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種古代女子髮型總匯(2)

第十三:凌雲髻

唐 代婦女的一種高聳的髮髻。

唐 馮贄 《南部煙花記·桂宮》:「 麗華 被素袿裳,梳凌雲髻。」

第十四:丱(guan)發

丱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髮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繫結成兩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髮。使其自然垂下。其形似「丱」字,故名。其形式是先將發中分,於頭的兩側各盤扎一髻,並於髻中各引出一綹頭髮自然垂下。唐康駢《劇談錄》:「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彩繡衣,垂雙髻,無簪珥之飾,容色婉娩,逈出於眾,從以二女冠三小僕,皆丱發黃衫,端麗無比。」可見 發為少年男女或童僕等人所常梳的一種髮式。據傳在秦漢或更早時期已開始流行丱發。

第十五:驚鵠髻

驚鵠髻始於曹魏宮中,到隋唐盛行不衰,其形狀是飛鳥展翅欲飛的瞬間形態。

第十六:飛天髻

古代婦女髮式,又叫「飛天紒」。是一種三環高髻,始於南北朝。《宋書·五行志》:「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間婦人結髮者,三分發抽其髻直向上,謂之『飛天紒』,始自東府,流被民庶。」其形是先將頭髮分三分,每分用絲絛縛住,向上盤捲成環狀。出自宋文帝宮中,傳至民間,后一直流行於宋、明各朝。

第十七:單螺

古代婦女髮式,形似螺殼的髮髻。白居易《綉阿彌佛贊》:「金身螺髻,玉毫紺目」。本為佛頂之髻,是指頂中梳單螺髻而言。這種髮式在初唐時盛行於宮廷,后在士庶女子中也流行。當時崑崙奴亦是梳這種髻式,至宋、明時期,仍有這種髮式。

第十八:雙丫髻

雙丫髻是雙掛式中最常見之髮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側,再梳結成髻,置於頭頂兩側。前額外負擔多飾有垂髮,俗稱劉海,一般多用於侍婢丫環。 雙掛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從頭頂平分兩股。結成髻或鬟,垂掛於兩側,額前飾有垂髮。據〈丹鉛錄〉記載:「北齊後宮之服,女官八品、偏垂髮。(注云:垂髮,覆目也,蓋夷中少女之飾,其四垂短髮僅覆眉目,而頂心長發,繞為卧髻,宋人詞所謂鬢垂偏荷葉也。今世猶有之」)亦類似這種髮式。

古代少女發髯名。宋代少女一般以梳雙髻為多,即在頭上或在額旁梳成兩個小鬟。宋代黃庭堅有:「學綰雙鬟年紀小」和「雲鬟垂兩耳」詩句。宋代晏幾道詩有:「垂螺拂黛清歌女」、「猶綰雙螺」,其他如「兩兩青螺綰額旁」、「雙螺未合」,以及呂濱老詩:「起來重綰雙羅髻」等,都是形容還未到梳成髮髻時的少女髮飾形式。

第十九:飛仙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始見於漢代,其式綰髮於頂,呈飛動狀。

據《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多用於仙女與未出室少女。

凌雲髻屬於高式的單鬟。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始皇詔后梳凌雲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嬪梳參鸞髻。」這些皆屬高鬟式。

第二十:架子頭

隨著滿族婦女髮式的不斷複雜化,其頭式也逐漸的多了起來。架子頭髮式便是由兩把頭髮展而來,因在髻中襯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稱「架子頭」。梳妝時先將頭髮梳成兩個橫長髻,即將整個頭髮平分為左、右各~把,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再以鐵絲或藤條做成骨架,外邊纏上青綢、緞絨,形似簸箕的鈿子戴在頭上,再用兩條黑緞帶繫於頜下,使鈿子可以十分穩固的戴在頭上這種「架子頭」是滿族婦女出席隆重場合時的盛裝,摘下鈿子,便是平時的打扮。但戴荊子的抓髻式髮式是用本人的頭髮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飾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幾朵鮮花、絨花等分量較輕的裝飾性物品戴,限制了頭飾的大量使用。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的繁榮,滿族婦女的傳統髮式也開始出現了由小到大的變化,由實用型向審美型發展。

清中葉,是歷史上稱「乾隆盛世」的黃金年代。在此期問,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首飾製作工藝亦不例外。各種選用名貴材料製成的簪、釵、流蘇、頭花等首飾被源源不斷地,牛產出來,這些做工精湛、式樣新奇的首飾,極大地刺激了滿族婦女追求美飾的心理。但要將這些金、銀、珠、翠、寶石等珍貴材料製成的首飾戴在頭上,分量相當可觀,低垂的幾乎於耳根齊的兩把頭就顯出了許多不足之處。為了將這些華美的首飾戴卜去,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製的.有鐵絲擰成的,樣子形如眼鏡架(一),梳頭時,把頭唪固定后,再把發架橫放在頭頂,用左右兩把頭髮交叉與發架綰緊。中間用一橫型長簪——扁方固定,然後用簪、釵、疙瘩針等長挺首飾把發梢與碎發固定牢,這樣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挺得住了。將頭髮盤結在架子上時,也常常因為頭髮不夠多而需要充填上許多假髮,使髮式成為扁平型,雙架或雙角垂於兩鬢間,腦後垂下一個似燕尾般的長發,清得碩亭《草珠一串》詩云:「頭名架子太荒唐,腦後雙垂一尺長」。詩下自註:「近時婦女,以雙架插髮際,綰髮如雙角形。曰架子頭。」

架子頭在梳理時比較複雜,要放發架,將頭髮分扎兩把,左右互纏,插簪戴首飾等,所以在滿族的富貴人家一般都有伺候梳頭的「媽媽哩」。但滿族婦女講究自己動手梳妝,都以自己會梳架子頭為榮。如果誰梳不好自己的頭,就會受到長輩的責罵和周圍人的嘲笑。至於伺候梳頭的「媽媽哩」,不過是只管拿拿鏡子,遞梳篦,收拾梳頭用具什麼的。滿族婦女那艷麗奪目的架子頭,其梳理往往都是出自本人,即使皇宮妃嬪也不例外。北京故宮保存的道光朝《曼寧行樂圖》中的妃嬪貴婦們的髮式即是這種架子頭。從圖上看,陪同曼寧行樂於花園中的三位女子,每人頭上都插戴著許多首飾和應時的鮮j花,兩把頭依然結實、穩固,高低適中。發架起到了不小的平衡作用。兩把頭後面及耳後垂髮,梳理成扁平的燕尾。末端用髮帶束起,微微上翹。整個頭型看去,像個待飛的燕子。年輕人梳架子頭,要多戴艷麗的首飾,顯出青春活潑的朝氣。老年人梳架子頭,首飾要選擇質地高貴的,從而更加體現出端莊、富貴。頭上梳架子頭,又插戴大量首飾,走起路來多了份節奏感,不但要保持上身直立收腹,還不容頭部、脖頸大幅度地隨意轉動,有助於封建社會淑女形象的塑造。但梳此髮式的均是上層婦女,普通民女則多把頭髮綰至頭頂盤髻為尚。

第二十一:一字頭

第二十二:雙螺

雙螺髻:明代雙螺髻,其狀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螺髻。時稱「把子」,是江南女子偏愛的一種簡便大方的髮式,尤其是丫環梳理此髻者較多,其髻式豐富、多變,且流行於民間女子。

雙螺其梳編法是將發分為兩大股,盤結雙疊於兩頂角,亦名「雙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畫》亦有這類髮型,螺髻清晰秀雅。

第二十三:高雅髻

第二十四:隨雲髻

「隨雲髻」類似側擰之形式,其髻如隨雲捲動。據《國憲家猷》記載:「陳宮梳隨雲髻。」這種髮式生動靈轉,頗為仕女所好。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