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知識」百草之王——艾草的藥效

在《本草》中記載:「艾葉能灸百病」。《名醫別錄》載:「艾葉,味苦,微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溫,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論》中亦說:「夫灸取於人,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臟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說明用艾葉作為施灸的材料,有通經活絡,理氣祛寒,回陽救逆等作用。

那麼艾草的成分到底有哪些呢?

現代研究表明艾葉主要含66%纖維質,11%蛋白質,10%的水分,0.02%的揮髮油(又名艾葉油)。艾葉油主要成分為苦艾醇和苦艾酮,有解熱、止血、鎮痛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艾葉油在體外對白色葡萄球菌、甲鏈球菌、肺炎球菌以及多數革蘭陰性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Advertisements

艾草的藥用價值

艾草,自古在民間即有食用、袪風邪等用途,端午節有些嶺南人士,除了會以糯米摻艾草製成"艾粄"等應節食品之外,還有人將艾草、茅草、抹草、柳枝、桃枝等藥草懸挂門口,當作避邪之物。

艾,又稱香艾、苦艾,味苦辛,性溫,入肝、脾、腎經,最大功效為袪濕散寒、止血止痛,另外還有溫血活血、健胃強壯等功效。

艾草主治吐血,對於直腸出血、子宮出血、月經失調、經閉、少女痿黃症、虛寒陰冷、貧血等婦科病極佳,為婦科良藥。

因具有袪寒濕功能,可治關節痛、神經痛、頭風頭痛、腰骨酸痛和胸痛等痛症,還可治下痢、胃潰瘍、盲腸炎、除腹水、止冷痢吐瀉,亦可配合其它治癌藥草,治療甲狀腺癌和鼻咽癌等。

艾草的用途

在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的故鄉河南南陽市即有很多用艾的習慣,如在嬰兒出生后第三天要洗一次艾水澡,並將艾絨少許敷在囟門和肚臍上,可以預防感冒鼻塞或感染其他疾病。產婦在產後三天和滿月,都要進行一次艾湯沐浴,用以消毒辟穢,溫運氣血,預防產後體弱受病。成年人一旦感受風寒咳嗽,用艾一把煎湯洗腳,同時用艾葉七至九片,蔥三至五根,煎湯溫服取汗,即可告愈。用艾葉烘乾制絨與棉花混合製成葯枕防止妊娠及產後外感風寒頭痛和偏頭痛。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兒童受寒而致腹痛泄瀉,婦女痛經、經行不暢、小腹墜痛或帶下等經寒症及婦女產後虛寒性腹痛等用熟艾製成圍兜,兜其腹部,效果顯著。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