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留根,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值得每個中華兒女為其點贊

馬來西亞地處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在這個國家土著(馬來人及原住民)共1948.36萬(61.54%)、華裔共664.8萬(21.00%)、印裔共199.2萬(6.29%),馬來人是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執政黨,政府官員都是馬來人,但控制這個國家經濟的確是華裔,前十的富豪,華人佔了八席。

從明朝時期,馬來西亞華人就自中國福建、廣東一帶遷徙而來。

雖然久居海外,但馬來西亞華人一直心繫祖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陳嘉庚為首的南洋華僑,成立南洋華僑籌販祖國難民總會,號召華僑精誠團結,出錢出力,支援抗戰。

據統計,抗日期間,華僑累計捐款達13億元,佔中國軍費的1/3,其中南洋華僑捐獻比重最大。

Advertisements

馬來西亞擁有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一枝獨秀,是除了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以外唯一擁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專等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

目前,馬來西亞有華小1280多所,華文獨立中學60所,華文大專院校3所(南方學院、新紀元學院、韓江學院)。

馬來西亞華文小學

這個國家的華人對中國的感情也是相當複雜的,一方面他們是馬來西亞人,一方面他們又是華人,中國這個字是他們心中那個遙遠的「祖國」。

12年倫敦奧運會的時候,林丹與李宗偉的羽毛球決賽,很多的大馬華人的facebook是這樣寫的:支持李宗偉,為馬來西亞加油,也支持林丹,為華人加油。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之路也相當的坎坷

從遷居到馬來西亞,華人就特別重視中文的教育,通過私塾、宗祠等單位教授三字經、四書五經等教材,後來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而改革。

Advertisements

這個時期,華人基本上還是以中國人自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抗日戰爭時期全體華僑出錢出力、著名的華僑陳嘉庚創辦廈大、集美大學,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於華人比較刻苦耐勞,比其他的民族來得富有,無形中造成了民族間的矛盾。出於權力鬥爭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動馬來人打砸華人商鋪。於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薩藉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順勢上台,頒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經濟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僱用30%的土著(其實就是馬來人和其他極少部分的少數民族);在教育上,大學也實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額給土著。此外,對中文教育的打壓更是變本加厲,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政府中學都領不到政府一分錢的津貼。。

60年代,大馬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於是許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這時,以林連玉先生為代表,明確地提出:學習母語是每個民族的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我們也要辦獨立中學!於是,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保留了下來,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體系,甚至創立了「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受全球各高校承認(除了馬來西亞的大學),在這個過程中,多少先賢拋頭顱、灑熱血,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好多人被大馬政府關押、無數的民眾以自己的血汗錢支持獨立中學。

馬來西亞愛國華僑林連玉先生

周恩來總理曾經提出:華僑應在其居住地生根發芽。但是,不變的是: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

在印尼,由於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於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曆新年;在中國人普遍認為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總理主動地消滅了中文教育,關閉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於是目前多數新加坡人的母語是英語。但馬來西亞每一個華人小孩都會講華語。完整保留著中華文化

馬來西亞街道

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文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許多東南亞國家才掀起了「漢語熱」。漢語才在這個國家漸漸的突出起來,不少其他友族的小孩也開始選擇華小。

雖然身在遠方,但他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根,這樣一群可愛的人怎能不敬。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