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告別春晚: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董卿,一位氣質優雅的著名主持人,站在央視舞台中央陪伴大家度過13年之久,那些精彩的節目至今依然歷歷在目:同一首歌、央視春晚、中國詩詞大會等等,她的一顰一笑仍然時常在我們心中回蕩。十多年的陪伴,我們已經習慣了她們的主持風格,但是,今年我們無法在央視春晚的舞台上再見她的優雅身姿,無法再見她的從容氣質,無法再見她的機制多才。2018年2月6日,董卿官方微博回應:

她的離開,讓我們猝不及防。但是卻也是一種睿智,一份幸運,一種成熟。因為她能做到急流勇退,不僅不會黯然失色,相反光芒更甚。正如曾經看到的一句話:「一個聰明的人不僅僅知道,他什麼時候上場,還要知道他什麼時候離開。離開的時間,決定著是你看大家的背影,還是大家看你的背影。」

Advertisements

她的離開,是自己的一次重塑,是新的人生的開始。有結束才有開始,有開始才可能有巔峰。要想創造新的輝煌,勢必要放棄曾經的榮耀,她曾經借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話表達了心中的誓言:「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

13年的央視主持生涯,已經證明了她的能力,在主持人這條路上,她已經站在巔峰。但即便她為央視這個舞台付出了那麼多的汗水,她也依然要離開央視的舞台,這便是現實。

她的離開,是成全別人,成就自己。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她的離開也是一件好事,於她來說,她只有離開,才有可能創造更多的輝煌,失去了央視的舞台,卻得到了更多可能的機會;於其他人來說,她的離開,別人才會有機會脫穎而出站在央視的舞台上。

毋庸置疑,即便她離開央視,憑著她的能力,她一樣能獲得很好的發展。因為,沒有春晚的舞台,董卿仍然是自帶光芒的。她的離開,並不落魄,只是一種新的選擇,因為,她有選擇的資本。

Advertisements

她靠著「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中,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辦起了《朗讀者》,那些優美的文字,那些優美的朗讀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品。

她主持《中國詩詞大會》,繡口一吐,就是中華五千年的詩情畫卷。每一束鎂光燈下,吸引我們的不只是她月牙兒般的笑容,更是滿腹的才華。

曾幾何時,人們把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看成了有能力、有地位的象徵。譬如,在政府部門工作,在某某國企工作,這些光鮮的外表,鮮明的貼著「鐵飯碗」的標籤。於是,鐵飯碗成為了人們追逐的對象,有人因為擁有別人眼裡的鐵飯碗而沾沾自喜,有人因為未擁有鐵飯碗而懊惱萬分。

漸漸的,那些因為擁有鐵飯碗而沾沾自喜的人就在安逸舒適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被改革開放的浪潮所淹沒,死無葬身之地。而那些迎難而上,勇於改變自己的人在歷史的潮流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生活中,我們曾貼過好多標籤,誰的孩子、誰的學生、誰的同學、誰的父母、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榮耀、什麼樣的財富……太多的人,被標籤的光鮮外表所迷惑,以致於沉迷於標籤的絢爛,沉淪於標籤的安逸。

其實,無論我們身披怎樣的華彩,舞台中央不可能成為我們的永恆。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個過客,世界不可能因為我們而停下腳步。停留在標籤的美好幻境下,只會讓我們越來越落後,乃至被社會所淘汰。

江山代有人才出,長江後浪推前浪,歷史發展的巨輪絕不會因為我們的榮耀而暫停,更不會因為我們的固步而憐憫。我們能做的就是撇棄那些標籤,不斷去學習、去進步、去成長,才能在「長風破浪」中「直掛雲帆濟滄海」。

生活或有風浪,工作會有得失,能力才是我們最好的鐵飯碗,因為,再華麗的標籤會暗淡,再鐵的飯碗也經不起歲月的侵蝕,唯有能力才是立足的永恆。

就如董卿一樣,不因央視舞台,而因董卿,就是董卿。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