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

個體出生后,最早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家庭環境的各處因素,例如家庭結構的類型(如殘缺家庭、寄養家庭)、家庭氣氛、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都會對兒童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兒童人格形成上有著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作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裡與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

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裡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佔據相當的地位。為此了解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的形成、培養和塑造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是兒童生活時間最長的環境,充分的時間可以使兒童與家長朝夕相處在一起,接觸機會多,影響面廣泛。從兒童受教育的順序來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學校教育。我們經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素質、人格、舉止言談、生活方式、教育態度等等都有意或無意地影響著兒童,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兒童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行為習慣的形成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外教育科學研究證明,從出生到7歲,這是一個人身心發展,尤其是大腦發展的最旺盛時期。此時兒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圍環境中,外界刺激會在他們大腦里留下痕迹,刺激反覆呈現,就會轉化為內在信息,促進兒童大腦潛能的發展,促進兒童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的發展。而此時兒童大腦潛力的發展又對未來的學業和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其人格的形成也有深遠的影響。

二、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兒童的最親密的社會生活群體,家長與兒童之間具有血統的親密情感。在這個集體中,家長對兒童的成長傾注了極大的關心和愛撫,這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堅實基礎。教育家馬卡連柯就此指出:「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母之愛的兒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會經常處於緊張憂慮之中,這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發展。近年來,國內外的學者都十分關注兒童出生后與父母分離對其成長的影響的問題研究,他們一致認為,兒童出生后與父母分離,將使兒童產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慮,影響其整個一生的人格風貌。一般認為,所謂「破裂家庭」對兒童人格形成有較大的影響。破裂家庭有兩種情況:一種為父母死亡,一種為父母離婚。這兩種情況對兒童都是很不幸的。有人認為父母離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對子女的人格影響更大。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觀,人格孤僻,心情苦悶,一遇不順心的事,易鑽「牛角尖」,但也可能具有堅強、果斷、自立的一面。有些調查還表明:破裂家庭中子女的犯罪率也比一般家庭的子女要高。

三、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等方面的影響來實現的。

1、父母言行的影響。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模仿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兒童的許多態度和行為不是直接從書本上學來的,而是通過對周圍環境中的榜樣的模仿獲得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直接、最經常的榜樣。一般來說,孩子會靜悄悄地學習家長的言行舉止:母親愛打扮,講虛榮,孩子也愛打扮,講虛榮;父親脾氣暴躁,舉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態度,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徵都是兒童早期學習的榜樣,在孩子身上能看出父母的影子。

2、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嬌生慣養是最常見的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因為是獨生,全家人一切都圍著孩子轉,一切都順著孩子來,這種嬌生慣養的孩子,容易形成一些什麼樣的人格呢?

(1)胸無大志,安於享受,不求進取。

(2)任性、自私、脾氣暴躁。

(3)怯懦、嬌氣、不能吃苦。

(4)膽小怕事。

(5)懶惰、依賴、獨立性差。有些父母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所以對孩子常常施之以「棍棒教育」,其結果同樣給孩子的人格發展以很壞的影響。有的孩子在體罰之下,長期在壓抑和畏懼的精神狀態中生活,致使從小人格就變得抑鬱、頹唐、精神難以振作起來;有的被打怕了,失去了少年兒童應有的天真活潑的天性,變得獃滯又怯懦;有的為了逃避挨打,學會了撒謊,不誠實,對大人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有的孩子經常挨打,變成了「厚臉皮」,毫無羞恥之心,破罐破摔;有的甚至變得冷酷無情,尋找對象,以發泄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憎恨。

3、家庭氣氛影響著人格的形成。在寧靜愉快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與氣氛緊張、衝突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一個家庭,夫妻之間相親相愛,兄弟姐妹之間互敬互愛,與鄰里相處相敬如賓,往往易使兒童形成謙虛、禮貌、隨和、誠懇、樂觀、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徵。反之,一個家庭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經常打罵爭吵,往往會使兒童形成粗暴、蠻橫、孤僻、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徵。

4、父母的文化程度,尤其母親的文化程度,直接影響兒童人格的發展。

總之,人格的形成,起之於童年,早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和發展影響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作為父母不僅要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而且更要承擔教育的責任,應該高度重視兒童良好人格的早期培養,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從幼小抓起,從細微入手,逐步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為其以後人格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奠定基礎。

暢銷美國十年的育兒經典《由內而外的教養》是由哈佛大學教授西格爾撰寫。西格爾對於醫學界最大的貢獻在於將心理學、神經學、認知科學等十幾門學科融合起來,開創人際神經學這門新學科,專門來研究人際和大腦的密切關係。這本《由內而外的教養》正是在家庭育兒方面的應用。本書發現,正是我們的經歷尤其是童年的經歷對我們的大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此期間形成特有的思維方式,以至於影響了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理解自己的經歷,解決早年未處理的精神傷害,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基礎來處理親子關係。這就是所謂「由內而外的教養方式」

過去的經歷影響教育方式,人類的記憶分為兩種: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而內隱記憶是導致痛苦情緒的重要原因。假如之前經歷的沒有在心理上得到妥善處理,那大腦關於這些經歷的內隱記憶就會跳出來,提醒你的痛苦。如果寶爸寶媽有一些問題沒有妥善解決,有很大幾率就會把這種不健康的心理模式或者行為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導致歷史反覆重演。

分享一個我自己身邊真實發生的案例。Linda每次帶孩子去買衣服,都會對孩子自己喜歡的款式進行一番批鬥,總之孩子的選擇沒有一件是漂亮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壓根控制不住自己」,每次去之前心裡都默念鼓勵孩子鼓勵孩子,但最終的結局還是不由分說的一頓貶斥。其實,這跟Linda小時的童年挫敗感有關。她有兩個弟弟,一個姐姐。那時候家庭生活條件不好,父母帶他們去商場買東西都是最便宜質量最差的,並且還伴隨著母親高分貝砍價運動,商場里的顧客都會投來異樣和看不起的眼光。最後媽媽花錢也不情願,還總愛生氣,所以Linda每次去商場就會很痛苦,這個經歷導致了她的焦躁行為。

反思你的童年經歷,除了能夠幫助你了解自己,還可以讓你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可以通過以下12個問題進行反思,發現自己童年的隱形記憶,最終找到你一貫的行為模式和一隻影響親子關係的問題。

1、你怎麼看待成長?

2、從少年到成年一直到現在,你和父母的關係是如何變化的?

3、在和父母的相處上,你有什麼喜歡和討厭的地方?

4、你是否被父母拒絕過,是否收到過父母的驚嚇?

5、父母的教育對你的童年有什麼影響?

6、你能記起很小的時候和父母分離時的感覺嗎?

7、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過世了?當時你的感受如何?

8、當你高興和不高興的時候,你的父母有什麼反應?

9、如果小時候有其他人照顧你,有沒有發生過什麼不愉快的事情?

10、你是否因為童年的一些經歷而特別討厭某種行為?

11、你經歷過的事情中,有哪件事你希望有另外一種處理方式?

12、在和他人的相處上,你最想改變的是什麼?

12個反思問題,希望你認真回憶思考,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