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椅子之起源

讀翁同文先生之《中國坐椅習俗》,才知道中國椅子起源定論竟是美國漢學家侯思孟(Donald Holzman)所考證。雖說學術無國界,但文化終有國別。一個德國後裔的美國人,研究中國椅子的起源本身就很有穿越感和戲劇性。民國時期的學者或會覺得無奇,放在中國當前的社會意識形態下,椅子起源之事顯然太「不謀正業」,更何況是別人家的椅子。不關心錢從哪兒來,卻琢磨椅子從哪兒來,什麼人會這般不著主調呢。

記得之前給一個傢具品牌寫文案時的一句話:「中國人的腰桿特別直,大概和椅子的設計有關係。」就我們的傳統而言或不為過,訴諸今天的中國,著實像在夢囈。今日之中國,錢才是腰桿,文化之脊樑已錯位、斷裂、坍塌,已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伍天友

Advertisements

文/翁同文(1914~1999)

早年就讀於清華及西南聯大歷史系,

受教於陳寅恪等先生,后留學英法。

晚年任教於台灣東吳大學。

中國古代,自殷周以下,即席地而坐。戰國秦漢之交,又有高起以供高坐的「床」,寬廣度及名稱無異於原供睡眠之床,漢晉之交,又添榻、凳之屬,並有胡床、繩床,唐宋以來複有各種椅子。由於坐具的發展演變,坐的方式也因而有跪坐、盤坐(跏跌)、垂腿坐(踞或據,又稱胡坐,即今各國通行坐式)之別。儘管坐具的形製品類不一,也尚有種種別名異稱,前後相繼取代之首要坐具,要推席子、床、椅子三者。固然席與床或床與椅之間,皆有頗長的並用兼行時期,若將坐具發展史分為以坐席、坐床、坐椅為主的三大階段,比較最能概括少弊。

Advertisements

有關椅子起源的異說

宋代以來,由於經學發達,以及《史記》、《漢書》為必讀之書,學者對古代席地而坐的情形,尚有頗為正確的了解。惟有對於椅子的起源問題,若干學者誤以隋代改名「交床」的胡床就是北宋出現的「交椅」,又誤以繩床就是坐位部分以繩綳成的交椅,遂誤以胡床就是椅子,椅子溯源於胡床出現時期,其誤在失之過早。另一方面,又有若干清代學者根本不知曾有繩床一物,只執椅子之名追究椅子起源,或謂始於宋初,或謂始於五代,或謂始於晚唐,則又失之過晚。

本世紀以來,日本與西洋學者對此問題興趣頗濃,著書立說,不乏其人。或如日本藤田豐八,沿宋人之誤,以為漢靈帝時流行的胡床或有靠背。或加拿大之L.H.Stone,誤鑒其所見有椅子出現之畫像磚時代,以為漢代早有椅子。或如澳洲之C.P.Fitzgerald,由於唐初傳入的景教教士皆坐椅子,遂以為中國座椅習俗即受景教教士影響而起。如此等等,異說紛紜,其中尤以椅子溯源胡床之說流行最廣。蓋南宋程大昌、曾三異、張端義等人附會誤解於前,明末王圻、方以智等沿襲於後,類辭書率用而其誤也。

▲胡床

按《資治通鑒Ÿ-唐記》穆宗長慶二年十二月辛卯條,記穆宗御大繩床見群臣;胡三省註解繩床,曾引南宋程大昌以繩床即胡床或交椅一物改名之說加以辨證判斷胡床或交床乃是「斂之可挾,放之可坐」之具,即今可以摺疊的凳子,繩床則有靠背而又不能摺疊的椅子,並謂當時亦仍有呼為胡床繩床兩物性質各異如上,可以為證,雖未追究二物起於何時,所論則為正確。考證胡床之藤田豐八,搜集資料極富,絕無一例言及具有靠背,又曾引及胡三省注文,惟因惑於程大昌等人謬說,仍疑胡床或有靠背。

▲繩床

侯思孟溯源繩床之說可成定論

一九六七年,美國學者侯思孟先生,以法語撰《關於中國座椅起源》一文刊於《通報》,始承胡三省已發之緒,析辨各家謬說,並舉確鑿論據,考明繩床確是有背可倚,而又坐位部分固定、不能摺疊的椅子,又指出西晉末年佛圖澄所坐的繩床是最早例子,乃源自印度,由佛教僧侶傳來,又長期為僧侶坐禪入定的坐具。至於椅子名稱的出現以及世俗人士坐椅之事,唐文宗開成三年入唐的日僧圓仁書中,已有例證。

一九六五、六六兩年筆者在西德魯爾大學期間,曾瀏閱唐宋人筆記,見到唐德宗初年即有「倚子」之名,到憲宗初年又以諧音改稱椅子,較清人所見例證皆早。惟當時對於繩床既無所知,以為椅子起源,大概不會早於唐代。至於侯思孟先生,前在巴黎時雖早已熟識,但因別後疏於通信,其中有關中國椅子起源之文,也在好幾年後才獲讀悉。該文考明繩床就是椅子,論據確鑿,遂將椅子起源提前到西晉末年,於是筆者引起興趣,也注意繩床胡床以及椅子的文獻資料,由於其中數項,對於侯先生論點亦有添證補充之效,故曾去函提及。後接其回信,謂法國某女士附和其說,曾撰《從席子到椅子》一文(1977年),並蒙寄贈該文影本一份。按該文雖僅八半頁,實乃直到元初為止中國坐具史的綜述或概論,惟承侯思孟之說,評介其他各家尤其費子智(C.P.Fitzgerald)之誤,又曾舉及若干物證,包括撰文以前,大陸出土唐代高元珪(至德元年入葬)以及時清(文宗宣宗間人)二人之椅等等,惟未附印原物圖片。易言之,該文雖頗扼要,但於繩床就是椅子之說,則未添若何新證。

▲交椅

筆者雖曾涉獵有關椅子之原始文獻,對坐椅起源與流行普及情形有所補充,但未暇撰文。一九八二年秋季,「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有關絲路之系列演講,始以《中國坐椅起源與絲路交通》為題應邀參加,講稿后刊於《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二卷第一期。該文內容即承侯思孟先生之西來說,添舉例證考論發揮。至於中國內地出現繩床以後之以及椅子名稱早到何時等等,則因牽涉頗廣,無從詳及,只以「椅子名稱於憲宗元和初年已經出現,又可上溯德宗建中末年的『藤椅子』。關於繩床之有背可倚,亦曾獲得其他例證。復從《高僧傳》、《續高僧傳》、《宋高僧傳》以及《太平廣記》、《全唐詩》等書,鉤稽史料,從而考見繩床畢竟從僧人禪房傳布世俗社會,終於以椅子之名逐漸普遍流行「等語交代了結,以待來日董理。

▲凳子

中國坐具,雖可大別為席、床、椅子三類,若就形制、紋飾、材料而論,則品種繁多,為藝術史研究對象,明清時期各式椅子西傳,且為彼邦人士欣賞,發生影響,故從事研究者亦以西方學者為多。師大研究所崔詠雪女士不甘人後,近年即以《中國古代坐具造型之演變》為碩士學位論文題目,廣搜中外資料,遺迹圖片尤富。關於國人少知之椅子起源問題,亦承拙撰舊文,以侯思孟所論為正。其參考書目所例,有一九七三年吳同先生以英語所撰《從輸入的游牧人坐具到摺疊扶手靠椅》一文(一九七三年),雖不知有侯思孟之文在前,惟因例證多為實物遺迹之圖片,故此析辨胡床繩床兩者特徵之異,則與侯思孟所論,不約而同,亦即繩床為中國座椅起源之說,已有多人同意,可成定論無疑。又吳文將胡床譯為Nomadi seat,將繩床譯為Wonen seat,用以取代前人舊譯之Barbarian bed與Rake bed,就英語論,確如其本人所言,與中文原義比較接近易懂。又其標題中之摺疊扶手椅,實即北宋時出現之交椅一類。交椅一物,乃名為交床或胡床之摺凳加靠背製成,其四足兩兩相交以便摺疊,同於隋代改名交床之胡床,其有靠背同於繩床,實為胡床繩床兩種以外之晚出另一種坐具。惟因交椅之坐位部分以繩編成同於早期繩床,又因交椅一名含有交字加胡床改名之交床,南宋學者輾轉附會,既將繩床同於交椅,有將交椅同於胡床,遂誤以椅子起源上溯東漢靈帝時胡床出現之初。其實胡床、繩床、交椅三者之坐位部分,固然皆經用繩編就時期,但後代皆有改用板制之例,傳自游牧民族之胡床,且原以獸皮為材,南宋學者無知,執一端以概其餘,遂至發生謬說。今吳文之標題,若還原為漢文,亦可作為《從胡床(交床)到交椅》。文中又析辨二者與繩床之異,自亦有助於南宋以來混淆三者之澄清。按筆者與吳同先生,廿年前在美國堪薩斯市,即已同席為客,其後並因關係畫史之事兩度通信,彼來台之時亦曾兩度唔敘,今因崔女士發現獲讀其有關坐具之文,不無高興,故附志於此。

▲椅子

上文析述南宋以來以及現代西方學者關於椅子起源時期之異說,或早或晚,共有八種之多。其中美國學者侯思孟上承胡三省已發端緒,添舉證據析辨胡床繩床兩種坐具之形制性質,論證胡床只是摺凳,西晉末年以待僧侶禪房所有之繩床,則為有背可倚,兼有扶手,而且坐位部分固定,具有椅子實質之坐具,亦即椅子起源可上溯到西晉末年西域僧人佛圖澄坐繩床之時。由於侯思孟所舉證據確鑿,十餘年來獲得中外學者數人補證支持,可謂已成定論。此一事項,原乃前輩學者胡適、李濟等人所欲追究而未能解決之重要問題,今獲得定論,亦可謂快事之一。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