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入十萬到財富自由,你還差這一步

很多人工作后非常努力,早出晚歸,還不忘閑暇周末報個培訓班,甚至脫產回爐再造念MBA。一切都是為了:早日升職加薪,月入十萬,買上學區房,甚至財務自由。

這些方式,很難讓你達成月入十萬的目標,更不用說財務自由。人群中能實現財務自由這一目標的人,是絕對的少數。對比一下這些人和普通大眾,你認為兩個群體最大的區別在哪裡?讀完本文,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你會有深刻的理解。

勞動創造價值

所有打工者創造的價值都遠遠超過其獲得的收入。勞動創造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勞動並不能很好地參與價值的分配。

收入分配的優先次序

收入分配的要素按照優先順序排序是:風險>資本>勞動。

對於單純的打工者而言,往往其投入的要素是優先順序最低的勞動,所以其在價值(收入)分配當中,處於分配鏈的末端。

Advertisements

現代金融學里一個核心理念是,資本資產的定價繞不開風險這一要素,或者說資產的定價,就是對風險的定價。

在金融市場里,剔除了風險,就沒有了交易,也就沒有了資產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在投資行業,絕對收益最高的是成功的天使投資。

不承擔風險,是不可能獲得高回報的。同樣地,成功的創業者後續獲得的一系列財富,也屬於利用其承擔的風險,參與對價值的分配。

資本這一要素和風險往往是聯接在一起的,但有時也可以是分離的。

而很多早期的創業者,則幾乎不會憑藉資本參與後續創業成功的分配,典型如互聯網科技行業。MIH投資騰訊的案例,則屬於資本和風險相結合的情況,為多。

勞動的提供者,並不承擔企業經營風險,也不承擔投資失敗的風險。無論公司經營情況如何,勞動者總會獲得規定的報酬。

Advertisements

所以勞動者獲得的收入,順理成章會遠低於他們創造的價值。

風險與價值的對沖

打工者創造的價值,通過讓渡風險,大部分轉移給了老闆(股東)。

企業價值的大部分是員工創造的,這個結論沒有任何問題,沒有哪個公司可以僅憑老闆就能實現營業收入和增長。但只有老闆承擔了公司經營的風險,員工沒有,職業經理人也沒有。

員工通過讓渡自己創造價值的大部分給老闆,同時也讓渡企業經營的風險,這可以看著員工放棄大部分的收入分配的索取權,來對沖可能承擔的經營風險,實際上是一項非常公平的交易。

低風險與一般人

一般人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概率這件事很準的。

你不會買彩票中500萬,你不會成為比爾蓋茨或者李嘉誠,你不會坐飛機掉下來,我們當中很少的人會創業成功,有30%的人會離婚,大部分人會活過65歲,你也不會娶到范冰冰,或者嫁給王思聰,王健林或者馬雲也不會哪天碰巧想起來和你談個生意。

一般人往往在生活和事業當中,都屬於典型的風險厭惡者。他們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地生活和嘗試新鮮事物,害怕嘗試之後的失敗。

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選擇了低風險的穩當道路,所以大部分人也處於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環境,而競爭會抹平各種溢價。

這些溢價包括了學歷的,長相的,時間投入上的等等。

這就是為什麼無數名校生也只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長得好看的人,除了在學校里可以享受到長相帶來的優越感,畢業后也多數會迅速歸於塵土。

而以時間投入計量的努力程度,從來都是最容易被超越的。

一般人的另一層含義是,競爭讓你只能過上平均的生活。

開篇我提到的加班、報培訓班、念MBA等,以上這些努力,是沒有門檻,或者說門檻是不高的。

它們的結果也是相對確定的,不存在太多未來的不確定性,也即沒有多少風險。

有太多的人衝進來和你做同樣的努力,結果就是,你努力的回報只能是一個平均的水平,這是競爭的均衡。

這就好比,如果市場只有你一家賣菜的,你可以賣100塊一斤,但是如果有100家賣菜的,你只能賣2塊錢一斤。

儘管低風險和競爭會抹平各種溢價,會讓你的回報趨於平均水平,那是不是就意味著你就不要加班,不要充電了呢?

當然不是,你需要更加努力,否則,等待你的結果,就是平均水平之下。

要知道一個基本的事實,遠超平均水平的人,數量稀少,但掌握的價值巨大。所以只要極少數人,就能把平均水平拔高。

也因為此,你需要十分努力,才能保證自己過上一個平均的生活。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大部分一輩子的努力,也就是為了過上平均水平的生活。

從觀念到行動

前面幾部分的邏輯自然延伸,就是要獲得高收入,就需要跳出一般人的思維,從而跳出競爭的紅海。一般人的思維里,最重要的是放棄自己創造的價值,來對衝風險,從而實現穩定的生活。

認識到價值分配的優先次序,以及不同人群的獲利邏輯,是實現迭代升級的第一步。

只有思維做好準備,並從心底說服自己接受這些思維,才可能踏出行動的腳步。

所謂的行動,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風險偏好,開始嘗試做一些冒險的嘗試。這種嘗試必須建立在兩個重要基礎之上:

一是具備風險的思維,亦即上文所述。

人們不發自內心相信的事情不會去做,有時口頭上我們知道有些東西很好,但不會去做,是因為發自內心你並不會這麼覺得。

比如讀書和睡覺,發自內心地你肯定覺得睡覺更舒服,所以才會把書扔到一旁。

嘴上說什麼不重要,身體往往最誠實。認知和行為,比想象中的要一致。

二是具備風險對沖的能力,也就是控制風險和承擔冒險後果的能力。

冒險不等於冒失,更不等於莽撞。它實際上是一整套關於風險的評估、規避和承擔等行為的系統。

當然,當中也包括追求概率正確,承擔概率損失的勇氣和決心。

提到風險,人們情不自禁地就會想到創業,或者投資高風險金融資產,如股票、期貨、外匯等。

無論哪種型模式,我認為它們都是基於風險視角下對未來的投資,或者叫投機。

投資和投機的區別在於,投資勝率相對更大,但回報期會更長,通常運用複利的力量實現財富的增長。而投機則反過來,以犧牲一定的勝率,來實現回報期的縮短。

如果你現在有一塊錢,投資一年的回報率是r,那麼n年後,這一塊錢的價值會變為(1+r)^n。這其實是一個重要大不會被多數人重視的基本增值模型。投資的重點在於n的力量,而投機則是利用r。

舉兩個具體的例子。

一個是我的一位朋友。

普通三本院校畢業,畢業后也沒工作,直接辦起了中小學的課外培訓班。現在三十多歲,公司年入數億,已經在新三板上市。他的公司有不少北清復交畢業的高材生。

財富的分配,不是按照學歷,按照知識經驗,甚至不是按照「能力」來的,而是按照承擔的風險來的,如我上述講過的那樣。當然,承擔風險也算是一種能力。

另一個是我自己。

創業前兩年現金流一直是負的。直到今年,迎來了事業發展上一個小小的拐點,抹平了前些年的全部損失,並且顯著地擺脫創業者財務窘迫的狀況。更重要的是,未來會更好。詳細的情況,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不管你對風險是什麼樣的態度,都要明白前面提到的一個事實:

如果你永遠只在一般人努力的範疇里努力,那麼你努力的結果一定會被競爭拉平到平均水平,你永遠也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甚至連基本的生存自由都難解決。(有多少人能不靠父母不靠貸款自己買房呢?)

只有你跳出這片「努力」的紅海,開闢一個只有少數人涉足的藍海,才可能真正取得大部分人都無法獲取的回報。這種回報,是對你承擔風險的溢價補償。

如果你貪圖安逸,生性保守,那你最好趁早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人們最大的痛苦,往往來源於知道得太多,而做到得太少。

知道一萬個財務自由的方法,但腳底板一直沒有邁出過讓自己舒服的一畝三分地,還為此十分焦慮。這叫什麼?這叫自欺欺人,或者又叫咎由自取。

要麼你知道得少一點,像個傻子一樣樂呵過一輩子,這也是非常幸福的。

要麼你知道了很多,就去盡最大可能把它們做到,像個瘋子一樣去行動,去把知道的想要的變成現實。

千萬不要做夾在中間的矯情犯,他們的無病呻吟,沒人理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