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中,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當生命的起點,

遇上生命的完結,

美妙的事情發生了

···

兒童「養老院」

提起養老院,

大家腦海中可能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

在城市的邊緣,中規中矩的建築

整齊劃一的房間,老人望向窗外思索,

遠離親人,似乎與這個世界隔絕。

的確,

相對於溫馨和睦的家庭,

青春活力的校園,

以及五彩繽紛的花花世界,

養老院那麼容易被忽略,

很多老人就這樣在寂寞的一隅,

兀自消耗完餘生的時間。

但總有人願意為這些老人做出改變,荷蘭一家名為Humanitas home的養老院,就想出了一個絕佳辦法。

2012年荷蘭政府停止了80歲以上老人非迫切需要的護理費用,而此時正逢阿姆斯特丹房價高漲,每個學生租房月均要花掉410美元。

這對於沒有收入來源的學生黨來說,無疑是天價,即便勉強付得起房租,這個價錢也只能租到局促昏暗的房間。

Advertisements

在國內護理經費面臨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養老院想到了一個主意:把養老院多餘的房間租給學生,不收一分房租。

可天下哪會有免費的午餐?房子能免費住,但每月要花30個小時陪護這裡的老人。

每月30個小時,真的很短,平均一天才一個小時。在這段時間,你可以陪老人散步、騎車、閱讀,或者教他們玩電腦,甚至在牆上塗鴉都可以···

很快,死氣沉沉的養老院發生了改變。

Jordi在學校是個把妹達人兼段子手,他經常一句話就把老人逗得前仰後合。當然靜下來的時間,他也會為奶奶深情彈奏一曲。

Mentink電腦玩得不錯,恰好爺爺想學點新東西。教了一段時間,爺爺就自豪地宣布「我已經會瀏覽網頁、收發郵件、還學會了視頻聊天。」

Daniel則直言不諱道:最初來這,是因為討厭學校又黑又髒的房間,也因為這裡不用付房租,但現在我卻喜歡上了和老人們在一起。

Advertisements

他們就像自己的爺爺奶奶,只需要付出一點點的耐心和時間。陪他們聊會天,看會電視,做點手工,聽會音樂,或者什麼都不做,聽聽他們的故事和抱怨。

「他們需要的真不多,

傾聽,一點陪伴,

僅此而已。」

26歲的Park和87歲的Porry,現在已成了忘年交,「剛開始我們不知道要說什麼,做什麼,但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奶奶的世界並不是我們想象的封閉隔絕,漸漸地我們無話不談,感情也越來越深。」

這種隔代溝通的模式,

很快便受到大家的歡迎,

前來入住的學生越來越多,

老人臉上也每天掛著笑顏。

但有件事卻不得不面對:死亡。這在養老院再常見不過,然而對很多年輕人而言,這麼近距離地面對死亡,還是給他們帶來了很大「衝擊」。

有人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隨意揮霍青春,日夜顛倒的生活。生命的脆弱和轉瞬即逝,讓他們懂得要有意義地活在當下,珍惜現在的每一天。

在這裡,年輕人為老人帶來快樂和新鮮的世界,幫他們排解孤獨,老人們則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經驗,提醒他們生命的可貴。兩者完美互補對接。

如果說年輕人住進養老院是被逼無奈,

那把幼兒園建在養老院則更是冒險。

美國西雅圖的ILC(代際學習中心),就大膽地把幼兒園放在了養老院,結果卻出乎意料。

代際學習中心,即跨帶交流學習中心

每周開放5天,

當一個個小天使走進養老院,

這裡瞬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他們主動走上來,小手握著奶奶的大手

和爺爺奶奶們一起做飯、吃飯

手工

畫畫

遊戲、跳舞、聊天···

養老院的負責人回憶道:孩子沒來之前,老人們每天過得暮氣沉沉,除了吃就是睡,毫無生機可言,說不好聽點,看得人都有點絕望。

但當孩子們走進了養老院,和他們手牽手,一起做遊戲、跳舞、唱歌···老人個個變得神采飛揚。

「這兒的工作人員都大吃一驚,

原來每個老人都有十八般技藝」。

而老人們也毫不吝嗇地把孩子們

當成自己的孫子孫女來寵愛。

完全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玩得其樂融融

最初娃兒們的父母,可不是奔著這裡的老人而來,他們看中的是代際學習中心雄厚的師資力量。

然而短短一年的時間,父母就從孩子身上發現了極大的改變,跟老人的相處,讓孩子們學到了在普通幼兒園,永遠學不到的多得多的東西。

CNN說道:代際學習不僅讓孩子掌握了多種技能,更重要的是老人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收穫了歡笑,肯定了自身的價值。

而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殘障老人,了解到老化的過程,他們還明白了「成年人也需要幫助」。

去年6月,好萊塢電影製片人艾文教授,被孩子老人的故事打動,自掏腰包為他們拍攝了4分42秒的紀錄片。

紀錄片名為《Present Perfect》,主角就是這幫孩子和老人,孩子們純凈如水,未來對他們來說充滿無限可能;老人們經歷頗豐,但已邁入重重暮年。

紀錄片通過時間的重疊,讓人們意識到代際的分割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損失,同時寓指當下,成年人的困境與掙扎。

紀錄片同樣定格了一個個暖人瞬間。

老奶奶坐在輪椅上,

看到「折騰」了一會的小傢伙滿頭大汗,

想為他解開胸前的扣子,

費了好大的力,還是放棄了,

「現在我連這個也做不來了。」

還有一個叫Max的小男孩,遇上了約翰老人,老人想問他的名字,但由於聽力極大衰退,記憶力也不好。

於是出現了下面一番對話:

Hey,Honey,What`s your name ?

Max。

Mack?

Max。

Oh,Matt?

Max...Max。

Matt?

Max。

Oh,Match。

No,Max。

Match。Oh,Match。

約翰一直想搞清楚小男孩叫什麼?但他還是錯誤地認為他叫Match。Max並沒生氣,而是一遍遍地耐心回應老人。告訴他,自己叫Max。

這樣暖心的場景還有很多,

然而生活不只有暖陽,

它同樣有冰冷心痛。

在艾文教授拍攝的2012、13年間,有兩位老人相繼離世,「我不想僅要美好的、烏托邦式的畫面,生活是美好的,但它也是真實的。

我們都該了解死亡是什麼樣子,才能真正懂得如何面對。」

而懵懂的孩子似乎也明白,人終有老去的一天,自己的父母同樣如此,老去並不可怕,難能可貴的是純真而美好地坦然應對。

他們最大相差近90歲,

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卻成了彼此最親密的朋友、家人。

老與幼,

大手小手交疊,

世界彷彿在這一刻,

復歸美好而純真。

每當孩子們放學時,爺爺奶奶排排坐好,眼中滿是不舍,揮手囑託幾句送別。

有的老人甚至會忍不住掉淚。

艾文教授坦言:老人的經驗和智慧是孩子享用不盡的財富,如果不能傳承下去,對社會而言是極大的損失。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是讓老人再次融入社會的偉大壯舉。

《美國醫學會雜誌》上也曾刊登一篇文章,研究者為觀察孤獨症對60歲以上老人的影響,對4.5萬人先後進行了長達1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孤獨的老人在完成日常活動(如穿衣服和洗澡)、上肢活動、走路、爬梯子時存在困難,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抑鬱症的幾率高,死亡率也更高。

孤獨症還會影響人的免疫系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戴維斯分校以及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孤獨症會導致白細胞等單核細胞出現異常,使人體抵制外界感染的能力下降。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卡西波建議,孤獨老人要多和朋友相處,積极參加家庭聚會,擺脫惡性循環。(源自《生命時報》)

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就這樣神奇地治癒了老人的孤獨症。這種模式在美國也大受歡迎,如今已有超過500家養老院採用了這一模式。

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

我國早在2015年老齡化人口就超過15%,這種幼兒園+養老院的模式,同樣有可借鑒之處。

當過去與現在,

在時間的河流中交織,

當人生的初始,

遇上人生的結尾,

分享互助,彼此給予,

老與少同樣可收穫各自的樂趣。

圖片源自網路,藝非凡編輯整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