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器—蚊香

夏日納涼,鳴蟲嚶嚶,秉燭夜讀,好一番愜意。只是,總有幾隻蚊子,著實讓人頭痛。雖然手中有蒲扇揮舞,總避免不了被蚊子鑽了空子,襲擾幾口,甚是煩擾。趕緊點上一盤蚊香,如同詩人陸遊曾寫到的那樣,「澤國故多蚊,乘夜吁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快。」蚊香裊裊,夏夜安然。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淚灑相思帶

今宵離別後,何日君再來

……

1937年,一首《何日君再來》,隨著歌舞電影《三星伴月》的上映,馬上成為當時最為流行的歌曲。剛剛成名的周旋,飾演女主角,在與情人分手的時候,情緒傷感地唱起了這首歌曲。旋律低回委婉,歌詞貼近口語,探戈舞曲的節奏,緩慢但流動感強。這首作品,也成為了傳世經典。其實,這部歌舞片,是一部徹徹底底的廣告植入電影,它的投拍人,正是當時中國化學工業社的創始人方液仙。其所創立的「三星」品牌,取意「福祿壽」三星,旗下的「三星」牌蚊香,是我國第一款現代蚊香產品。

Advertisements

蚊香,成為夏日裡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自宋代就已開始。宋人陳藻《樂軒集》的「入壽昌縣界」寫下「野店蚊煙接,官途松吹長」。「蚊煙」就是古時的蚊香。中國人自古就有「焚香祭祀、避疫」的傳統習俗,這樣的習俗,也自然產生了驅除蚊子的妙品。把蒿草、艾草編織成草繩濕潤後點燃,發出的濃煙可以驅蚊;富貴人家有熏爐,既可芳香室內空氣,又可驅蚊。宋代冒蘇軾之名編寫的《格物粗談》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

在這個炎熱的季節,蚊子是特別多的。在蚊香點燃后,它的煙便裊裊升起,一股並不難聞的氣味也即刻充斥了屋內的空氣。這種氣味聞起來像是在中國人家中和寺廟裡燃香后的味道。然而,這種「享受」對蚊子來說卻是無福消受的。因為在燃香后的兩到三分鐘內,就聽不到嗡嗡聲,蚊子們都無跡可尋了。我的下一個目標是盡量找到製造這種「古怪」小玩意兒的成分。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又去了一趟那家商店。在這家店的其中一個地方,傭工們攪拌著製造熏香的各種用料。而另一個地方是其他一些傭工忙著做蚊香。老闆對我非常禮貌和尊敬,並問我是否找到了我所要的蚊香。我回答說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蚊香了,然後,開始問他一些關於成分的問題,配製的比例和製造方法。他侃侃而談,告訴我蚊香有如下用料:即,松香粉、艾蒿粉、煙葉粉、少量的砒霜和一種叫做硫磺的礦物質。

Advertisements

——摘自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居住在華人之間》(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 ,1857年

蚊香第一次被歐洲人了解,正是透過羅伯特·福瓊,他曾在1839 —1860年間,由英國皇家園藝協會派遣,四次來華調查經濟植物及引種。這個人並不是作為一個植物學家被後人銘記,他從中國偷走了茶樹種子和制茶技術,讓印度、斯里蘭卡成為茶葉生產大國,也徹底改變了中國當時的經濟地位,所以後人把他稱為改變世界的超級盜賊—茶葉盜賊(The Tea Thief)。

1888年,日本人上山英一郎以中國的蚊香為藍本,結合他掌握的除蟲菊材料,請來線香的工匠師傅,花了兩年時間,開發出全球第一個除蟲菊棒狀蚊香。一開始,這種細長的線型蚊香,燃燒的時間比較短,只有1個小時左右。經過多次試驗,和妻子的建議。上山加粗了蚊香的線型,以一支圓棒為中心,將兩條粗型蚊香,捲成漩渦狀。1902年,效力能夠持續7小時以上、漩渦狀的蚊香正式上市。這種渦旋狀的蚊香,正式我們熟識的,自問世以來,這一工藝一直沒有改變。

一隻不起眼的蚊香,歷經千年,貫穿著那麼多的傳奇故事,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這就是生活的奇妙吧,越是日用品,也許越平凡。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普通。很自然的在那裡,並不引人注意,卻又默默支撐著我們的生活,交織在生活中每一個傳奇的故事裡。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