不愛學習,他們根本不關心。

孩子也很好奇,手機里到底有什麼?為什麼大人們要反覆禁止?為什麼手機比他們重要得多?

於是,好奇心促使他們不斷挑戰父母的底線,頻頻去探索那些大人們禁止的東西。而這些父母們,除了「虐娃」和「自虐」,就再難真正去顧忌孩子的感受。

  • 之所以「吊打式」教育那麼普遍,是因為這種方式不用學都會,只用依照動物本能,以強制弱就行。

等孩子大了,可以反抗了,就用道德感去制約。

我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明顯感覺到,發脾氣是最容易的,懲罰也是分分鐘的事。難就難在,你怎麼能改變他們的壞習慣,又不至於懲罰過度導致他們厭學。

記得有一次孩子們吃飯,說菜很辣。我便提到辣椒的「辣」會刺激大腦分泌類啡肽,而類啡肽是止疼的,所以就會有「麻麻」的感覺……

原本只是簡單的幾句話,沒想到那些平時不愛學習的孩子也有了興趣,開始問一些千奇百怪的問題。

好在我學了一點博物學,可以回答得上來。實在回答不上來的,我就鼓勵大家回去查了資料告訴我。

過了兩天,班上就開始傳閱《百科全書》,那些愛玩手機的孩子,也時不時告訴我一些驚爆新聞,內容都是有關外星人的。

因為我告訴他們,天文學和物理學都是我的弱項,他們便躍躍欲試,想要戰勝我。

有時候,比起用手機遊戲打死幾個英雄,用智力戰勝老師更有成就感。

對孩子的教育,歷來就沒有一個標尺。

除了多花時間去學習,去磨合,去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沒有什麼捷徑可走。

孩子能製造的問題,就像打地鼠遊戲一樣,你把它從這個洞捶下去,另外一個洞又在呼喚你。

但不論如何,只要用心去做了,就一定會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

作者簡介:雪之夏,富書籤約作者,一個人走走停停,所幸身邊始終有很多朋友陪伴,讓我還能向上生長,成長的過程十分緩慢,但從未停止。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