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黑、不敢獨處 孩子「怕鬼」怎麼辦?

記得小時候,媽媽忙時就會讓我和奶奶住上幾天。

而我自然是不願意的,一到天黑,就哭著要回家找媽媽。奶奶哄不住,只有拿出「殺手鐧」——鬼故事,來嚇唬我。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門外一個紅眼丑,一爬爬到門上頭,先吃骨頭后吃肉,剩個骨頭做個扣」。每次聽到這個,我就會哧溜地爬回被窩。

也是從那時開始,害怕漆黑,害怕一個人獨處。直到慢慢長大,才知道「鬼神」並不存在。

小外甥突然開始怕「鬼」

前兩天,小姑子告訴我四歲的小外甥突然開始怕「鬼」了,晚上不敢自己睡,沒有人陪就哭鬧,甚至能把「鬼」的樣子描述出來。

害怕、恐懼,是正常的情緒心理。怕狗、怕蛇、怕打雷、怕爭吵聲……都是孩子害怕的正常表現。可,如果孩子害的是並不存在的「鬼」,很可能是周邊環境將「鬼」恐怖化了。

Advertisements

3歲前,孩子可不知「鬼」為何物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2、3歲前的記憶幾乎為0,3-7歲的記憶量才快速增長。所以,對於大部分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們對「鬼」是沒有概念的。他們會對陌生的、在視覺聽覺觸覺上有較大差別的東西,本能的產生排斥。

3歲后,是你讓他「怕了鬼」

日常生活,我們聽到孩子說「怕鬼」、「有鬼」,一般是在4歲左右。這個時候,孩子記憶力、思維能力、知識吸收能力都在迅速增加,但對於接觸的事物仍缺乏判斷力。

如果經常用「不聽話,一會兒小鬼把你捉走」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會讓孩子潛意識裡覺得「小鬼」是存在的,而且還會「捉走小孩」。孩子本能地會把「鬼」等同於「傷害自己」。

或者讓孩子看到「鬼神」一類的影視作品,因為恐怖的造型、詭異的氣氛,外加血腥的場面,會嚴重刺激到孩子的視覺、聽覺等神經,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有「鬼」,而且特別可怕。

Advertisements

孩子的想象力很豐富,區分現實和想象的能力也還在發展之中,而且孩子相對弱勢,這也使得他們更容易恐懼和擔心。所以,孩子很容易怕「鬼」。

圖片來源:昭元兒童攝影(配圖與本文內容無關)

那該怎麼幫助怕「鬼」的孩子呢?

1. 不讓孩子看到恐怖的視頻或遊戲

爸爸媽媽把模範作用帶動起來,有空閑時間了,別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玩遊戲、看電視的。有時間多和孩子玩玩具、看繪本或者做遊戲,有時間帶著家人一起出去旅遊一下多好。

2. 和父母說好不用「鬼」嚇唬孩子

當然,對於公婆、爸媽的教育方式咱們不要直接、強硬的懟回去。可以說「孩子最近做噩夢,夢見有鬼來捉他,咱們以後在他面前少說這些。給他玩個新遊戲或者一起玩玩具,轉一下注意力」等等。

3. 讓「鬼」顯形

最驚悚的恐怖片往往不是一個怪物殭屍晃來晃去,而是誰都不知道恐懼的對象長什麼樣子、什麼時候會出現。

「鬼」存在於孩子的想象中,看不見摸不著。如果能引導孩子把他害怕的「鬼」形象化地「外顯化」出來,恐懼感就能降低很多。

比如讓孩子把他想象中的「鬼」畫出來,然後再在鬼身上畫幾筆,把恐懼的形象改變成搞笑的形象,並把兩者建立起聯繫,以後想到鬼,就容易想到這個搞笑的形象,就沒那麼害怕了。

4. 和寶寶約定一個「護身符」

例如一個口哨。可以和孩子說,「鬼」很怕這個東西,一吹口哨,「鬼」就四散逃走了。還可以是有魔力的玻璃球、神奇的鑰匙等等。

或者詢問孩子,假如有一個魔法寶物,「鬼」一看到這個東西就不敢靠近,嚇得屁滾尿流,這個寶物會是什麼樣子?家長可以讓孩子畫出來,然後掛在自己家裡作為「鎮宅之寶」。

5. 「鬼」是因為害怕/無聊才出來

媽媽可以引導孩子:「他原來是害怕/沒朋友才出來嚇人的啊,那我們看看能不能幫幫他呢……」

這是更好的解決方式,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學會從對方角度看問題,練習引領矛盾化解的技巧,這對現實中的社會交往會有幫助。

小么說說:家長不必讓孩子接受世界上「沒有鬼」,而是在不戳破這一點的情況下,通過形象化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感覺到,想象的「鬼」其實跟生活很近,也用自己想象的資源去幫助自己抵抗想象的恐懼。

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只有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孩子想出的方法才會更有效、更容易相信。

不用強迫孩子接受自己覺得有效的方法,家長只需保持好奇心,甚至可以裝傻充愣,只要陪著孩子、引導孩子,就好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