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擊突襲的殺手——心源性猝死

6月21日清晨,在首都機場飛往延安的南航航班擺渡車上,一位年輕女性突然暈厥倒地。幸運的是,國內心內科頂級專家團也在同一輛車內。危急時刻,這些專家迅速反應,有效實施心肺復甦,最終從死神手中奪回了這位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命。近日,記者就心源性猝死救治問題採訪了參與上述搶救的專家。

不是每個發生心源性猝死患者都能及時得到醫學專家的救治。如果遇到同類情況,而身邊沒有專業醫生,普通人應如何對患者進行搶救?

黃金搶救期:4分鐘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猝死定義:「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為猝死。」心源性猝死指的是未能預料的於突發心臟癥狀1小時內發生的心臟原因死亡。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醫院心內科主任李俊峽教授介紹,心源性猝死是異常兇險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突然發生嚴重心律失常(一般為心室顫動或室性心動過速)導致迅速死亡,而心搏驟停通常是引發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心臟在一瞬間喪失泵血功能,導致以腦為首的所有組織器官血供完全中斷,進入臨床死亡。一旦進入生物學死亡也就是腦死亡,則無可挽救。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心內科主任、全軍心血管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韻岱教授告訴記者,一旦身邊有摔倒的人,不管什麼原因,要馬上將其放平身體,頭偏到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第一時間快速啟動鑒別,通過摸脈搏,試呼吸,大聲拍臉呼喊,判斷是哪一種暈厥。低血糖、低血壓、癲癇發作、血管神經性反應、暈車等都可以導致暈厥,但是和心源性猝死不同,前幾種有可能隨著身體放平,腦部供血得以恢復,患者會有緩解。

「在首都機場遇到的這個患者當時已經沒有意識,眼睛上翻凝視,牙關緊閉,大動脈摸不到脈搏,呼吸停止,結合當時的癥狀,可以確定為心源性猝死。」陳韻岱回憶。她說,對於猝死的急救,業內一直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也就是說心肺復甦和除顫的關鍵時期是心搏驟停之後的4分鐘內。錯過這4分鐘,不是說不能搶救,而是會因缺血、缺氧造成重要器官如大腦出現不可逆損傷,比如成為「植物人」。但是,若能在4分鐘內心肺復甦成功,患者重獲新生的概率很高。

據了解,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極低,能夠搶救過來的患者不足1%,大多數人沒等送到醫院就已經死亡。「心源性猝死發生時,3秒鐘頭暈,5秒鐘眼睛發黑、7秒鐘開始出現意識問題,10秒鐘就開始阿斯(抽搐)……4分鐘腦死亡,一般人不會意識到,生命非常脆弱。」陳韻岱告訴記者。

「所以,網路評論說這個女孩非常幸運,事實上確實非常幸運。因為如果當時只是一個大夫,沒有大家的協作,不會這麼快做出準確的診斷,也不會這麼快救過來。」陳韻岱認為,如果普通人遇到同類情況,也應該快速分工,擺體位、進行心肺復甦等搶救和呼叫救護車要同時進行。

及早有效的心肺復甦最關鍵

李俊峽指出,對於心源性猝死,有效的心肺復甦是最為關鍵的搶救措施。

301醫院心內科介入中心導管室護士長辜小芳介紹了心肺復甦(CAB)的要點,C(Circulation)代表循環,即進行胸外按壓:以兩乳頭連線中點為按壓位置按壓30次,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深度至少5厘米;A(Airway)代表氣道,指人工呼吸前開放氣道或者說保持呼吸道通暢以方便吹氣的步驟,通常用按額抬頜法;B(Breathing)代表呼吸,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連續吹氣兩次,至少吹氣一秒。之後就以這三個步驟不斷反覆進行操作。

此次機場搶救事件中,患者呼吸心跳意識恢復后,醫生也並沒有放手不管,讓她自己步行回到登機口,而是一起把她抬到救護車上。辜小芳提醒,暈厥的患者即使已恢復意識,睜開了眼睛,也不能麻痹大意,依舊要卧床休息,保持平躺,以避免誘發惡性心律失常,或者心臟停搏,同時保持腦部足夠的供血。

人人都能成為施救者

無論在哪個國家,醫護人員都很難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到達急救現場,因此合格的「第一目擊者」就顯得尤為重要。「第一目擊者」英文是"FirstResponder",是指現場第一個做出反應並採取急救行動的人,這個人可以是患者身邊的任何人。第一目擊者的反應速度和救助質量往往決定患者的命運。

此次機場搶救事件發生后,《人民日報》等媒體進行了報道,引起輿論熱切關注。在由衷感嘆女患者的幸運和軍醫們救死扶傷精神的同時,有網友倡議:國家應該將徒手心肺復甦作為一項技能考核,初中升高中要考,高中考大學要考,就業要考,升職也要考。此建議看似苛刻,實質上體現了對生命的重視。

據了解,目前全國約有2.9億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心肌梗死患者約250萬,心力衰竭患者約450萬,心源性猝死發生率為41.8/10萬人,每年我國心源性猝死發病人數超過54萬,相當於每天約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離世。

一項對共納入142,740名患者的79項研究進行的大型系統回顧研究表明,「第一目擊者」實施心肺復甦,可將心搏驟停者的存活率從3.9%提升到16.1%。因此鼓勵「第一目擊者」實施心臟復甦,讓更多的人參與心臟復甦的實施是當務之急。而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Cardiol》2017年3月15日在線版的數據,目前中國的現場復甦實施率僅僅為4.5%,也就是說如果我國有100個心搏驟停患者,僅僅有不到5個人能接受現場復甦,而美國的這一數據為46.1%、加拿大是29%、瑞典是46%~73%、日本是32.2%。

此次機場的急救事件中,病患周圍的人及時呼救,駕駛員配合等都有助於搶救成功,但是陳韻岱也表示,如果沒有醫生在身邊,就目前看,病患周圍普通人的反應和機場急救措施還遠遠不夠,這並不是說病患周圍的人感情冷漠,而是大多數人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的醫學急救宣教還需要做更多工作。她呼籲,全社會應該清醒認識猝死尤其是心源性猝死的嚴重性和搶救措施,加強學習以救命為主的基本急救知識和技能,讓幸運不再是少數。

摘自《中國醫藥報》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