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正邪說(十)

今天的《論語》我們只講一句,這一句也是我們熟知的,常說的,我們每個人都對這句話有著基本相同的理解,卻有著不同的踐行結果。這句話就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當下的高中生,也正是十五六歲的年紀。而孔子說,在這個年齡段,他才「志於學」。那麼請問他之前幹什麼了?難道不學習嗎?想想我們高中以前的生活:

胎教,早教,三歲后開始入幼兒園,五歲學畫畫、六歲學鋼琴,七歲開始學英語,上小學,學數學,學自然科學,學思想品德,然後讀初中,學物理化學幾何代數等等。這樣看來我們似乎比孔子要「志於學」得早,按理說更應該成功,可是事實呢?我們到目前為止,我們學會了什麼?那麼孔子在這裡「志於學」,學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

Advertisements

有一部書叫《大學》。古人把學問分為大學和小學兩類。古代八歲入小學,學習「洒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文字音韻訓詁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理解,而十五歲后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而孔子這裡的「十有五而志於學」,當是指「大學」的內容。也就是具體的「三綱領」「八條目」,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人生約在15歲以前,體內生命的原動力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這一段時期的身內德能的靜氣主要有兩個來源,已是父母遺傳繼承;二是從天地中攝取德能元氣。而到了15歲以後,人生就從先天的無為期轉向後天有為時期。而這個年齡最重要的就是養志。培養自己的志向,就成了青年階段最重要的任務。而這個階段恰好就是高中時期,如果錯過了,可能終生都無法彌補。所以請同學們一定要在這個階段樹立遠大志向,窮理正心,修己治人。

Advertisements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到底立什麼?我們現在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一個三十歲還未結婚的男或者女,家人就會催促,總以為三十這個年齡是成家立業的時候。其實不對的。古人結婚年齡是比較早的,一般在20歲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婚姻大事。而所謂的立業,很多人在婚後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當然這個事業不是我們今天所謂的事業,而是正常的工作,即使今天,我們普通人也很少能在三十歲成就一番事業,只能是有個工作而已。那三十而立主要立什麼呢?這個年齡主要是立德。用美麗的德行保養自己的身心。這個年齡段恰好是人生由壯而老的轉折期。我們現在人經常感慨,人一過三十就感覺身不由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孔子也說過「中年戒色」的話,這個年齡段,主要就是通過立德來保養自己的精氣神。

四十而不惑。人生到了哪個年齡段都會有疑惑的。怎麼可能在四十就不惑了呢?即使聖人孔子,他在四十歲難道沒有疑惑?他一輩子都有疑惑,就是為什麼他的大道無法在春秋末年得以被認同呢?他的不惑指的應當是對自己年少時的志向不曾有過懷疑。「十五而志於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可能會在四十這個年紀里還未實現,可是他還是始終堅定自己的目標,不曾懷疑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否正確,這也正是他所謂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偏執精神。我們很多人總喜歡改變自己的志向,當一個目標做了一段時間,沒有實現,然後就會改變目標,重新尋找新的。這樣總會半途而廢。有時候這種改變就是所謂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可是很多時候偏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從未懷疑過自己當初的志向和目標。不忘初心。

五十而知天命。古代人的壽命一般都比較短。五十以後,隨時會面臨死亡。故而一個人的志向和目標最終是否實現,一般就以五十歲為界限了。到了這個年齡如果還未實現當初的理想,那就很豁達地說一句「天命如此」。因為為理想努力過,這就足夠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為理想的破滅而耿耿於懷,那麼不多的晚年,那兒還有快樂可言呢?與其痛苦的活著,還不如樂天知命。

六十而耳順。人有一個特點,就是越老越放不下,放不下錢財,放不下地位,放不下權力。如此也就會變得固執,聽不進不去人言。縱觀歷史,很多英明的君主,都是在晚年犯了很多錯誤。原因就在於放不下。而孔子說「耳順」,指的就是聽人勸,不要固執。這個年齡基本上三分之二的身子已經入土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想想一下,一個七十歲左右的老頭,還能幹什麼?還想幹什麼?還能幹成什麼?這裡一方面是孔子在人生的晚年,對生命的透徹理解,人到了這個年齡,人生基本就告以段落了。何必還在乎什麼呢?隨心所欲地思索人生,思索一個人一輩子所走過的路程時,就會透出一點點的人生無奈,但也同時在臨終之時,回想自己一輩子所走過的路程,是否有過「逾矩」之行為呢?孔子的答案是沒有。那麼對他一個恪守周禮的人而言,足可瞑目了。這是他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和評價。人生最怕的就是死後,還要受到別人的唾液和指點。而孔子可以安心長眠。

好,今天的《論語》正邪說就到這裡。謝謝!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