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一輩人都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其實這很科學

大多數人對細菌的印象——就是「髒東西」,趕快遠遠躲開否則會生病。大人給孩子最多的囑咐就是「別碰那個東西,有細菌」。

細菌真的罪大惡極嗎?

其實不然。人體和細菌在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早已形成了共生的關係。

細菌也分好壞,大多數存活在人體內的細菌都對人體有益的,這些有益菌從人體獲得養分,為了回報我們給它們提供的食物和居所,給我們製造了很多有益物質,如維生素、酶類等,並對我們的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提供了很多支持。

它們也會保護我們,抵抗一些病原體——即所謂的壞的細菌。

過於乾淨反而不利健康

乾淨就有利於健康嗎?相比西方社會幹凈的環境,烏干達人生活的環境要簡陋得多。

但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烏干達人的身體比西方人好得多。其中原因在於兩者腸胃裡細菌的區別,烏干達人的腸胃裡菌群種類比西方人要多得多。

Advertisements

一些媽媽總是不停地給孩子的用品消毒,以為這樣能讓孩子少生病。殊不知這樣做是在破壞孩子的免疫力。

過度消毒會使人體免疫系統接受正常刺激的機會減少,導致孩子無法獲取保持身體健康狀態所需要的有益菌

這樣就阻礙了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會延遲、阻礙或破壞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不利於免疫系統的發育。容易造成過敏等免疫性疾病。

從鼓勵細菌多樣性的角度來講,應該讓孩子多接觸自然,多親近泥土,這樣更有助於他和他體內的細菌更茁壯的成長。

科學家通過無菌小白鼠的實驗證明:體內沒有細菌的小白鼠腸胃發育都是很不完全的,並且很難在自然環境中存活。科學家給無菌小白鼠的腸胃裡添加了一種常見細菌后,小白鼠的免疫系統迅速恢復正常工作。

細菌與人類的奇妙共生關係

細菌在哺乳動物體內聚集最多的地方就是腸胃。一個人腸胃裡聚集的菌群,不僅在嬰兒階段可以幫助大腸的發育,開發智力,也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體型。

Advertisements

對母乳的研究則發現了更為神奇的共生關係。母乳里的200多種叫做HMO的多糖,其實並不是直接餵養嬰兒,而是直接餵養腸道的特定菌群,而菌群產生的化學物質再來促進嬰兒腸胃的發育。

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可能讓我們失去大堡礁。人體內菌群遭到破壞,身體也會失去保護。

在大多數情況下,疾病就是人體內的菌群失調,人與細菌的共生關係遭到了破壞,菌群整體變成了誘發疾病的狀態。

去年,家住哈市的七旬老人孫大娘因為患上偽膜性腸炎,腹瀉不止生命垂危,後來靠15歲孫女捐獻的「便便」才解決了老人的腹瀉頑疾。

原來這位老人是因為肺炎使用大量的抗菌素后,導致正常腸道菌群失調腹瀉不止。這種糞便移植療法就是人與細菌共生最好的證明。

東科教授提醒:

隨著抗生素大量濫用,人體內細菌的多樣性正在迅速減少。因此,我們也要和拯救瀕危動物一樣,小心翼翼的保護體內的菌群,這樣有助於我們抵禦疾病,保持健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