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畫|張大千《長江萬里圖》:一片江南圖畫里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山水、人物、花鳥俱精,並能獨樹一幟。早年與其二哥張善孖曾東渡日本攻讀繪畫,後來又學習染織工藝,晚年的潑彩技藝或許也是受到這方面的影響。歸國后拜曾熙、李瑞清學習書法,抗戰時期還前往敦煌臨摹了大量壁畫。張大千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譽,與溥儒並稱「南張北溥」,新中國成立后又與溥儒、黃君璧有「渡海三家」之稱。

張大千

他曾在巴西寓居17年,創作了大量的精彩畫作,尤其以《長江萬里圖》為代表。《長江萬里圖》創作於1968年,後來在中國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引起轟動,各界人士對其稱讚不已。

《長江萬里圖》是張大千為同鄉張群所畫用以慶賀其八十壽辰,因此採用了他們較為熟悉的長江作為繪畫題材。

Advertisements

張大千 長江萬里圖 紙本設色 53.2×1979.5cm 中國台北歷史博物館藏

請將你的手機平放后旋轉

好了請轉回你的手機吧

畫中的主要景點起於四川省內的長江上游,有岷江、都江堰、重慶、萬縣、三峽、宜昌、武漢、廬山、小孤山、黃山、蕪湖、南京、鎮江、金山寺、焦山、上海等地,一直到崇明島為止。

畫前引首是由參加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同盟會會員趙恆惕所題。

長卷式的山水畫早已有之,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南宋夏圭的《長江萬里圖》,它們都表現出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51.5*1188cm 絹本 青綠設色 現藏故宮博物院

繪製《長江萬里圖》時,張大千身在巴西,顯然這應該是他根據自己的記憶所繪,卻繪製得絲毫不差,不難看出張大千對長江的熟悉程度。

Advertisements

張大千 翠谷清溪 1975年

在形制、題材上,這件長卷似乎並沒有獨特之處,但是它在技法上鮮明地體現了張大千的山水畫風格。

這是一件潑墨、潑彩畫,張大千充分利用了水、墨與色彩的融合,從而得到了墨色交融的效果。其中既使用了潑墨、積墨、破墨等中國傳統技法,還加入了西方繪畫的潑彩法,這時候已經預示了張大千晚年畫風的巨變。

張大千 飛霞萬里 70年代

早期的青綠山水畫往往帶有神仙氣象,《千里江山圖》雖然是對大好河山的歌頌,但仍沒有完全擺脫這種意味。明清以來,山水畫並沒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青綠山水畫更是趨於衰退。一直到張大千的這種潑墨、潑彩山水畫才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趨勢,更完全擺脫了神仙氣象。

張大千 潑彩山水圖 1971年

中國古代文人繪畫,往往是「五日一山,十日一水」,一幅畫要數十天、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完成。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前前後後繪製了三四年,張大千繪製20米長的《長江萬里圖》卻僅用了10天,而且當時他也已經古稀之年。拋開他旺盛的精力,這不得不說是得益於張大千在山水畫方面的技法革新。

張大千 雨後嵐新 1967年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