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內濕、外濕,你喝的紅豆薏仁湯再多也沒效!

作者|國家二級營養師傅蓉

天氣熱了,出汗多了,下一場雨更是濕熱。

一說,夏季祛濕,十有八九都會提到紅豆薏仁湯。尤其女孩子好多人都愛喝,也會經常喝。但是喝了一段時間后,有些人發現效果不大,該濕氣重還是濕氣重,於是上網搜,這一搜又發現好多說法。有說是紅豆錯了,應該是赤小豆;又有說不能放糖,放了糖就沒效果了;還有說薏仁本身性寒,虛寒體質不宜長期服用……這麼多說法到底聽誰的?

所以,針對以上,我們一一拆解。


一、到底什麼是「濕」?有啥特點?

1、濕,字面意思: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與「干」相對。

2、我們常說的濕,是中醫角度說的濕邪。

中醫里有六邪之說:「風、寒、暑、濕、燥、火(熱)」。其實與四季不同時令氣候特點有關。比如春多風,夏多暑熱,長夏(夏秋之間)多濕,秋多燥,冬多寒。這些都會引起人體的一些病症。我們最常聽到的像感冒也分風寒,風熱之類。

Advertisements

那麼對於濕氣來說,也有區分:

比如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難受,是因為南方濕氣重,濕氣+寒氣,這是寒濕;

又比如夏天桑拿天,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還不如烈日當空天氣乾爽更痛快,濕氣+酷熱,這是濕熱。

3、「濕」的特點:

一般說濕氣有重、濁、粘、滯、趨下的特性,大家可以想一下。

就像人剛從水裡到岸上,是不是渾身衣服濕重走路費勁。又好比坑窪里積的水時間長了自然混濁。還有沼澤地濕地,是不是人陷入其中,會被困住,往下沉,這就是粘、滯、趨下。

濕氣反映在體內也是這樣: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發酸、發沉,人特別疲勞,頭髮昏,懶得動,沒精神,渾身不清爽…解大便總覺得排不盡,或者粘馬桶沖不幹凈、不成型等等。

Advertisements

二、造成體內濕氣的原因

濕,分外濕和內濕。

1、外濕:指來自外部環境等的水濕侵入人體。

比如長期呆在氣候潮濕、霧氣露水重的環境下;比如出汗侵濕衣服、涉水淋雨了不及時乾燥,經常水中作業或居家潮濕等。

2、內濕:就是體內的水排不出去,積聚在身體里。

它可以因外濕入侵轉為內濕,也可因飲食起居不當;情志多思慮,以及其它體質狀況、疾病等原因引發。

無論內濕外濕,都是影響到一個臟腑功能失調造成的。這個臟腑就是脾。所以,我們常說祛濕必須要健脾。

三、脾與「濕」的關係

1、脾在中西醫的區別

中西醫都有脾的概念,但兩者有本質不同。

西醫:脾就是脾臟,是人體重要淋巴器官,有造血供血、濾血、藏血、免疫、清除衰老血細胞等作用,屬於免疫系統。

中醫:對脾的描述與現代解剖學結論相近,但因古人條件有限,沒有把胰腺單獨出來,也歸到了脾,而且中醫里的脾所指生理功能範圍還包括了胃、口腔等消化系統。

2、脾與「濕」的關係

中醫說:脾,主運化、統血,將水谷化為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來滋養。

其實這裡的運化就是消化吸收輸送的意思。水谷,則指的是飲食中的食物營養水分等。而化為精微,氣血生化,滋養五臟六腑。就是食物等營養物質經過胃等消化系統消化吸收后,最後變成小分子的營養元素通過小腸入血,然後輸送到全身。飲食是人出生之後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才能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因此脾統血,也有免疫作用,所以脾為後天之本。

脾能運化水谷,具體分開又可指運化「谷」食物營養,運化「水」,水液(人體津液,不僅是水分),是指配合肺、腎、膀胱等,對水液進行吸收和轉輸,脾是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關鍵環節。

而五行角度,脾屬於土,可以這樣比喻,脾像種五穀的田地,運化水液就如同灌溉系統,如果脾健康消化吸收功能好,這個灌溉系統也正常運行。反之,如果脾虛這個灌溉系統就不能正常運行,那田地里的水就會積聚停滯形成內澇。莊稼受澇就要排水。所以體內積水就會產生濕氣,要去濕則首要健脾,來增強脾運化水濕的能力。脾虛了,濕氣會加重,濕氣重又會導致脾虛,兩者相互影響。

因此,說到濕氣給人體的危害其實就是脾失調,造成的營養物質吸收運化出了問題(營養及水分代謝障礙)那麼自然會引起許多疾病。比如關節炎、婦科炎症、肥胖及肥胖相關的各種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痛風、脂肪肝等等。

四、如何祛濕?

前面說了,想要祛濕就得健脾。而造成脾失調,形成濕氣的來源有外濕和內濕。內濕里飲食調理也只是一部分,還有起居不當;情志多思慮,以及其它體質狀況、疾病等原因引。所以只知紅豆薏仁湯祛濕而不知有其他,肯定是有失偏頗的。一個人脾虛不會是單一的因素造成,每個人的體質也不同。不了解自己的體質不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只是一味的食療,是無法徹底祛濕的,因為引起「濕」的根本沒有徹底解除。

所以:

1、祛濕,首先防外濕。

保持室內乾爽;天氣晴好時應該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濕氣。如外界濕氣重,建議使用空調、抽濕機等,使室內空氣乾爽,避免濕氣滯留室內;別穿沒有干透曬透的衣服、被子等;洗完澡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不要直接睡地板,濕氣往下走,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避免淋雨,避免直接涉水。如果一定要經常在潮濕環境或水中作業注意防護外濕入侵。

2、祛濕,配合飲食調理。

脾失調,從營養學角度其實是營養代謝失衡。祛濕健脾的食療方子,本身來說沒有問題。但是也不能說這個方子有針對性就只盯著這一種食療拚命吃。而人的胃口又是有限的,一種吃多了,其他的自然吃不下吃少了,就會出現別營養的失衡。

再者沒有一種單一的食物是特效的。通俗來說,每種食物都有自己的適合和不適合。營養均衡的前提,講究食物種類的多樣性,食物營養的搭配互補。以及食物的烹飪方法影響消化吸收利用,還講究一個適量。

所以,一定要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來針對健脾祛濕。

3、除了正確食療來健脾祛濕,還要避免生活中很多不良習慣損傷脾。

比如思慮勞神過度。

因為老想問題就容易茶飯不思不好好吃飯,或者吃飯時想問題,血液都供給大腦了,影響人體對消化器官的供血量,不利於充分消化吸收,很容易氣滯腹脹而損傷脾。

比如熬夜吃夜宵。

這個時候很容易積食不易消化,使脾胃不和則卧不安。因為脾是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的。脾受損就會影響向心臟供血。而心主神志當心血不足,就會導致失眠,睡不好。

比如愛吃涼的。

生冷食物、冰激凌冰食及偏涼性蔬果,會刺激脾胃,使消化吸收功能停滯,所以要少吃。

比如常喝酒

喝酒傷脾胃,脾失調則導致體內生濕氣。

比如久坐運動少。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而運動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出出汗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加速「排濕」。

五、紅豆薏仁湯(粥)到底有沒有用?

這裡的紅豆應該指赤小豆,別名赤豆,有行血補血、健脾去濕、利水消腫之效。

它的外形和紅豆相似易混淆,吃前要分清楚。赤小豆呈細長形,顆粒比紅豆小,紅豆呈圓柱狀,表面為暗棕紅色。在熬煮時,赤小豆比較難煮爛,一般適合煮湯;而紅豆久煮會粘稠,一般適合熬粥;在療效上,赤小豆除濕的功效較強供藥用調理,而紅豆主要供食用。

不適用人群:尿多之人、陰虛而無濕熱者、被蛇咬者百日內。

薏仁又名薏米、米仁。也是葯食同源的食物。

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以及皮膚美容等作用。.它也較難煮熟,煮前需溫水泡2-3小時,充分吸水再煮。薏仁要起作用比較緩慢,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不適用人群:脾虛無濕、大便燥結及孕婦等。

生薏米稍寒,不適合長期大量食用。最好,把薏米炒過後食用。平時也可輪換著其他健脾祛濕的食療。比如茯苓粥、冬瓜粥等。

關於紅豆薏仁湯(粥)里加了大米就不祛濕的說法:

在本草綱目里無論秈米(早稻去殼),粳米(晚稻去殼),這兩種大米都有健脾祛濕的描述。相對來說秈米除濕更優,粳米健脾更優。所以大米本身沒有濕氣。但大米健脾祛濕的功效不明顯的原因,一個是南方人長期食用有一定耐受性。說大米助濕,是因為薏米較硬難煮,需要較長時間熬煮,而如果放入大米會促使大米吸收過多水分,脾虛的人本來就運化水濕能力不強,所以反而導致助濕。

所以,建議紅豆薏米湯(粥)的烹飪方法為高壓鍋蒸爛。

關於,紅豆薏仁湯(粥)可不可以放糖或蜂蜜。

糖有白砂糖、紅糖、冰糖等。助脾、補血、祛寒、破瘀入葯多用紅糖;清熱、消炎、潤肺多用白糖或冰糖。糖雖有和中助脾、保肝緩肝的作用,但糖吃多了,也會令脾胃脹悶、生痰、齲齒。

蜂蜜營養豐富,含有70%左右葡萄糖和果糖,安五臟,益氣補中,止痛解毒等功效。但是痰濕內蘊、腹脹及大便不實者禁服。

這裡的「痰」是中醫里的概念。就是指人體津液的異常積留,脾胃運化失調。這種痰濕體質的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易患糖尿病、高血壓等。

其實從調節口味的角度講,增加甜味當然使口感更好。但不管什麼糖還是蜂蜜。這些糖類都是能提供能量的營養物質。吃多了,能量就過剩會造成肥胖。中醫里說的肥甘厚味影響脾運化,其實對應的就是營養學上,油膩的、甜膩的、重口味的,多吃造成消化不良及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影響營養代謝。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如果成年人要讓體質指數BMI控制在正常範圍(18.5-25)並保持身體健康,那每天糖攝入量不宜超過20-30克(一塊方糖約8克白砂糖)。包含所有食物中的含糖量,加工食品中烹飪中添加的。如果紅豆薏仁湯要經常吃,就要估量好平時對糖的攝入量。

紅豆薏仁湯(粥)中,還可根據自己的體質加入其他食材。比如芡實,即補脾也補腎。比如體質偏寒,可加溫補的桂圓、大棗;失眠的加一些蓮子、百合。-end-圖片來自網路

文章參考出處:

《傷寒論》、《醫學入門·臟腑》、《素問》、《中國植物志》、《本草經百種錄》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