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警鐘:教授女兒跳樓身亡!愛太多,是傷害?

原題:《不尊重孩子素質釀成的悲劇》

網上看到大連某高校教授劉女士參加工作不久的獨生女兒跳樓身亡的報道,不禁唏噓痛惜,這是一起嚴重的家教失敗的重大悲劇。

劉女士兩口子都高智商高學歷,丈夫是公務員,身居高位,自己35歲就晉陞為高校教授,夫婦倆可謂事業有成,得風順水。然而優秀的他們偏偏生了一個智力很一般的女兒:一歲七個月時路還不會走,「爸媽.阿姨」之類的話還說不清,智力明顯比同齡孩子矮一截。

但要強的媽媽不服輸,認為夫婦倆都是高智商高學歷的優秀人才,生的孩子怎麼會「弱智」呢?不願承認這個不利的現實。

養育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工作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夫婦倆為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付出的「慘重」代價,確實令人同情,外人難以想象。

Advertisements

下面回放幾個他們養育孩子過程中沉重「付出」及女兒「艱難」成長的鏡頭:

從幼兒園到小學母親就不斷給女兒吃各種「健腦品」,結果女兒不僅沒「吃」「智」,身體卻早熟起來,四年級時身體就「初潮」;

初中開始就為孩子請各科最優秀的家教老師進行高價一對一全程輔導,母親堅信「錢和優越的外部條件能改變命運」;

女兒有幸考上了高中,開始分在普通班,跟不上班,班主任懷疑該生升學分數有假,氣得母親要告班主任,一怒之下媽媽通過關係把女兒調到了重點班,為女兒「出了氣」;

女兒雖然考上了大學但與同學比木訥自卑得很,經常「痛不欲生」;

大學畢業后媽媽開後門把女兒安排在瀋陽一家最好的律師事務所工作,然而女兒「力不從心」,因為自己「笨」及合作.動手能力差等原因,被單位冷落,結果「自卑厭世」的女兒寫下對不起父母的遺書從21樓跳下,結束了自己年僅24歲的年青生命。

Advertisements

一個二十多年來一直被父母包辦長大的年青生命就這樣悲哀地離開了人世,著實令人惋惜和深思。

生活中,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如果家長本身再是要強的「鳳媽媽」「龍爸爸」,這種期盼心理可能就會更強烈,劉女士的悲劇就屬這種類型。

劉女士夫婦都優秀不錯,他們「強強聯合」,骨子裡就認為他們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比自己更好,要強和不服輸的心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直佔上風。然而命運就出乎意料地開了他們一個殘酷的玩笑:讓他們生了一個笨女兒。如果夫婦倆能及時丟下「面子」,正視現實,也許孩子也能因地制宜成長地不錯,可悲的是他們不顧實際「強逼霸王硬上弓」,結果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一方面女兒確實「體弱」沒有消化能力,另一方面父母加大要求和「餵養」量,希望女兒快快長胖,結果孩子在無能為力配合父母的情況下「崩潰」了,父母在付出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之後得了個「人財兩空」回報,這是一場多麼令人悲催的教育悲劇。

父母忽略自己孩子的客觀條件和接受能力,硬把自己「一切為了孩子」的向好思想盲目片面地強加給孩子,孩子「被成長」為父母榮辱和利益的工具。

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每個孩子,先天素質是參差不齊的,父母以自己是「龍」是「鳳」或別人家孩子優秀作為標準要求自己孩子就得如何如何,是不客觀不科學的「武斷」自私行為,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都是欲速不達,嚴重的造成重大悲劇。

報道中的女兒,先天智力確實存在「問題」,個人興趣愛好與母親的要求也不一致,她成長的每一步都體現著母親「逼」的成分。女兒不能自主,從小到大都是母親為自己設計好行動路線圖,孩子只能嚴格踩著線走。女兒一路走來,都是被動壓抑的,都是替母親「長」的,絲毫沒有自己的快樂和自由可言,這種情況,發展到到一定時候,物極而反,悲劇必然發生。

女兒其實是很有自知之明的。高中時她在日記中寫到:「媽媽,我笨,我成績不好,我想上職高,將來到養老院工作」;大學畢業同學聚會女兒發言說:「你們畢業意味著你們快樂地走向社會,我畢業就是結束痛苦的學習,這些年來我都是替別人學習」;大學畢業后,被媽媽通過關係安排到媽媽認為理想的工作單位,在一次單位組織的交誼合作活動中,別人都陽光燦爛,才藝豐富,自由交流,她登台卻木訥無語,不知所措,最後給大家背了首唐詩無地自容地下了台。

女兒活成這樣,短暫的生命過程多悲催無奈和可憐,如果女兒多次發出的「務實生活信號」,父母能正視和尊重一次的話,悲劇也不會發生。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榮譽和利益的工具對待,不「優秀」的孩子就難免成為「不爭氣」的犧牲品。

另外一個問題也值得人們思考:大學生大學畢業往往只是「理論」的畢業,離符合服務社會實踐要求還有相當距離,要成為真正人才還需要大量的吃苦耐勞的實踐鍛煉。

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沒有健康和諧的心理、合作探究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即使踏入社會了,也常常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眼高手低無人聘用,要求過高辭職頻繁,埋怨社會不思進取,悲觀厭世造成悲劇,這些是剛離開學校的大學生常見的幾種情況。

這起悲劇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父母的高壓逼迫下,雖然女兒考上了大學,但通觀其成長過程,她幾乎就是一個被封閉起來成長的「傀儡孩子」,沒有實踐能力,沒有社交能力,沒有合作能力,一定意義上講,她「畢業」就是「碰壁」的開始,「自殺」最終成了被迫選擇。

所以,教育子女「因材施教」絕對不僅僅是學校的事,家長更應牢記!(曹永亮)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