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精品:中醫快捷認病要訣

以前學習中醫的時候,總在思考如果有人能幫忙總結一些常用的中醫知識該多好。如今醫學教育網整理了一些,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1發熱類

發熱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

發熱而身不疼,飽悶吞酸者,內傷於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氣之葯)。

熱身疼,不惡寒,舌黃而飲冷者,熱傷於里也(白虎湯加桂枝、干葛)。

發熱身疼,惡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陰也(麻黃附子細辛湯)。

素稟不足,無故身大熱,舌青欲飲極熱者,元陽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吳萸四逆湯)。

小兒發熱,氣粗口熱者,表裡俱病,內有熱也(人蔘敗毒散加芩、連、梔子)。

發熱出氣微溫,而口不熱,小便清長,大便不實,素有疾者,元氣不固也(理中湯、六君子湯之類)。

2瘧疾

Advertisements

寒熱往來而有定候者,真瘧也。

一日一發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陽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

一日一發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陰為病也(宜理中湯加柴、桂)。

二日一發者,病深一層也(按寒熱輕重治之)。單熱無寒,渴飲冷不休者,病在陽明也(宜白虎湯)。

單寒無熱,欲飲熱者,病在太陰也(宜理中湯)。

飽悶不舒,而發寒熱者,食瘧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

先吐清水,而後發寒熱,欲飲極熱湯者,脾陽外越,似瘧而實非瘧也(宜吳萸四逆湯)。

3鼓脹

單腹脹而四肢不脹,舌青欲飲熱者,陰邪伏於中而閉塞清道也(宜理中湯、或吳萸四逆湯)。

單四肢脹,而腹不脹者,脾陽不固,發散於四末也(宜理中湯加西砂)。

有周身鼓脹,不渴不欲食者,元氣渙散也(宜收納,切忌消腫,如理中、回陽之類)。

Advertisements

有脹而皮色如血者,陰乘於上而作也(宜補陽以消陰,如陽旦湯、潛陽丹)。

有脹而皮色如水晶,內無他病者,水氣散於皮膚也(宜五皮飲)。

脹病亦多,握定陰、陽辨訣治之,決然不錯。

4積聚

腹中有塊,無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無形者,瘕症也(宜活血行氣,如當歸補血湯,加桂、麥芽)。

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征病也(宜三物厚朴七氣湯),有噯腐,大便極臭,而腹中有塊者,宿食積聚也(平胃散加大黃,莪術)。

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覺痛,作水聲者,痰濕積聚也(宜桂苓術甘湯、理中湯加砂、半)。

有小腹硬滿,小便不利者,血積聚於下焦也(宜五苓加桃仁、紅花)。

總之喜揉按者,陰之積聚,由於陽不化陰也(宜溫解)。

手不可近者,陽之積聚。

由於氣不活而血壅甚也(宜攻破)。

治積聚亦不出陰、陽兩法。

5痰飲

痰飲者,水濕之別名也。

脾無濕不生痰,水道清則飲不作。

痰清而不膠者,胃陽不足以行水也(宜溫中、理中湯)。

痰黃而膠,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宜雞子黃連湯)。

痰白、痰青、痰咸,皆由於陽不足(宜溫、宜補)。

痰臭、痰吐如絲不斷,痰結如砂石者,皆由於陰虧火旺(宜五味子湯養血湯)。

《金匱》列五飲之名,亦當熟看。

6咳嗽

咳而兼發熱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龍、麻黃湯之類)。

咳而不發熱身痛,飽悶噯腐臭者,飲食為病也,亦間有發熱者(宜平胃散加麥、曲)。

咳而身大熱,喜極熱湯,唇舌青白者,元陽外越,陰氣上干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

咳而身如瓮中,欲飲熱者,肺為寒痰閉塞也(宜苓桂術甘湯加細辛、乾薑、五味子)。

咳而口乾喜冷飲,二便不利者,肺為火逼也(宜瀉白散中加蘇葉、桅子)。

乾咳而無痰者,肺燥血虛也(宜補血湯合黑姜甘草湯,加五味子)。

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陽不運也(宜理中加砂、半、吳萸、茯苓)。

咳症雖多,總以陰、陽兩法辨之即可。

7喘

喘而發熱、身疼者,寒邪閉塞肺竅也(宜麻黃湯倍麻)。

喘而不發熱、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氣上騰也(宜潛陽丹)。

喘而身大熱,面赤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陽外越也(宜吳萸四逆湯)。

8嘔吐

嘔吐水谷,尚欲飲冷者,熱隔於中也(宜黃連生薑湯)。

嘔吐而欲飲極熱者,寒隔於中也(宜理中加吳萸)。

嘔吐身熱頭痛者,挾外感也(宜桂枝湯倍生薑、加吳萸)。

嘔吐身大熱而無外感,尚欲飲熱者,脾陽外越也(宜附子理中加吳萸)。

凡吐症發熱者多,因吐氣機向外,故身亦發熱,以身不痛為據。

9霍亂

腹痛吐、瀉交加,而欲飲水者,熱隔於中,阻其陰、陽交通之機也(宜五苓加炒枝)。

吐、瀉交加而欲飲熱者,寒隔於中,阻其陰、陽交通之機也(宜理中湯)。

11呃逆

呃逆來飲水即止者,胃火上沖也(宜大承氣湯主之)。

呃逆來而欲極熱飲者,陰邪上干清道也(宜吳萸四逆湯)。

12頭痛

頭痛如裂,身無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熱,或脈勁者,此皆元陽外越,暴脫之候,切忌發散,法宜收納(宜四逆湯,或潛陽丹)。

頭痛、身熱、頸、背強痛者,風寒襲於太陽也(宜桂枝湯)。

六經各有頭痛,須按法治之,此不過明其危險者。

13耳、目、口、鼻、唇、齒、喉

各部腫痛,或發熱,或不發熱,脈息有神,舌黃、飲冷,二便短赤,精神飲食一切不衰者,氣有餘之症也(宜清涼、升解、攻下,如小柴胡、甘桔、白虎、涼膈、導赤之類)。

各部腫痛,或發熱,或不發熱,脈息無神,脈浮大而空,或堅勁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滿口,喜極熱湯,二便自利,間有小便赤者,此皆為氣不足之症,雖現腫痛火形,皆為陰盛逼陽之的候。

市醫往往稱為陰虛火旺,而用滋陰降火之葯者極多,試問有陰虛火旺,而反見津液滿口,唇、舌青滑,脈息無神,二便自利者乎?吾願天下醫生,切切不可見頭治頭,見腫治腫,凡遇一症,務將陰、陽、虛、實辨清,用藥方不錯誤。

14心痛

心中氣痛,面青、肢冷、舌滑、不渴者,寒邪直犯於心君,由君火衰極也(宜四逆湯)。

心中氣痛,面赤、舌黃、欲飲冷者,熱邪犯於心包也(宜桅子大黃湯)。

胸、腹、脅、背、腰、肘、胯、膝,痛、腫

各部腫與痛,而不喜手按者,或發熱,或不發熱,惡寒喜熱,舌黃、便赤、脈息有神,乃為氣血壅滯,皆有餘之候(宜活血、行氣清涼之品)。

各部或腫或痛,而喜手按者,或發熱,或不發熱,舌青喜熱飲,二便清長,脈息無神,人困極者,乃陽衰不能運行,皆為不足之候(宜溫中、行氣之品)。

15二便病

二便不利,腹脹、煩躁、舌黃、飲冷,脈息有神者,乃陽邪閉結也(宜清涼分利、攻下之品)。

二便不利,腹不滿,人安靜,口不渴,喜卧,脈息無神,舌青滑者,陰邪閉於下,由陽不足,不能化陰也(宜溫補、回陽之品)。

16辨認脈法

氣有餘:所現浮、洪、長、大、實、數、緊之類。(倘病現陰色不合脈,舍脈從病)。

氣不足:所現沉、遲、細、微、虛、短、澀之類(倘病現陽色不合脈,舍脈從病)。

17痢症

痢症不拘赤、白,舌黃、脈有神者,燥熱為病也(宜大黃木香湯)。

痢症紅、白,脈無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陽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

虐症紅、白,身大熱而渴飲極熱,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陽外越,而內無陽以化腸胃中之精血也(宜吳萸四逆湯)。

若大熱、舌黃,飲冷不休,日數十次者,胃熱極也(宜白虎湯加柴、葛)。

痢疾初起,發熱身疼脈浮者,外感也(宜人蔘敗毒散)。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