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內毒素血症的粉墨登場

急性中毒或者病理性中毒我們不說,我們談的是介於不良生活習慣與生活習慣病間的那個「神秘潘多拉盒子」。金百合生物小編來和大家說一下代謝內毒素血症。

科學家抽絲剝繭發現,裡面飛出來的是「細菌內毒素」與「全身性慢性發炎」,它們像忍者神龜般低調,和生活習慣病相關的細菌內毒素,在血液中的濃度低到必須用高靈敏度的酵素免疫法才勉強測得到;它們所引發的慢性發炎,低調到讓您以為是自己天生體質虛熱,以為只能怪罪遺傳,或者以為是工作太疲累,壓力太大。

全人類的腸道細菌數目多達十的二十三次方,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經過千萬年的演化,這些腸道菌大部分只能生存在腸道,人類的腸道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家,他們與人類成了生命的共同體;相反的,大部分所謂的壞菌,原本分佈在自然界其他角落,當他們不小心進入了腸道,又幸運的搶到空間得以繁殖,他們的細胞成分與代謝物質,此時對人類就是有害健康的毒素了,有的引發急性疾病,有的卻慢慢累積。

Advertisements

被稱為病原體的微生物,只有少數是「真正的病原體」,像結核桿菌、淋病雙球菌、狂犬病毒...等,他們始終是病菌,永遠是病菌。可是有些感染症是由伺機性病原體造成,它們原本都是正常的片利共生細菌,只有在錯誤的時候(如免疫力降低),進入錯誤的部位(如血液、組織)時,才會致病。

腸道病菌在腸道中會產生兩類腸道毒素,第一類是腸毒素,包括像霍亂弧菌、鼠疫桿菌、痢疾桿菌...等致病菌,釋放到菌體外面的外毒素,毒性強,經常造成嚴重的疾病,需要緊急送醫。

另一類稱為內毒素,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腸道菌,在分類學上屬於革蘭氏陰性菌。他們的細胞表面上,有一種稱為脂多糖的物質,在細胞死亡崩解時才會釋出,進入血液中引起發炎反應,這種物質就叫做內毒素。

Advertisements

當嚴重細菌感染時,脂多糖大量釋放入血液,引起急性發炎反應,白血球及血小板急速降低,引發毒素血症,情況再嚴重下去,就是令人聞之變色的敗血症了。

同樣的,我們只談保健養生,所以我們把這種急性疾病留給醫生去煩惱。脂多糖要為我們引介另一位主角登場。

高濃度的脂多糖引發急性的內毒素血症,低濃度的脂多糖則引發影響更深遠的「代謝內毒素血症」。

「代謝內毒素血症」的概念非常的新,如果將「代謝內毒素血症」以片語方式輸入搜索引擎搜尋,找不到相應的結果。

「代謝內毒素血症」的粉墨登場是在2007年。比利時魯文大學的肯尼博士,在2007年七月的《糖尿病》期刊發表了題為「代謝內毒素血症引發肥胖及糖尿病」的論文,他的研究結論是:「高脂飲食使血液內毒素升高,誘發肥胖及糖尿病」

這篇論文其實很簡單。他們讓老鼠吃高脂飲食,老鼠當然就胖了,糖尿病癥狀出現了;重要的是,肯尼教授福至心靈的去測了老鼠血液中的內毒素。老鼠晚上進食活動,白天睡覺休息。在肯尼教授的實驗中,正常老鼠血液中的內毒素濃度在後半夜,會上升到每毫克約九單位;白天睡覺時,再降到約六單位,呈現「日夜周期性」。如果讓老鼠吃高脂飲食,則日夜周期性不見了,整天保持在月八到九單位的高數值,於是不到一個月,老鼠就胖了,胰島素異常了,糖尿病發了。

參考這個實驗,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吃早餐、午餐,總是會有些在小腸消化不了的蛋白質脂肪,於下午進入大腸。所以,下午時,血液中的內毒素濃度會上升;晚上睡覺時,大腸空了,血液內毒素濃度自然慢慢下降,這就是「日夜周期性」。

如果我們天天大魚大肉,晚餐不知節制,又猛吃宵夜,則一天二十四小時,大腸充滿食物,革蘭氏陰性腐敗菌被養得肥肥大大,血液內毒素濃度自然一天二十四小時,維持在高數值。

肯尼教授發現吃太多脂肪,會使血液內毒素濃度失去日夜周期性變化,整體維持在較高單位,這種生理狀況就稱作「代謝內毒素血症」。請注意,代謝內毒素血症的血液內毒素濃度,大約是每毫升八到九單位,比嚴重細菌感染引發內毒素血症,或敗血症時的血液內毒素濃度低了幾十倍。

肯尼教授證明這種由高脂飲食引起的「代謝內毒素血症」是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的導火線。請記得,代謝症候群是生活習慣病較新的說法,我經常會混著用。

像小編這種愛吃肉、愛吃宵夜,有腦滿腸肥可是不健康的先兆啊,以後要多加註意了。如果大家對飼用微生態、丁酸梭菌、地衣芽孢桿菌或此類養殖產品有興趣的話可以多留意我們網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