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如此簡單,就像噴泉一樣

講者簡介

江海濤,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臨床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博士,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師承中醫大家張伯禮教授,著有《藥性瑣談》、《傷寒瑣論》、《祛除濕熱毒大病不沾身》、《一站一科出健康》等,長期為《生命時報》撰文。

中醫家推薦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人體表裡氣機通暢的重要性自不用說,那麼你知道金匱腎氣丸是如何體現「通」的嗎?血府逐瘀湯意在開胸逐瘀,為何要加牛膝?本文中江海濤老師利用生動貼切的比喻,剖析了諸多方劑中「通達表裡」的思想體現,並分享了古人用方中的同調思維,想必對於中醫同道日後的處方用藥加減多有裨益。

溫馨提示:本文約6049字,閱讀大概需12分鐘。宜泡一壺清茶,慢品。

▽ 講稿實錄 ▽

一、通達表裡之表

01感冒與傷寒、中風的區別

大家晚上好,聽我這聲音就是感冒了,鼻音特別重,這個在咱們中醫裡面叫什麼呢?是風寒,還是風溫?其實像這種鼻塞、流涕、咳嗽、鼻子發癢的情況,我覺得既不屬於風寒,也不屬於風溫,咱們也有一個傳統的名字,叫「傷風」。這種傷風的感冒,咱們大家想想,用什麼方子?經方裡面的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等等都是辛溫解表力量比較強的,治療打噴嚏、流鼻涕、鼻塞這些癥狀,我覺得都不好使。那麼治療這種傷風感冒用什麼方子呢?其實《醫宗金鑒》裡面都有,它提到了「參蘇飲治虛傷風,實者茶調及頭疼,芎芷薄草羌茶細,荊防痰半熱膏清」,就是說治療傷風,適合川芎茶調。過去一些經方家,用經方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這種傷風的情況,明顯可以看出來,用柴胡、麻黃、桂枝都不合適。那麼經方家怎麼說呢?他們說在古代這種鼻塞流涕的癥狀不叫病,叫疾,疾病的疾,也就是說是小毛病,這種情況根本就不用吃藥。但是這個疾確實也很痛苦,所以說呢,看病不能只局限於經方,有時候用時方也能解決很多問題。

02大千老師的噴泉理論

人體的通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勢呢?人體當然是很複雜的,但是咱們中醫的特點是喜歡從大處著眼,比較不看太細的東西。我們觀察事物永遠都是這樣,離得越近,看得越仔細,你的視野就越小。你離得遠了,雖然看不仔細了,但是能看到全局。咱們經常說「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要看得近了,你可能連知了的翅膀、螳螂的須子都能看清,但是你就局限到它的局部了,頂多還能再看看後邊的黃雀。咱們又有兩句話了,「黃雀又被銀彈打,發彈之人被虎傷」,這個鏈條是可以無窮盡地延續下去的。所以說你如果離得近了,可能看得比較仔細,但是離得遠了,更能把握全局。因此咱們學習人體通道也是從粗到細,逐漸深入。我這幾年主要跟大千老師學習,受他的思想影響比較深。關於通道的概念,大千老師有個很經典的模型,就是他的噴泉理論,大家可能也都聽說過。他認為人體的機是從下邊像噴泉一樣噴上來的,下邊是收緊的,上到頂端以後就散開了,散開以後再落下來,然後再循環,人體氣機是這樣循環的。其實這個很有道理,就是一個自然現象,別管是植物還是噴泉,都是這種下面收緊上邊散開的狀態,它不可能是下面散,噴上以後倒收緊了,那就不符合物理規律了。

03麻黃走衛,桂枝行營

麻黃湯裡面有麻黃和桂枝,桂枝是通營分的,麻黃是行衛氣的。咱們說麻黃能夠發汗解表,疏散風寒。很明顯,它是特別銳利的一味葯,那為什麼還非得配桂枝呢?要說麻黃湯裡面沒有桂枝,那叫什麼?叫三拗湯是吧,麻黃,杏仁,甘草三味葯,它發汗就不行了,成宣肺平喘的一個方子了。這個地方配上一個桂枝,我認為就是營衛并行。麻黃雖然快捷,是那種騎兵性質的陸軍,行走得快。但是兵力的后駐能力不是太足,它還要靠桂枝通過經脈渠道運送兵力。我以前舉過一個例子,在過去的中國,北邊的軍隊要攻佔南邊,他們都要佔領長江,曹操要打孫權,但他不是直接往孫權那個方向去的,而是先解決了南陽劉表這地方,先往南把長江佔了,佔了以後就可以通過水路輸送他的大部分兵力。不知道我解釋明白沒有?就是說麻黃在衛氣中行得快,但是後勁不足。而桂枝通過營分,營出脈中,雖然感覺它比較笨,沒有衛氣那麼活潑,但是兵力的總數比較多。所以說麻黃和桂枝配到一塊,就是水路和陸路兩塊互相協助,然後才能把汗發出來

04美林發汗與解表劑的差異

再說說解表發汗的問題,大家有沒有經常被一些病人問到一個問題,我喝中藥是為了發汗,但我們吃美林了,也發完汗了,為什麼不管用呢?總是當時喝完燒退了,過一會它還燒上來,為什麼就解決不了問題呢?大家肯定被問到過這種問題,大家是怎麼回答的?在這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在以前電腦最早普及的時候,就是要輸密碼的時候,有些人看別人輸密碼,不就輸了幾個點嗎,所以他也把那幾個點輸進去了,但是輸完怎麼不管用呢?就是說他不知道人家輸的點背後的密碼,只是看到表面的幾個黑點,他把黑點給輸進去,就認為把密碼輸進去了。所以說解表,出汗只是一種表象,並不是出汗本身能治什麼病。我們喝完麻黃湯以後都能感覺到自己的心慌心跳,明顯就是機體內部的氣血被調動起來了,然後這個時候再向外攻把這個寒邪給散出去,我們喝那些水楊酸,這些美林,喝完有這些心慌的感覺嗎?沒有,沒有這種讓人興奮起來的感覺,可能不知不覺的汗卻出來了,這種情況我認為是沒有什麼用的,只是表象上讓汗出來了,並沒有把氣機給調起來。水楊酸應該也是植物葯了,咱們中國幾千年開發了這麼多植物葯,為什麼沒有開發出這個水楊酸呢?阿司匹林為什麼沒用上呢?就是因為這些東西的「解表」還是不符合中醫理論的,沒有什麼太大的用途。

二、通達表裡之中

解表的麻黃湯說過了,桂枝湯咱就不說了。把體表打開后,還有個通里,就是藥物作用再往裡深一步,小柴胡湯就屬於解表通里的這一類方子。你看,它有半夏降胃氣,把裡邊打開,然後外邊用柴胡來散,既能作用於體表又能作用於體內,把表裡都連起來,連成一條線從而把這個機體貫通起來。像這種解表通里的方子是一大類的,比如說咱們特別熟悉的荊防敗毒散,其實也是這一類方子。荊防敗毒散用桔梗和枳殼開胸膈,噴泉例子中就是疏通中間道路,有利於荊防、羌獨活的藥力從下邊往外散出去。但是我們都知道,荊防敗毒散雖然是一個治感冒的葯,但是它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我記得劉渡舟老先生就是用這一類的方子,加一些活血的葯,赤芍、茜草之類,用來治腎炎。他們認為活血的葯能深入到下焦,能夠跟腎臟搭建,然後再用這些風葯、解表的藥物,把很深的病邪提出來,這都是要解表通里的方子。再往裡走可能跟表就不搭界了,已經離開體表,深入到裡邊。這種梳理內部氣機也是有不同層次的。

我已經好幾年沒看《傷寒論》,記不太清了,大致說一下。梳理上焦氣機的,有桅子豉湯,它其實也是一個辛開苦破的格局,桅子是苦味的,能散結,豆豉是辛味的,也是辛散,它能把胸膈裡面的鬱熱散開。如果結滯的更緊一點,就要用苓桂術甘湯類。咱們把它歸到和解的這一類方子裡面,桂枝是通散的,茯苓白朮能健脾的,能夠淡滲,也是有利於把這個結聚到一塊的痰濕散開。

這兩類方子的根本區別在什麼地方?比如小柴胡湯和半夏瀉心湯對比。柴胡湯在病機上還是能達到體表的。而半夏瀉心湯是完全離開了體表的所以小柴胡這個方裡面有往來寒熱,半夏瀉心就完全沒有這種體表的寒熱的表現。邪氣再緊一點,就形成痞證了,形成中焦的痞滿,也就是半夏瀉心湯這一系列的方證了。大家看這個,半夏瀉心跟小柴胡湯,有很多重複的葯,從正邪的狀態上,這兩個方子也是不一樣的。我認為小柴胡湯方證中,正氣和邪氣有各自的陣營。兩個能開成隊列,能相互交涉,所以你來我往,就能形成這種節律性的交錯,很有時間節律性的往來寒熱。兩個部隊互相進攻,你來我往,不亂。到了半夏瀉心的時候呢,這兩個陣營就打得有點亂了,它不能形成各自的陣列,已經有點混雜在一起。寒熱錯結,結到中焦了。你想,正邪雙方既然交結在一起,它就不可能你來我往地交替,所以說不可能再有達到體表的寒熱的這些癥狀。我有個比喻,小柴胡湯方證就相當於一個荷包蛋一樣,這個邪氣是成塊的,荷包在鍋裡邊,你還能把它整個撈出來。而半夏瀉心這個方證就像飛了一個雞蛋一樣,它都變成雞蛋花了,你再想整個撈出來就很難了,只能內部解決,就用半夏瀉心,用半夏黃連這些辛開苦破的藥物把它解決掉。

比痞證更簡單的當然就是陷胸證了。瀉心湯還是屬於和解的,它能用一些算是比較溫和的葯,把正邪雙方互相調節一下。如果到了陷胸證的話,那就沒有什麼和解的餘地了,直接給它攻下來。即使邪氣已經佔了上風,整個把它給攻下也就完事了。

三、通達表裡之里

咱們再往裡過渡,從一開始的解表到小柴胡半表半里,又離開體表,到了半夏瀉心、梔子豉湯這些屬於在體內和解的藥物,再往裡走,那就是到腸胃了。到腸胃就是通下的作用,把腸道通開,雖然是向下的通開,但是它向下才更有利於氣血向上噴涌。有時候病人看了好多醫院,都是說有表證卻解不了,最後可能某個大夫給他通完大便以後,病人的汗反而全出來了。這就是說通下和解表互相幫持的,通就是通解表。通里的方子肯定不能局限於簡單的承氣類方,只是往下攻就過於簡單了。其實通下也是有不同層次的,承氣類是在氣分的葯,我們體內的結聚,就是下焦的結滯,特別是慢性病,往往不光是氣分的問題,有時候還有水分的問題,所以像五苓散這些方子應該說都是屬於通下焦的方,把下焦通開,然後整個的氣體才能上下一貫通。所以咱們說通里不能局限於承氣的方子,更應該注意一些利水、利血的葯,比如水蛭。老大夫治療腎臟的病都喜歡用水蛭,它更能深入到血分,能夠起到一個解決深層次矛盾的作用。還有益母草,朱良春老師在治血壓高時喜歡用大量益母草,益母草起到一個通下的作用。只有把下面通開了,血壓才會慢慢降下來。下面老堵著,光指望平肝,硬往下壓也不好使。

傳統方子裡面通下的藥物,還有一對特別重要的,就是桂枝附子。這個就是熱葯,桂附通下焦的作用比較強。一般都認為,金匱腎氣是補腎陽的,六味地黃丸是補腎陰的,其實這個說法不是太好,人家金匱腎氣的名字,也沒叫腎陽,就叫腎氣,它就是一個填補腎精腎氣的方子。桂附並不是為了燒火、升陽什麼的,就是為了把下焦通開讓剩下六味地黃丸能夠真正下去。咱們生爐子的時候都知道,你想往爐里添煤,必須拿個爐鉤子把爐壁下邊的灰掏下去,掏下去了上面才能添煤,要不也添不下去。所以有時候你看這個病人腎虛,你給他用上六味地黃丸,病人反而上火。這方子本來就是治小兒的,來源於《小兒葯證直訣》它治小孩還行,小孩中間沒有那麼多痰濕之類郁阻的東西,中焦可能也通暢一點,你給他用上六味地黃丸,它能夠真正下去填補腎精。成年人就沒有這麼通暢了,你用上,它反而在上面糊住了。所以說咱們治成年人的這些慢性病呢,用六味地黃丸一定要看看有沒有兼夾的其他情況,適當地配一些桂附通下焦。中焦郁阻的話,另外用一些陳皮半夏白朮茯苓,單用六味地黃可能補不下去。方葯中先生用六味地黃丸有一個系列方,他用六味地黃丸的時候,還用別的葯,像蒼白朮、車前子,還用竹茹黃連清熱化痰。當然,六味地黃丸本身也不是全補的,它裡面也有澤瀉、茯苓、丹皮,叫三補三瀉嘛,但是總體來說,它的這個通的成分還是相對不足。

四、調氣機暢三焦

咱們剛才簡單地把表、中、里三方面都點了一下。有時候我開方子經常是讓三焦形成一氣,讓它形成一條線,整個氣機循環,噴洒出來,然後恢復人體自然的氣機,達到痊癒的目的。在下焦,就是咱們剛才說的這些通里的藥物,大黃、枳實、厚朴、桂枝、附子等等是通下焦的。通完下焦呢,氣機再往上走,這就是一個調肝疏肝的問題。肝是氣機升降很關鍵的一個環節,要把這個肝氣疏開。往上走呢,可能就要用一些開胸隔的藥物,比如枳殼、桔梗,開利胸隔。往外走,要想到體表,把一氣都接起來,最後還要用一些風葯。

大家可能說風葯本身也是疏肝的,這個疏肝葯和風葯有什麼區別呢?還是不太一樣的,疏肝的葯勁比較厚重風葯比較輕靈。有時候疏肝疏不動就要用風葯。過去農村裡邊打糧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最後要把這個麥粒和麥子殼分開,農村叫揚場,拿個鐵杴把這個麥子整個給它揚起來,光揚起來還是分不開,分不開必須得藉助風,最後風把麩子吹走。你在拿這個鐵杴揚的過程就相當於疏肝的過程,疏肝的過程它還沒達到最後的目的,需要藉助風再吹一下,把整個浮層吹走。所以說要一氣貫通下來,藉助風葯的力將氣一直送到體表,把這個人體氣機噴泉噴上來。

怎麼檢驗這個葯是達到體表古人一般拿出汗的方法作為一個標誌解表也是這樣,剛才說的,解表其實不是目的,它只是一個標誌。比如孫悟空,他自以為到天邊了,拿什麼做證據呢,他就在柱子旁邊撒一泡尿作為一個標記。咱們用完葯,你怎麼知道藥力真正到達體表了呢?汗出來了就說明葯到了目的地了。又像寫毛筆字,你寫毛筆字這一筆畫,你必須用意識把它送到位,不可能把它甩一下就不管到哪了,不管了不行,必須用你的注意力把這個筆畫送到筆畫的尖端去,這個才算真正的到位了。

五、五臟同調原則

咱們看古代的方子或者古代醫案的時候,看得多了往往有一個體會。古人開方治病在對五臟上面有幾個原則,心腎同調、肝肺調、肝脾調。用調心的藥物,它往往還照顧一下腎,心和腎都是人體的中軸,都屬於少陰,它們倆有水火氣機直接交接的關聯,所以用藥的時候光調心可能不太行,還要同時照顧一下腎。咱們熟悉的歸脾湯是健脾養心的,養心的同時,它用遠志把心和腎溝通了一下,效果就很好。心腎同調也可以擴展為上下通調。

大家特別熟悉的一個方子,血府逐瘀湯,裡面有枳殼、桔梗、桃仁、紅花、柴胡,它們能在上邊梳理,擴展上邊。但是還有一個牛膝,牛膝是往下走的。血府逐瘀湯的目的不就主要為了開胸嗎?把胸廓的鬱結打開,下邊加一個牛膝有什麼作用呢?一般解釋都說桔梗和牛膝一上一下調節氣血。我理解它其實也是上下通調。就像撐雨傘一樣,你想把雨傘撐開,你必須把傘桿往下拉,往下拉上面才能撐開,牛膝就是往下拉的傘桿的作用,上面的柴胡、桔梗才能真正把上焦打開。血府逐瘀這個方子我經常用,因為我一直在心內科。這個方子並不俗,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它的缺點,它光有活血沒有化痰的葯,可以適當給它加點化痰的藥物。你要用在治療心臟的毛病,它也沒有開心竅的葯,菖蒲、遠志這些,你也可以給它適當加一點。

咱們都知道心絞痛,有人表現在前胸痛,有人則後背壓疼為主。前胸痛因為肝脈循行於胸脅,用這個血府逐瘀舒肝理氣活血是比較對的。後背疼?大家想用什麼方子比較合適?我是比較喜歡用李東垣的方子羌活勝濕湯羌活、藁本、川芎這些葯還是應該用的。這方子怎麼背的?「羌獨草蔓防芎,氣滯加木陳香附,氣虛升柴參同,血虛當歸白芍藥,血瘀薑黃五靈紅,風加靈仙濕二術,研送白丸治痰凝」,血虛的可以加點當歸、白芍養肝,血瘀的加點薑黃、五靈脂、紅花這類。後背痛明顯的,後面經脈不通的,可以再加點威靈仙。這是咱們剛才說的心腎同調,或者說上下同調。

接著說肝肺同調。這類方子也很多,有些方子可能在一開始看的時候不理解,明明是一個調肺的方子,為什麼要加入那麼多舒肝的葯呢?人家也是為了肝肺同調。心和腎是一個循環,肝和肺也有它倆的一個循環,金木的循環。心和腎是水火的上下直線的這種交流,肝和肺則走了一個外圈,這個是真正的一個圓。老說圓運動,真的是一個圓的應該是肝肺的循環。

還有一個就是肝脾同調。肝脾雖然都居於中焦,不是一個循環的,但是在生理觀上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肝氣急,脾氣緩,這是一種矛盾。肝脾經常不調,肝氣容易滯,脾氣是比較緩和的,這倆總調和不到一塊,所以用藥的時候形成肝脾同調。最經典的方子就是逍遙散,逍遙散不就肝脾同調嗎?白朮、茯苓調脾,當歸、白芍、柴胡、薄荷這些調肝。

時間也不短了,咱們就說這麼多吧。謝謝大家!

整理:采采 陳啟雄 楊夷君 陳劍城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根據江海濤老師2017年12月15日在「中醫家官方直播間」的公開課整理,由「中醫家」協助整理編校。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 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