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說字: 何為「公正」

公【公】(ɡōnɡ)

「公」,會意字,從八,從厶。甲骨文的「公」字上為「八」,下為形似「口」的器皿形。「八」為「分」的初文,本義為將物分開。「公」的甲骨文會意為將器皿中的東西平均分開。

《說文•八部》:「公,平分也。」「公」的本義為公正、平凡、無私。「公」的金文從八,從口。「八」為大數,意為眾、多,同時,「八」的字形又為由下至上而聚攏;「口」也指人口、牲口等。「八」「口」為「公」,會意眾人一起為公。故「公」為公眾、公共。又會意按照人口多寡來平均分配,故「公」為公正、公平。今體「公」從八,從厶。「八」可理解為表示相背的意思;「厶」古同「私」,指私人的、自己的。「八」「厶」相合為「公」,表示與私相背,即公正無私。「八」「厶」為「公」,「八」為大數,意為將無數個私人聚攏為「公」,即公眾、公民、公共。無數個體(「私」)公認或承認的道理,為公理。在中國的傳統理念中,八和八的倍數被認為代表著智慧與吉祥。「八」表示數量,如八方、八節、八卦、八極、八風等。

Advertisements

「公」由「八」「厶」組成,說明「公」由「私」組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公」作為主體不存在,私人利益也很難保障,「公」可引申為共、共同。《廣韻•東韻》:「公,共也。」如《詩•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雨下到共有的田地里,我個人的田地也會得到潤澤。

「公共」有共有、共用、共守之意,如公共設施、公共道德、公共環境、公共衛生、公共秩序等等。公共事物涉及每個人的利益,人人都應參與其中,共同遵守,自覺維護。公私之間孰輕孰重、孰前孰后,必須正確對待。

「公」指公家,由國家的意思演變而來。遠古時期,基於血緣關係的氏族作為社會基本單位,內部高度親和,利益相關,榮辱與共,春秋時已達數百之多,類似於現在的國家。我們把具有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稱為「公民」;國家鑄造的貨幣叫「公幣」;國家公有土地叫「公壤」;國家的法令叫「公法」;由國家或集體所支付的費用叫「公費」。以上所述的「公」都有「國家」之意。后引申為國際間的,如公海,公約,公曆,公元,公尺。

Advertisements

「公」為舊時對男子的尊稱。《公羊傳》:「五等之首曰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諸侯的爵位分為五等,公為第一等;其次為侯、伯、子、男。可見,「公」表示的是第一等的爵位。到後來變成古代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稱。《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漢代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

屬於公眾的事情,大家有權力知道。「公」引申出公布、公開之意。成語「公諸同好」指將自己的東西向有共同愛好的人公開。「隱私」是時下最流行的一個詞語,所謂的隱私就是指不願告人或不願公開的個人的私事,而最需要保護個人隱私的恰恰是那些公眾人物。「公」雖與「私」相對,但很多時候,「公」更要尊重「私」,才能使「私」更加擁護「公」。「公」上之「八」,似一把大傘,保護著「私」,這寓意著,只要遵守公共條約、履行公共義務,每個公民應有的私人利益也將受到保護。

正【正】(zhēnɡ、zhènɡ)

「正」,會意字,從一,從止。

甲骨文的「正」字為上「囗」下「止」。「囗」為區域、範圍,代表方向、目標;「止」的本義為腳,意為行走、進發。「正」的甲骨文既會意為行為舉止不可逾越,不可偏斜,要掌控在規定的範圍內,又會意為向固定的區域、目標前進,即遠行或遠征,是「征」的本字,有出兵,征討之意。「正」是目標明確,正對目標而行,故「正」字又意為端正、不偏斜,讀為「zhènɡ」。《說文•正部》:「正,是也。」本義是正直無偏斜。「正」也讀作「zhēnɡ」,表示夏曆一年的第一個月,如正月。

簡體字「正」從一,從止。「一」為一心一意,為目標明確。認定一個正確的目標,就應該一心一意、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一旦有偏差,就要「一」「止」而「正」之,使其停止。「正」為糾正、改正。《書•湯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正」又為「上」「下」兩字相合。「上」「下」對齊為「正」,意為要不偏不斜,用正當的方法,走正道,行正事。《文選•東京賦》:「正,中也。」「正」的原始含義也表示箭靶的中心。《詩•齊風•猗嗟》:「終日射候,不出正兮。」意思是整天沉浸於射箭的人,不會偏離靶心。不偏不倚,是為正中。

「正」由不偏斜、平正引申為剛好、恰好之意。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正」因其不偏不斜的含義而具有很強的方位性。如「正南」就是沒有偏差的南方;「正中」就是絕對的中心。中國傳統的建築講究坐北朝南,一處庭院中坐北朝南的房子就是「正屋」,相應的廳堂稱為「正廳」、「正殿」。由此延伸,書法筆法里的「中鋒」稱為「正鋒」;而不喜不怒的嚴肅表情則被稱為「正情」、「正容」。處於一個環境的中心是為「正」,所以能夠代表主體的事物,也被稱為「正」,與「副」相對。方苞《獄中雜記》:「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指的是十四個相關部門的正副官員。「正」為端正、堂堂正正。人唯有持身中正,才能走正路,干正事,活得正大光明、堂堂正正,即使誤入歧途,也能及時止步。常言道:「得意不可再往」。投機取巧如果僥倖得逞,就應適可而止,切忌貪心太重,把自己折進去。「奇正」是古代軍事術語。由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提出。

孫子認為「戰勢不過奇正」,只有恰當地處理奇正關係才能保證長勝不敗。所謂「正」,就是正確處理戰爭中的「五事」,即人和為本,上順天時,下知地利,委任賢能,節制嚴明。為將者處理好「奇正之變」,就能達到戰無不勝的境界。「正」字只有橫豎五筆,便於書寫、統計,且「正」有公正之意,故選舉時常以「正」字筆劃統計票數。「正」引申為品行高潔、正直、正派。「君子」指品行正直高尚者,前面加「正人」,說明君子首先自身要正,同時負有匡正他人之責,否則不配稱「正人君子」。

「正」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為人要正直,處世要公正,作風要正派,錯誤要正視,手段要正當,立場要正確,方能一身正氣,在社會上行得端,走得正。

李土生,字子選,號韜庵,1953年出生於浙江東陽。1974年入伍,1988年畢業於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於南京軍區上校參謀任上轉業。 現任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書畫家研究會副會長、中華老人文化交流促進會副會長(養生文化首席專家)、香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國際易經應用研究會會長、香港當代藝術家協會會長、澳門文化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泰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名譽理事長、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社會學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華氣功學會高級顧問、南京大學中國國學所客座教授,浙江傳媒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文字博物館客座研究員。 李土生先生博學多才,於易學、武術、氣功、魔術、漢字、書法、繪畫、養生、宗教諸藝均能登堂入室,造詣頗深。2009年10月16日,李土生先生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辦了800萬字《土生說字》全卷版座談會,受到海內外讀者的廣泛關注。李長春、李瑞環等黨政高層領導人發來賀電,季羨林、文懷沙、黃苗子、方成等老前輩也題詞給予高度評價。 李土生出版著作有《土生說字》、《儒釋道論養生》、《李土生靜思錄》、《土生感悟》、《中國傳統文 化散論》、《漢字與漢字文化》《你就是佛》等。 2008年,李土生被《中國婦女報》評為"魅力男性";2009年被《中華兒女》雜誌評為"2009年度中華兒女";2011年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評為"建黨九十周年《九大殿堂級藝術家》";中國書畫交流協會評為"風雲百年《中國十大書壇名家》"。 多年來,公司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為己任。李土生先生先後多次應邀到美國、英國、新加坡、泰國、南非、阿爾及利亞、香港、澳門和國內各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等主持講學、培訓數百場。培訓內容涵蓋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築風水、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生命運、道德倫理、人事管理、養生保健等各方面,李土生先生以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獨特的文化視角來詮釋人生、環境、市場、道德、管理、養生,被譽為「傳統文化新思維第一人」,「當代許慎」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