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插茱萸」指的是哪一種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指的是哪一種茱萸?

枯木

九月九日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敬老節日。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由於儒家有六陰九陽之說,二九相逢,「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九為陽數,所以九月九又叫「重陽節」。到了漢代便有了重九日飲酒宴會,祝福期壽的活動。並且在唐朝被正式定下來。人們往往在這一天舉行祭祖敬老活動,登高「辭青」,佩戴茱萸,飲酒賞菊,辟邪祛病,這種習俗一直傳承至今,並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Advertisements

關於重陽節佩戴茱萸的習俗,現在人們有所討論,有的說是山茱萸,有的說是吳茱萸,都各不相讓,我們來看究竟應該是哪個?

山茱萸

吳茱萸

我們先來看茱萸有幾種,大概有四種,分別為: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山茱萸科的草茱萸;芸香科的吳茱萸;芸香科的食茱萸。他們之間的區別是,芸香科的茱萸有特殊香味,但是芸香科的食茱萸有刺,不太可能用來佩戴,食茱萸主要是以前人們用來作為調料用品的,古稱「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別名。吳茱萸有香氣,可以用來佩戴。山茱萸科的兩種,草茱萸屬於草本,根莖較軟,也不太適合佩戴,因此只有山茱萸可以佩戴。吳茱萸雖然有香氣,但是果實顏色略暗,是密集型的圓錐形果實,山茱萸沒有香氣,但是蒴果晶瑩剔透,非常美觀。

Advertisements

草茱萸

食茱萸

大多數人知道古代重陽節佩戴茱萸,都是由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所知,他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裡面提到了「佳節」、「登高」、「插茱萸」、「團聚」。這裡茱萸的習俗應該是「插」這個動作。西晉的周處的《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也是「插」。

在更早的晉代葛洪著的《西京雜記》第三卷裡面,就提到了漢朝初「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裡面我們看出,茱萸用法是「佩」。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的故事說人們把茱萸放在一個彩色袋子里,佩戴在胳膊上,這裡也是「佩戴」。

以上兩種說明重陽節茱萸的用法有兩種,都是用來辟邪氣的,只不過,因為茱萸的紅色果實,帶樹枝的話就好像古代人們用的簪子,可以插在頭髮上美觀。如果從美觀出發,似乎山茱萸更勝一籌。

關於三國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南朝江總的《宛轉歌》里也有:「菤葹摘心心不盡,茱萸折葉葉更芳。」,只能說明他們所指的茱萸應該是芸香科的吳茱萸或者草茱萸,但是並不能和重陽節習俗聯繫起來。

從植物分佈來看,山茱萸分佈在黃河流域為多,芸香科吳茱萸主要是以南方為主。王維是山西蒲州人,他所寫的「山東兄弟」是指的華山以東,也就是自己家鄉的兄弟,而山西晉南一帶只有山茱萸分佈,幾乎沒有吳茱萸,因此竊以為王維所說的「遍插茱萸」應該指的是山茱萸。

重陽節插茱萸是漢族地區大多數人的習俗,因此,不可能都是山茱萸,再加上在關於山茱萸和吳茱萸之分,現在版本《神農本草經》就有區別,此書成於東漢,經口口相傳,原書在宋代以後已亡佚,因此現在版本並不能肯定就是當時原著。再加上有人發現宋代類書《太平御覽》在引用該書對吳茱萸的介紹時沒有「吳」字,懷疑原書恐怕只是管這味葯叫「茱萸」,「吳」字是後人加上去的。因此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漢唐時期,茱萸是一個大概念,並不像後來分得那麼細,因此,各地百姓依據茱萸的地理分佈,就近取材,有用山茱萸的,有用吳茱萸的,各不相同,似乎更為妥帖。

重陽節插茱萸、賞菊飲酒,登高團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敬老節日,關於習俗自然各地不一,這也是風俗各異的表現。就好像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懸艾葉菖蒲、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等習俗,北方山多水少,自然不會賽龍舟,關於艾葉傳統有南艾、蘄艾、海艾、北艾之區分,自然不能非要問出所以然。因此,重陽節插茱萸也不能太過於較真,最重要的是能夠繼承傳統文化,理解精髓,那就是敬老愛老,全家和睦,那才是真諦。

2017-10-27榆木齋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