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了,原來體重秤不代表真實的體重

踏上體重秤的那一刻,相信很多人是拒絕的,特別是女生!因為往往很多人都覺得體重秤上的數字決定了胖或是瘦。無論是你否有減肥的打算,每次站上體重秤,心裡還是會因為跳動的數字而不安著。雖然體重的確可以揭示你是否存在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還可以幫醫生和健身教練給出應對方案。但事實上,體重秤只向使用者展示了一部分,其實,體重秤出來的數值有時候並不能代表著你真實的體重,原因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

1.鍛煉不起作用?

有時,即使你減掉了脂肪、瘦了身、並明顯增加了肌肉,體重秤還是提示你「胖了」科學研究顯示,肌肉不比脂肪重,只是更集中。這意味著,相同的身體區域可以堆積更多肌肉而非脂肪,令體重增加。無須懷疑,燃燒脂肪並用肌肉取而代之,會讓我們看起來更苗條、更健美,若是這樣,體重略增也沒關係。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2.一夜間體重猛增?

哪怕你吃了太多導致體重猛增,但也不該忽略其他可能性,譬如,多出的重量沒準只是水。在許多場合,如身體脫水、吃鹽太多時,飲水量增加是正常的。你甚至可能只是有些便秘,多出的「重量」實際上是留在消化道內的廢物。

3.體重指數(BMI)異常?

體重指數是基於體重和身高換算出的一個值。它通常用來衡量身體胖瘦,結論要麼是正常、偏瘦,要麼就是超重。這裡的問題在於,BMI只能衡量相對身高而言的多餘體重,而無法判明體脂含量,換句話說,它沒有考慮到你的身體是由什麼組成的。

假設有兩位體重120公斤的人,一位是健美運動員,一位是肥胖症患者,他們的BMI可能差不多,但後者顯然需要治療,而前者並無健康風險。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指出,體重指數還存在其他缺陷,譬如,它忽略了體內骨骼的健康程度,也無法精確測定脂肪在人體各部位的分佈情況。而眾所周知,脂肪堆積在腹部與分散在全身,前一種情況風險更大。對普通人來說,BMI並不是完全無用的指標,但它絕非判斷健康狀況的唯一基準。

4.每天稱重必要嗎?

激素水平、生理周期、飲食習慣、旅行、服藥……都會導致體重上下波動,波動水平則因人而異。臨床觀察發現,存在心臟疾病的群體中,體重波動的幅度往往較大。而對健康人來說,不斷稱重並詳細記錄每一天的體重,往往會讓自身徒增焦慮,所以,建議沒必要天天稱重。

結語:所以,減肥期間是沒必要天天稱重的,但是管家建議大家可以一周稱一次,這樣定的減肥小目標也能知道實現到什麼地步了,電子稱起到的作用還是蠻大的,現在幾乎人人家裡都有一個,如果你家裡還沒有體重秤,現在就可以備起來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