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學的功能

音樂治療學的功能

理論界對音樂治療學的定義和音樂治療功能的表述,還沒有統一標準。其一,音樂治療受不同地域、獨特文化、歷史進程、經濟狀況、醫療條件和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響臨床表現不盡相同;再者,各音樂治療研究機構所研究的領域、方法程度限制,造成定義內涵各自為陣。其方式則是藉助音樂,針對不同患者癥候所開展的治療、康復與保健活動,因此各領域音樂治療研究機構對其定義和治療功能的認定又有著相近之處。

醫學上所指的治療通常是指干預或改變特定健康狀態的過程。同樣,音樂治療的功能也是指音樂治療師運用特定的音樂活動,在促進或改變人的身心健康狀況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音樂治療的功能主要有娛樂功能、教育功能和臨床治療三大功能。由於這三大功能都涉及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問題,所以,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彼此相互聯繫,都是以改善、促進和恢復人的身心健康為目的,同樣都有著共同樂觀的社會發展前景。

一、娛樂功能

在日常的生活中,音樂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無處不在地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音樂治療學中所涉及的娛樂功能主要體現在醫療機構為患者開展的「娛療」,即為人們帶來的審美享受,為常人提供的音樂保健服務,以及為亞健康人群開展的音樂心理減壓活動。

1.娛療作用

在醫療機構里,面對患者進行的各類工娛療法(娛療)中,音樂治療師通過歌唱、舞蹈、樂器演奏、音樂心理劇、配樂朗誦、電影觀賞等方式,運用音樂治療技術使病人在音樂娛樂活動中達到愉悅心情、表達情感、促進語言交流和改善人際關係的目的。

2.審美享受

審美是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也是創造和美化環境的重要手段,產生音樂審美敏感性也是人對愉快的一種基本體驗。在音樂治療學的娛樂應用中,無論西方音樂還是東方音樂,都可以作為審美享受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

3.身體保健

人體是具有節奏的生物體,節奏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人的心率每分鐘60~80次左右,這個節奏規律讓我們感受到每分鐘60~80節拍的音樂時最為舒適,通過參加音樂會、舞會、演奏樂器等音樂活動,我們在感受這種節奏的音樂時,心臟所產生的共振效應,不僅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循環血量增加,也能讓人從與音樂互動的情緒、心理和社會體驗中感受愉悅,從而使身心得到放鬆,達到身體保健的功能。

4.心理減壓

與常規的音樂娛樂方式注重音樂活動的觀賞性、藝術性及表達形式、內容不同,注入了音樂治療學理念的音樂娛樂活動,在為亞健康人群開展音樂心理減壓時,更著重強調音樂活動所引發的對自身的感性體驗以及理性認知。藉助音樂娛樂活動,音樂治療師會引導來訪者不斷地將自身的情緒、情感、心理體驗從音樂活動中投射出來,再用豐富的音樂活動釋放來訪者的各種負面情緒,減輕各種心理壓力,讓音樂的力量激發、促進或保持人們積極向上的良好心理狀態。

二、教育功能

在西方主要音樂治療學派和我國音樂治療實踐中,教育趨向的音樂治療,尤其在兒童音樂治療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根據德國兒童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Carl Orff)之夫人格特魯德·奧爾夫(Gertrud Orff, 1984)的描述,音樂教育對兒童治療功效有以下內容。

1.促進知覺

格特魯德·奧爾夫認為,知覺(percepture)、動作(movement)與情緒(emotion)三者間關係密切,它們之間形成等邊三角點,三者間的某個環節一旦打破,彼此間的刺激互動就產生了,運用知覺與情感因素的促動,可以改善動作與語言的能力。因此,奧爾夫女士強調利用聲音刺激,促動殘障兒童知覺的改善,以便整合其動作與情緒。

2.增進記憶力

通過音樂方式可以讓兒童更容易保留他們所經歷的事物,尤其是用歌唱方法,比較易於將成串的語句牢記成主動學習的效果。

3.喚起作用

喚起(provocation)即叫醒與刺激的意思,在音樂治療上引用一種刺激引起兒童的注意力及維持其關注的興趣,從而擴大其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每一種新的刺激都具有喚起作用,是擴大兒童能力的新策略。

4.重複學習

根據音樂治療的理念,給殘障兒童的音樂通常採用短小而又重複的曲式,因為越是短小的音樂,兒童越是好學,每段歌詞與旋律在不斷地重複中更容易記住。同樣內容設計多種活動也會使兒童主動參與團體的學習,更容易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

5.刺激感覺閥

在智障兒童的音樂教育中,通過提供多種的感覺刺激會促進概念的形成並增強記憶力。多感官的體驗可以創造觀念的聯想,促進新觀念的建立。因此,多感官刺激在中度障礙的兒童教育上非常重要。打擊樂器不僅能提供聲音刺激,同時具有視觸覺刺激及大小肌肉的運動作用,故能對抗智障和殘障兒童偏低的感覺閥。

三、臨床治療功能

音樂治療的臨床治療功能主要是指音樂治療實踐過程中,音樂活動對人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所產生的積極的改變功能。

(一)生理影響

音樂治療學研究發現,音樂可以透過感覺神經系統,對大腦皮質的情緒中樞產生巨大影響,不管是愉快或悲傷的音樂情緒,都會對人的情緒中樞產生影響,而情緒中樞如果處於亢奮狀態,就會影響鄰近的自主神經中樞,進而影響自主神經系統所支配的內臟器官朝活化、促進的方向或是抑制的方向發展。研究證實,音樂不僅有影響大腦皮質運動中樞活化或抑制作用,而且具有在長期記憶中容易與各種回憶連接的特點,音樂可以繞開認知過程,直接刺激情緒、情感反應,這些有利因素就是音樂治療在為身心症或精神官能症患者提供音樂干預的生理影響依據。

(二)心理影響

1.自我表現

自戀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種愛戀自己的心態。自我陶醉即為一種自戀的表現,在音樂治療的臨床應用中,音樂治療師藉助歌唱、舞蹈、器樂表演等音樂活動,可以讓來訪者盡情地表現自我,用表演體驗后的喜悅來滿足患者的自戀情緒。

2.喚起聯想

在人的意識中,音樂常被無意識地感知並記錄下來,無論是整首樂曲,還是片段音樂,每當我們聽到它時,就會很自然地聯想起過去的經驗,喚起往日的記憶,再現過去的事件或情感。音樂治療師藉助來訪者聆聽音樂所產生的音樂本身以外的聯想,可以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

3.音樂同化

音樂可以使人同化,讓人和音樂一樣,在精神上與音樂的思想融為一體。從音樂中患者可以聽到作曲家發自心靈深處的聲音,跟隨著這種聲音,聽者也會不自覺地離開現實世界,進入到音樂所描述的另外一個境地,從而滿足患者虛幻的體驗和逃避現實的需求。同樣,對於一些沉迷於虛幻的患者來說,他們也會從音樂的實際聲響中,恢復有意識的知覺,把他們從夢境般的不現實的世界帶回到現實世界。藉由體驗現實生活的音樂活動,領悟社會環境的約束,從不切實際的幻想中恢復到正常意識狀態。音樂引導想象技術中,音樂治療師就是利用音樂同化方法,藉助來訪者心理需求來達到對其心理治療的目的。

(三)社會功能

1.增進交流

通過音樂會、舞會、文藝演出等社會活動,人們可以藉助音樂傳達情緒、情感。音樂提供的非語言性交流的作用,實際上反映了人們思想和價值觀念,它是患者在很多場合下用語言交流所不能表達的。通過音樂表達、交流,可以為患者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交往平台,增進他們的語言表達和人際溝通能力。

2.適應社會

音樂治療中選擇的音樂或歌曲都具有現實的社會意義,它具有啟發和引導來訪者什麼是正當的、高尚的行為,協助患者適應社會的作用。通過歌曲演唱或音樂演奏等音樂活動,可以充實患者的社會習俗,這些音樂活動強調社會的體統,告訴來訪者應該做什麼及如何做,以及如何做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生存。

3.促進社會整合

大型的音樂活動本身就有社會整合功能,比如宗教音樂活動和大型交響音樂會等音樂活動,藉由類似的音樂活動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宗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會自發地集合在一起,接受音樂的熏陶和洗禮。在團體的音樂治療中,音樂成為一種信號,召集來自不同階層的患者,把他們集中在一個安全、溫馨的治療環境里,患者通過參與需要集體協作的音樂治療活動,藉助音樂交流,也能有效提升患者在社會交往中的社會資源整合能力。

文章來源:《音樂治療學》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圖片來源:網路

如果您在網上偶遇到「一方一萬」的朋友,請關注這個執著於正經藝術的中年逐夢人。我們心懷理想,向夢想出發。加油!加油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