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古代酒器·精品組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古代酒器,指中國古代用於盛酒、溫酒、飲酒的各類器具的總稱。

其包括尊、壺、爵、角、觥、彝、卣、累、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1、夜光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朝詩人王翰這首千古絕唱,使夜光杯久負勝名,流傳至今。 馳名中外的夜光杯是用鴛鴦玉精雕細琢而成,它集實用、觀賞、饋贈、收藏於一身、杯壁薄如紙、明如鏡、晶瑩剔透,是收藏和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

相傳西周穆王遠遊西域,西王母瑤池歡宴,用此杯斟酒,酒入杯內、滿而不溢,盈盈發光,酒香襲人,穆王頻頻舉杯,愛不釋手,西王母便以此杯饋贈,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甘肅省肅州區在歷史上曾稱為酒泉郡,自西漢置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著名的古河西四郡之一,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酒泉夜光杯是一種琢玉而成的名貴飲酒器皿。 夜光杯 當把美酒置於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會閃閃發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Advertisements

酒泉夜光杯的生產歷史十分悠久。而今,採用祁連山的老山玉、新山玉、河流玉精製的夜光杯,色彩絢麗,造型優美,玲瓏剔透,早已遠銷海外。幾千年來,酒泉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譜寫了威武雄壯的畫卷。

2、鴛鴦轉香壺

鴛鴦轉香壺是我國古代廣為流傳的一種神奇酒具,碧綠色、古樸典雅、精緻美觀、古色古香、龍鳳圖案令人神往,能在同一壺中倒出不同的兩種酒來。它創於何代、何人所創均無據可考,但歷代都以"稀世珍寶"傳聞於世。

鴛鴦轉香壺始見於漢代,漢惠帝死後,其子劉恭被立為皇帝,呂雉怕劉恭 之母張皇后與她奪權, 使用當時宮中僅有的一把鴛鴦轉香壺裝了兩種酒,其中一種是毒酒,在酒宴上將張皇后毒死。到了北宋時期,趙光義用此壺裝滿酒水招待李煜,酒香掩飾了毒酒,讓他命喪汴京。從此以後,出現了許多與該壺有關的典故。鴛鴦轉香壺產於河南睢縣,興於漢代,盛於宋,明朝都曾因此壺發生宮中奇案。

Advertisements

3、影青溫碗注子

此溫碗注子1963年於安徽宿松洛土村北宋墓出土,由溫碗和酒注子配套組成,通高25.8厘米。溫碗為高圈足深腹蓮花形,各蓮瓣間的邊沿連以刻劃的纏枝花卉,圈足外環貼覆瓣蓮花。酒注置於溫碗中,為與溫碗相配合,酒注通體也作六瓣瓜棱形。直口廣肩,口部套以筒形蓋,蓋頂塑一蹲獅。瓶頸下飾貼花覆蓮紋一周,肩部微折,高度約與碗口平齊,流柄對稱,位於肩的上部。注與碗的上下組合和整個花紋圖案設計,協調完美,胎質細膩,釉色明澈溫潤,青素淡雅,是一套精美的生活用器。收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給酒加熱有兩種方法,一是直接將酒瓶放置炭火之上加熱,如河南鞏義市出土的宋代廚娘溫酒圖;二是用溫碗注子給酒加熱。按宋代的飲酒習俗,是將盛滿酒的注子放入溫碗之中,碗內加註熱水,用以溫酒,然後斟入台盞或杯中飲用。由於碗內的熱水可隨時更換,因此使用這套酒器可以達到時刻保溫的目的。

在宋代,使用如此成套溫酒器來溫酒的習俗頗為流行。南方瓷窯多有燒造,除安徽外,在江蘇、江西、浙江等地的宋墓中多有出土,北方如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洛寧樂重進石棺畫像中均繪有形制與之相近的成套酒器;內蒙、遼寧等地遼墓中亦有出土,就連傳世的南唐古畫《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有與之相同的溫酒注碗。

4、西周鳳鳥紋爵

鳳鳥紋爵,西周中期,通高22cm,最寬17.1cm。

傾酒用的流甚寬大,與流相對的尾尖銳,口與流之間有傘形柱一對。器腹呈杯形,一側有獸首鋬,器下有三刀形尖足。器身裝飾鳥紋。青銅器上的鳥形紋飾最早出現於殷墟時期,其沒落期約在西周中期以後。最早出現於殷代銅器上的鳥紋是小鳥紋,常常以寬頻狀的形式飾於器物的頸部、肩部,作為輔助紋樣。小鳥紋大致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鳥身豎立,另一種鳥身橫置。

大鳥紋最早出現於殷末周初,盛行於周昭王和穆王時期。其開始出現就被用作主題紋飾,並佔據了青銅器的主要部位,其特點在於有華麗的冠羽。

5、九龍公道杯

九龍公道杯又叫平心杯,古代漢族飲酒用瓷製品。分杯體和杯座兩部分,通體高約20厘米。九龍公道杯明代永樂年間景德鎮御器廠均有出品,現景德鎮仍有生產。福建德化窯製品較為多見,但其杯內瓷雕造型一般以壽星人物為主。

在白膩的瓷面上,有青花鈷料工筆描繪的人條姿態各片的五爪龍,連同杯中的一條雕刻的龍,共有九條五爪龍,寓示皇帝"九五之尊"的威嚴。更神秘的是,杯中央的瓷龍頸部有一黑色的圓點,當酒水低於圓點時,一切正常,當水面超過黑點時,杯中酒水很快就流 出杯外。這是因為瓷龍一側與杯底銜接處有一約3毫米見方的小孔,在杯外底中心也有一直徑約3毫米的小 孔,當往杯中注水超過黑點時,水便從杯內底小孔進去,又順著外底的小孔流了出去,這其實就是虹吸現象的作用。究其原因是,液體從較高處通過一條拱起彎管,先向上再向下流到較低之處,其因為彎管要呈倒U字形且一端較長,使用時管內必須先充滿液體。公道杯裡外的兩孔之間曲彎管相迮,外部一端較內端長,而瓷龍所標黑色圓點的位置即彎管最上端的部分。當杯中水低於或平齊於黑點時,水不能漫過彎管而泄流,:當水超過黑點時,水面高出彎管產生壓力,於是通過虹吸而使水順右彎管流到杯外直至流凈。是一件集工藝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審美性於一器、欣賞與收藏並重的特色瓷。

相傳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有一天特宴請他的開國功臣們。席間,朱元璋拿出只瓷質酒杯對大家說:"卿等與朕南征北戰,縱橫沙場。功績大小,爾等自知。朕今日親自斟酒賜飲,爾等可視自己功勞多寡定斟酒長短。"說完,令徐達第一個上前領賞。徐達一來好貪杯,一來日恃功高,竟讓朱元璋把杯中酒斟得滿溢,誰知他剛端起酒杯,這酒競泄漏光了。而其他人喝這杯中酒,只要不斟滿酒盡得甘醇。眾人百思不得其解。朱元璋笑說:"此乃景德鎮御器廠奉朕之命所造的九龍公道杯。聖人曰:謙受益,滿招損。眾愛卿今日一試其公道,以為如何?!

6、白釉黑花葫蘆形倒裝壺

此壺為傳世品,器胎呈淡黃色,施白釉,釉層較厚,足根露胎。器體呈葫蘆形,最上部堆塑出一尖蘑菇形鈕,似蓋,但無法開啟,下置圈足,足壁較厚略向外撇。壺體一側塑一四爪龍以作壺柄,龍張口立角,怒目旁視,前爪附於壺頂,龍身直立,尾部捲曲,后爪摳住壺下腹,模樣甚是古拙剽悍。另一側置短流,流與腹連接處塑一小人騎於流上,栩栩如生,極富生活情趣。上腹繪九個小黑斑組成的菱形花紋數朵,流口繪黑彩一周,龍柄和流上的騎人亦點施黑斑,下腹刻覆瓣仰蓮,蓮瓣間刮小豎溝紋,並施倒置的三角形黑彩。

此注壺高28.4厘米、腹徑17厘米、底徑8.8厘米。

與一般的瓷執壺不同,壺頂無口,而在圈足內挖一注酒圓孔,與壺體內的注酒管相通,裝酒時將壺倒置,裝滿后正置,需飲酒時即可由腹部之流向外倒酒。此種設計,既方便又衛生,是中國古代酒文化所獨有的特色。

7、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四羊方尊頸部飾有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部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這些龍紋從方尊四邊蜿蜒於前,精緻得無以復加。既然叫做四羊方尊,重點當然在於「羊」。

在商代,羊通祥,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顯示了青銅禮器的至尊。很難想象,當年,工匠們是怎樣夜以繼日地,憑藉高超的鑄造工藝,才將器物與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使之千年不朽。

8、鏤空折枝花高足杯

此酒杯1984年出土於江蘇省揚州市北郊,通高12.7厘米 口徑11.2厘米,圓形杯口外侈,腹較深,高足,上飾凸弦紋和條棱紋。通體施青白釉,勻厚瑩潤。此杯較為特殊之處在於杯腹外壁的鏤空花枝紋。鏤空裝飾共分為五組,鏤空壺門,其內分別剔刻折枝牡丹、梅花、菊花等,花枝與壺門四壁聯結,產生出立體透雕的藝術效果。

此器製作較為複雜,先做成器腹外壁,雕成鏤空折枝花紋后,再在其內置入一個內杯腹,將兩個杯腹上部捏合,成為雙層腹壁的杯身。這種製作方法在明清時期出現較多,清宮內曾收藏不少此類外腹透雕的精美瓷器,而在元代則極為罕見,故頗為珍貴。這件鏤空折枝花高足杯,設計巧妙,製作極精,是一件元代景德鎮窯的代表作品。

9、瀆山大玉海

瀆山大玉海是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二年(1265年)下令製作的,由大都皇家玉作完成。其製作意圖是為了反映元代國勢的強盛。它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其雕琢裝飾繼承和發展了宋金以來的起凸手法,隨形施藝;俏色處,也頗具匠心。瀆山大玉海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藝的最高水平,也預示了明清時代又一個玉作高峰的到來。《國家人文歷史》將瀆山大玉海評為鎮國玉器之首。

瀆山大玉海是一件巨型貯酒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5年令皇家玉工製成,意在反映元初版圖之遼闊,國力之強盛。它重達3500千克,玉料為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的獨山玉,是中國玉器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式作品。

瀆山大玉海的製作,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琢玉工藝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藝"的傳統技巧,在俏色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它是由一整塊黑質白章的橢圓形大玉石精雕而成,玉質斑駁變幻,玉瓮內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體外周身飾波濤洶湧的大海圖案,下部以浮雕加陰線勾刻的手法表現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陰刻曲線勾划漩渦作底紋。周身浮雕沒於海浪波濤中的龍、鹿、豬、馬、犀、螺等,形體各異,神采俱佳,製作採用浮雕和線刻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既粗獷豪放,又細緻典雅,動物造型兼具寫實氣質和浪漫色彩。

瀆山大玉海的腹內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詩三首及序文,概括了這件巨型酒器的形狀、瀆山大玉海花紋和來歷。序文說:"玉有白章,隨其形刻魚獸出沒于波濤之狀,大可貯酒三十餘石,蓋金元舊物也。曾置萬歲山廣寒殿內,后在西華門外真武廟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

10、青銅角

青銅角,飲酒器。流行於夏商周時期。是下級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行於夏商周時期,出土數量很少。器物造型與爵相似,不同之處是口沿無柱,流變形成與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狀。多有蓋,有的蓋做成禽鳥展翅飛翔狀,非常美觀。傳世有一件角的杯體中有一管狀流,形制和二里頭文化時期的陶角相似,可以認為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角。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蓋。西周中期以後,角便不復存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