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風水學?什麼是風水?風水的重要性

風水學與風水

風水學又被稱為地理學,是以風水理論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又有其地理學的基礎。

西漢時期《淮南子》一書為我們探討風水學淵源累積了豐富的資料,尤以道教風水學為主。

《淮南子·墜形訓》指出:「天地之間,九久州八極。土有九山,山有九寨,澤有九藪, 風有八等,水有六品。」因此,《淮南子》採用了九州的劃分概念,並對九州之內山澤風水作了品級規定。此外,中國許多學問皆言「氣」,如武術練「氣功」,中醫師論「氣血」,藝術家言「氣韻」,命理學家雲「運氣」,堪輿家則雲「地氣」。雖各家因應用及對象之不同, 建立有各學問獨特的理論學說及各人的體會,但對思想根源及妙用境界而言,可說是諸學本是一體同根源。

風水學中重視「生氣」,視「生氣」為生命(旺)之氣,即陰陽交感能生萬物之氣,可稱為構成生命的要素,其在地上的一切皆本源於天且陰陽之氣在「地中」可展現「地氣」的特質,此生命之氣可從有機生命體演替現象中發現。

Advertisements

風水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能幫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風水寶地標準:後有靠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墳穴藏風聚氣而令生人納福納財、富貴無比;外洋寬闊能容萬馬,可致後代鵬程萬里、福祿延綿。


風水的形成

中國風水術起源古老,源遠流長。但是,在唐代以前,風水只是封建帝王的專利,民間鮮見流傳。風水術,自古擁有「帝王之術」的稱號。

唐僖宗時的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管靈台地理事的楊筠松在黃巢攻破京城后,來到贛南的興國三僚村定居帶徒傳授,堪輿學才開始逐漸流傳民間,開始僅流傳在江西省的南部(現在的贛州市一十八個縣市)內,以後逐漸擴展到閩、粵、桂、湘、浙等省,進而流傳全中國。

Advertisements

中國風水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諸多的流派,在中國五術中,以風水術的派別最為繁多。各個流派的理論、術語、操作技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的特點,看待和剖析風水的角度各不相同。


風水的歸屬與定義

風水觀念開始於先秦,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歸屬,風水也有其歸屬。古代將風水歸於陰陽學、地理學與術數。要研究風水學,首先必須先了解風水的概念、歷史背景與範疇, 並應區別陰陽學與陰陽家的分野。

陰陽學與陰陽家是有區別的。先秦諸子有陰陽家,創始人是鄒衍、鄭玄等。

鄒衍又叫談天衍,他的思想包括三方面:

一是天文星曆的天論;二是大九洲的地理論;三是陰陽五行終始論。

陰陽家的學說包括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時等數度之學與五德終始的五行說。陰陽家與相地術,沒有直接的淵源關係,而風水理論頗受陰陽家思想的影響。因此,歷代陰陽家一直受到各朝統治者的排斥,在民間的流傳範圍也相當有限。

陰陽學是距今七百多年的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西元一二九一年)確立的。元朝的朝廷頒布依照儒學、醫學之例,於諸路(基層行政區域)設置陰陽學。陰陽學包括天文、占候、星卜、相宅、造日等,如此風水就列入學問之列。到了明朝洪武十七年(西元一三八四年),朝廷正式設置陰陽學官,府、州、縣各設一人,負責教學與管理事宜。清代沿襲。

風水術又可歸於地理學。古代地理學受人歧視且被列為史學的附庸,明清才逐漸發展起來。明清地理學不嚴謹,產生地理問題大雜燴。風水屬於相地的學問,涉及山川河流, 納入地理之列。因此,讀目錄文獻常在地理類可以找到風水書,許多風水書就是冠以「地理」之名傳世,例如《地理大全》、《地理真訣》等。此外,風水術被歸於諸子術數,所有學問都可歸於經、史、子、集四大類。子部有術數。但眾人偏見術數不是一門學問而是江湖的把戲,的確術數包括方士們的迷信,如算命、扶乩;但也有包括科學性的知識,如天文曆法與農事氣象,卻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

風水的概念,在《淮南子·時則訓》中已有載明,但當時的風水還不是陰陽宅理論的總名。

風水首見於郭璞撰的《葬經》之中:「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借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因此,葬經是從喪葬角度提出「風水」的概念。

它認為埋葬死者應該選擇有生氣的地穴,才能使之再生。同時,風水同時也提到「氣」的概念。氣是萬物之源,有聚有散,有行有止,聚則成行,散則化體。大自然中運行之氣因風與水的激斗與調和關係而凝於地穴,通過地形查看,認識風與水的特有關係,選擇地形, 這就是「風水」。風水展現之地氣,視為生命之氣,可以從有機生命體演替現象中發現。


"氣"與"水 "

風水強調氣與水的關係,尤其在《淮南子》一書中特別有載明。《淮南子》是由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主持編撰的。《淮南子》試圖以道家為宗,綜合諸子百家,為漢王朝尋找一統帝國的長治久安之道,它把氣的範疇涵義規定,由「道」產生的精氣、陰陽之氣,明顯地帶有道家思想色彩,其屬於雜家觀念綜合諸子百家集其大成,並含有宇宙生氣的思想。

《淮南子》認為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精微原始物質,氣由本體道產生。氣與道不同, 道是無形無象、無限廣大的;氣是有限有邊際的。氣產生天地,氣的清陽部分散布而成天, 重濁部分凝聚而成地。天地形成之後,天地之間的萬物得以產生。《淮南子》這種宇宙發生模式,基本上繼承先秦道家「道-氣-物」的模式,但也有所發展在道氣之間加進了「虛」、「宇宙」兩個變化階段,在時空關係上更為詳細明晰。

《淮南子》的氣是產生宇宙萬物的物質材料,但不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氣又叫「精」,有陰陽之分。陰陽精氣化生天地萬物,歷經氣到「無始」、到「有始」、再到「有有」的過程。

氣之所以能化生萬物,是因為氣的內部包含對立統一的陰陽兩方面。陰陽二氣相醞運動, 對立交感,萬物就在此過程中產生。

《淮南子·天文訓》中「精」是精氣,即陰陽二氣,天地萬物受陰陽之精氣而成;太陽、月亮、星辰積陽氣(火氣)、陰氣(水氣)與日月散逸的精氣而成。因此自然界日月星辰, 雷電霧露,風雨霜雪,飛禽走獸,魚蝦龜蛇,森林萬象,無不是陰陽二氣相薄相感、強弱施化而成。這些物類形成之後,依然售陰陽之氣變化規律的支配,按照陰陽四時變化而盛衰生息。

因此,陰陽變化規律是氣運動的規律,從自然到人類的生息變化,都是「陰陽之氣相動」。在人體的生命運動過程中,陰陽之氣遵循著「和」的法則,其具體表現為人的形、氣、神三者的協調平衡。形體是生命寄存的軀殼,氣是構成生命的物質,精神是調節生命運動的機制。三者的協調平衡,是靠陰陽之氣的「和」來實現。正最社會是人類合群生息的系統,與自然萬物與生命機體一樣,其存在著與運動也遵循「和」的規律。「人氣」同天地之氣、陰陽之氣一樣需要「和」,這樣社會才能安定和平。


風水的重要性

風水術的萌芽期在秦漢,成長於魏晉南北朝,五代兩宋為風水術的成熟時期。生死大事中格外重視風水的傳承與儀式,目的為趨吉避凶,庇蔭後代子孫。風水與生活息息相關, 人類生命禮儀過程均與文化習俗以及地理環境因素相連結。

而風水術主要盛行於東南古百越舊地,包括民俗與地緣因素。魏晉六朝是中國歷史上動蕩不安的時代,亦為儒、道、佛三宗教最活躍的時期。風水進入西漢董仲舒將中原文化核心儒學脫胎換骨大改造,系加入陰陽五行於儒學中,使之神學化與宗教化。

由於歷史演進,兩漢是充滿南方浪漫文化對北方理性文化大改造的過程,在此背景下,風水正式產生且水到渠成。

秦漢兩代對春秋戰國諸子百家進行大融合與大改造。《呂氏春秋》、《淮南子》與董仲舒今文經學、讖緯(註:「讖緯」,西漢末年與東漢時期盛行的宗教神學,讖是預決吉凶的宗教預言,緯是指天象。我國古代統治者利用天上星象的變化來附會人事,預卜先知。)學說加上《黃帝內經》、《周易參同契》等,建立了中國古代宇宙圖式基本概念,包括太極、陰陽、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等一套理論與圖像、數字,構成一個龐大複雜系統。

風水除了地理環境因素的堪輿學外,加上宿命論加上血統論、天星、地氣、人命的系統,均是風水產生的直接因素。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