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的成功與失敗!

【引言】

曹操一生的成功與失敗!

毛澤東云:中國有兩部大書,一部是司馬遷的《史記》,另一部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不得志的情況下撰寫的。唯其有才,故能寫出好書,值得閱讀;唯其不得志,故能寫出深刻的書,值得參悟。

司馬遷縱橫恣肆,直抒胸臆。《貨殖列傳》,閱盡人間百態;《刺客列傳》,沉鬱凄美,蕩氣迴腸。《史記》不虛美,不掩惡,盡顯真精神。

司馬光厚德載物,憂國憂民。《資治通鑒》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鐘長鳴、讀史明智,「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赤子之心淋漓盡致。

如果說《史記》展現了道家的自由與洒脫,那麼《通鑒》則體現了儒家的使命和責任。鑒於《資治通鑒》用294卷的篇幅,記載了戰國之趙宋建立前1362年的歷史(若加上倒敘則超過1400年),涵蓋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內容。其內容之深厚、史實之繁複,則是《史記》所不能比的。

我們的讀史,選擇了《資治通鑒》。

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間華夏大地究竟發生過怎樣波瀾壯闊的歷史?

300多萬字的《資治通鑒》,只是執政者「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治國寶典嗎?

普通人如何從這部煌煌大著中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領略中華文化的深沉智慧?應鳳凰網國學頻道邀請,歷史學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國剛先生開闢《品讀<資治通鑒>》專欄,為我們作詳細解讀。

王夫之《讀通鑒論》認為,讀史之旨趣,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這個「道」是什麼呢?如何去達到這個「道」的境界呢?

是司馬遷的無拘無束,還是司馬光的家國情懷,這則是可以任由讀者諸君去選擇的。

專欄作者: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為聯邦德國洪堡學者,主要致力於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的研究。

曹操(155-220年)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很奸詐,電視劇《三國》中的曹操就比較正面而且高大上了。

至少唐玄宗時代,曹操是正面的形象,李隆基少年時代就「以阿瞞自許」。不是正面形象,誰會以他自許呢?

曹操像

一、曹操的心結

青少年時代的曹操,最大的心結是家庭出身問題。他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而父親究竟本姓什麼?

最權威的史料《三國志》只是說,「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吳人作的《曹瞞傳》說,「嵩,夏侯氏之子」。(《三國志·武帝紀》)在重視名士和家世的東漢末年,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曹操無疑會有些包袱。

在東漢末年的宦官貴戚中,曹騰為人總體上是比較收斂的,曹嵩為人也很謙卑低調,雖說花錢買了一個太尉,但在官場的人緣一直不錯。

曹操青少年的生存環境就是這樣,一方面衣食無憂,家境物質條件優渥,另一方面曹操精神上有些自卑。

桓靈時代,士人名士與宦官簡直勢同水火,兩次黨錮之禍,加劇了二者的矛盾。這對於自尊心極強的曹操,不能不產生影響。作為宦官養子之後,曹操心中不會沒有陰影。

官渡之戰中,陳琳替袁紹寫的討伐檄文,是這麼罵他的:「司空曹操,祖父騰,故中常侍,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孽民;乞匄攜養,因臟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

(《三國志·袁紹傳》)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曹操的祖父曹騰,是臭名彰著的中常侍之一,與左悺、徐衡這些妖孽,貪得無厭,興風作浪,傷害百姓。父親曹嵩,不過是一個要飯的孩子,被曹騰收養,貪瀆財貨,買得官位。曹操本人盜竊權位,擅作威福。這樣的話,從曹操曾經的親密朋友袁紹嘴裡說出來,至少說明了正牌名士心裡的看法。只是在翻臉之前,袁紹他們心裡不說而已。

曹操是一個很要強的人,詩文一流,文韜武略,這源自其天賦,更靠他的努力,他的父祖都不是文化人。

從曹操的交遊圈看,他始終注意結交名士。最親密的朋友中,袁紹就是大名士,張邈也是頂級名士圈裡的「八廚」之一,何顒與名士郭泰、賈彪交好,為李膺、陳蕃的器重。

顯然,他最在乎的就是要與這些名士套近乎。橋玄是大名士,很欣賞曹操的睿智,對他說:「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許子將,名許劭(150-195),以善於品評人物知名,曹操於是去拜訪許子將,「子將納焉,由是知名。」(《三國志·武帝紀》) 其實,許劭只是比曹操年長5歲而已。

文姬歸漢圖

曹操對名士一直很仰慕。大學者、也是大名士蔡邕(133-192)絕對是他的長輩,曹操常向他請教書法和文學。

公元207年,曹操將其女蔡琰(蔡文姬)從匈奴贖回。這時候,蔡文姬在匈奴已經生活了12年,還留下了兩個兒子。曹操的這份情懷,顯然是來自與名士蔡邕交往的記憶。

175年,蔡邕當年為「熹平石經」書丹之時,曹操只是20出頭的青年,對名動京城的蔡邕,一定是十分神往的。

可是,曹操是做不了名士的。晚年的曹操曾談到自己年輕時的志向,「孤始舉孝廉,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世人之所凡愚,欲好作政教以立名譽」。

(資治通鑒卷66)真正的名士行為,是拒絕入仕,千呼萬喚始出山的。比如袁紹,為父母守孝六年,「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遊俠,與張孟卓(張邈)、何伯求(何顒)、吳子卿、許子遠(許攸)、伍德瑜(伍瓊)等皆為奔走之友。不應辟命。」中常侍趙忠與諸黃門(宦官)議論說:「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三國志·袁紹傳》)是叔父袁隗敦促,袁紹才應召入何進大將軍府任職的。

東漢洛陽城

曹操第一次出來做官,為洛陽北部尉。在任第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棒殺違犯宵禁令的宦官蹇碩的叔父。他還曾跑到大宦官張讓家裡,有過暗殺張讓的舉動,被對方發覺,幸而脫險。曹操還曾上書朝廷,指斥宦官,為被宦官殺害的陳蕃、竇武鳴冤叫屈,說他們正直而被陷害,「姦邪盈朝,善人壅塞」,言辭剴切。所有這些行為,完全是名士做派,意在表示他與宦官劃清界限。

黃巾起義的時候,曹操年屆而立,因討伐有功,任為濟南相。這是一個相當於二千石的位置。曹操對於治下的十幾個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革除弊政,廢罷淫祀,繩治貪瀆。

朝廷徵調他出任東郡太守,從級別上說,是相當的職位,但是,曹操感覺到了背後的兇險。其時「權臣專朝,貴戚橫恣。太祖不能違道取容。」因為這時曹操發現,靠模仿名士的做派、靠治理政績的輝煌,不僅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恐怕連命都會丟掉:「數數干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拜議郎,常託疾病,輒告歸鄉里」,實質是辭職不幹了。「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既然按常理出牌不行,曹操於是辭去地方實職,以虛名的「議郎」,託病歸鄉里,邊讀書習武(弋獵於古人為習武),邊思考未來的人生髮展方向。

曹操年輕的時候就以睿智知名,「少機警,有權數」,他不僅取得了歷史公認的文學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鑽研武學,身手了得,「才武絕人,莫之能害」。所博覽的群書中,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三國志·武帝紀》) 什麼叫《接要》呢?我想,曹操不僅是摘抄要點,而且有連綴諸家、自出機杼接著講述的內容吧。這在漢末亂世,就派上了用場。橋玄欣賞曹操的,也就是這一點嘛。

許劭不愧為知人,他說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時勢造英雄。漢末的亂世,給了曹操不按常理出牌的機會。

二、曹操的智慧

曹操的機敏睿智,首先表現在大事上不糊塗。靈帝末年,冀州刺史王芬與曹操好友許攸、陶丘洪(與孔融、邊讓齊名的名士)等,謀廢皇帝,立合肥侯(具體人物不詳),身為議郎的曹操反對。說這種危險的事情,「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可是,你們有伊、霍當年的條件嗎?他們當年成功,不僅僅是「懷至忠之誠」,而且「據宰輔之勢,因秉政之重,同眾人之欲,故能計從事立。」你們呢?「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而造作非常,慾望必克,不亦危乎!」(資治通鑒卷59)結果證明曹操是對的。

靈帝死後,袁紹勸大將軍何進盡誅宦官,甚至要召外軍進京,以脅迫何太后同意。曹操當即指出,「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資治通鑒卷59)曹操主張用司法手段繩治宦官,而不必假手外軍進京。事實證明,曹操又是對的。曹操能審時度勢,與此可見一斑。

關東軍討伐董卓,袁紹為盟主,曹操對戰爭態勢的分析,無疑是很專業的,袁紹不聽。董卓劫持獻帝西逃,真正拿出自己的血本,真刀真槍與董卓拚命的,只有曹操和孫堅。

曹操的勇於勤王,為他贏得了很好的聲譽,後來漢獻帝身邊的董昭等人,首先聯絡曹操迎護救駕,這應該是一個原因。

此前,袁紹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劉虞是漢光武帝劉秀與郭聖通所生長子劉彊之後裔。),劉虞本人不敢,曹操也堅決反對。顯然,在這一系列問題上,曹操的判斷力都驚人的準確。

曹操命運的第一次大轉折,是公元192年,曹操出任兗州刺史。兗州刺史劉岱戰死於黃巾余部,州政無主,陳宮、鮑信、張邈都看好其時擔任東郡太守的曹操。

東郡太守這個職位雖然是袁紹表授,這塊地盤卻是曹操擊敗黑山軍而佔有的。在兗州任上,曹操打敗青州黃巾余部,「得戎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青州兵。」(資治通鑒卷60) 這可是30萬軍隊啊!此後,讓這些軍人的家屬(他們本來是農民)屯田種地,曹操獲得了軍事和經濟上的雙重收益。從此,曹操才有了自己打天下的資本。

漢末割據形勢圖

這個時候,曹操38歲!未屆不惑的曹操一舉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地盤,有隊伍,有人物(荀彧等謀士),大約有些飄飄然。曹操想接父親前來兗州團聚,被人殺害。兇手的背後,居然有徐州牧陶謙(132-194年)的影子。

曹操怒火中燒:一是殺父之仇必報,二是吃掉陶謙是曹操下一個要實現的目標。

於是,為父報仇的正當性和吞併徐州的利益驅動,使曹操大張旗鼓地興師問罪!

勝利了的曹操、手握30萬青州兵的曹操,在利益和仇恨的雙重作用下,直撲徐州,不惜燒殺劫掠,雞犬不留。

就是這個時候,後院起火,兗州背叛了曹操。這是在194年。挑起這次事變的是陳宮。陳宮、張邈等迎呂布為兗州牧,抄了曹操的後路。

為什麼陳宮要背叛曹操?因為曹操殺了名士、前九江太守邊讓及其一家。邊讓奚落和批評了曹操,曹操就殺害了人家。憑什麼?因為曹操驕傲了,因為曹操不能忍受被名士奚落鄙視,青年時代的陰影,揮之不去。

曹操最終是擊敗了呂布,重奪兗州。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曹操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成熟了許多。一年後又迎駕漢獻帝,建都許下,曹操的發展漸入佳境。

唐人趙蕤總結曹操的北方統一大業時說:「昔漢氏不綱,網漏凶狡。袁本初虎視河朔,劉景升鵲起荊州,馬超、韓遂雄據於關西,呂布、陳宮竊命於東夏,遼河海岱,王公十數,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群,合縱締交,為一時之傑也。然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六七年間,夷滅者十八九」。(趙蕤《長短經》卷六《霸紀下·三國權》)

三、曹操的成敗

真正考驗曹操的重要戰爭有兩次,一次是200年的官渡之戰,一次是八年後的赤壁之戰。前一仗曹操作為弱者,戰勝了強者袁紹;后一仗,曹操是強者,卻敗給了弱小的一方孫、劉聯兵。這裡重點談談赤壁之戰。

208年,曹操帶著勝利者的驕傲,首先接受了劉琮的投降,拿下了荊州。接著問鼎揚州的孫氏政權。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分荊州作戰階段和赤壁作戰階段。前一階段,曹操大勝,后一階段,曹操大敗。

赤壁之戰

在荊州作戰階段,曹操表現了一個偉大軍事家的戰術能力。首先,他出兵宛、葉做戰略佯攻,7月,親帥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荊州。 8月劉表死,辦喪過程中,曹軍取道新野,向襄陽進發,大軍未到,劉琮就不戰而降。這時候劉備屯樊城,包括孫吳方面,還根本不知道荊州已經丟失。曹操前鋒到了宛城,劉備才知道劉琮已經投降。

於是,倉促南逃,「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劉備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曹操為了防止劉備利用江陵軍用物資,構成抵抗陣線,乃當機立斷,放棄輜重,輕兵進擊,佔據了江陵,並以輕騎一日一夜300里的速度,追擊劉備於長坂坡,一舉擊潰劉備。

曹操百日之內,幾乎佔有了荊州全境。這似乎是曹操打得最輕鬆的一仗。接下來,曹操就有些飄飄然了。

簡短地說,曹操在赤壁作戰階段,犯了三大錯誤。首先,曹操漠視了劉備的存在。曹操寫信給孫權,要「會獵於吳」。

對於劉備糾集荊州殘部的能力重視不夠。其次,曹操採取沿江下寨,直進平推的戰術,沒有別部策應,也沒有佯動配合,給了孫劉聯合進攻的機會。

再次,曹操在荊州的統治尚不鞏固,而孫權在江東的政權已歷三世,士民歸附。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深得民心,「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備」,曹操客軍遠斗,不習水戰,都是不利因素。

為什麼久經沙場的老將,會犯這樣一些低級錯誤呢?這就是人性的弱點,驕傲輕敵,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所致。

曹操企圖通過用聲威來震懾孫吳君臣。沒有想到在周瑜、魯肅等輔佐下,孫權集團有著頑強的抵抗意志與實力。至於黃蓋詐降,曹操上當,更突顯了曹軍因虛驕而輕信的一面。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以上所引均見《資治通鑒》卷65) 黃蓋揚帆詐降,曹操官兵都走出營外觀看,指著前來的船隻,你看這是東吳人來投降啦。史家這淡淡的一筆,卻把曹軍的輕佻,表露無疑。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