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勝仰望星空派的「黑」暗料理

南蔲/文

動物血,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食材。它並不算「常規」,但毛血旺、鴨血粉絲湯等美食大家也耳熟能詳。動物血還有什麼好玩又美味的吃法?跟著所長來看一看吧!

黑布丁:丑,但好吃

說到英國料理,如果你只知道炸魚薯條,那可得提高作為一個吃貨的修養了。看見下圖裡怒刷存在感的黑色物體了嗎?它很醜,可是它很好吃

圖:telegraph.co.uk

黑布丁(blackpudding)是血腸的一種,和番茄醬煮豆子同為傳統英式早餐的味覺擔當。製作黑布丁,需將豬血、板油、燕麥或者小麥粒(有的也用大麥的麥粒)混合炒熟,再裝入腸里壓實,大腸為佳(是的,去掉粑粑然後洗凈,不過現在都是用人工的或者早已制好的腸衣了)。其中板油(suet)指的是腰部成條的、有薄膜包裹的那部分肥肉,牛腰部的板油最佳,豬膘其次。

Advertisements

這裡就是板油。圖:bestpracticeguides.org.uk

製作完成的黑布丁,要吃的時候,拿出來切片,就可以烤、炸、煎了。當然,也有整根吃的豪放派。

原長20厘米的黑布丁。 圖:en.wikipedia.org

在腐國並不是所有的黑布丁都好吃。一份高品質的黑布丁,麥粒的配比是非常講究的。如果麥粒太多,黑布丁就會變得硬邦邦的,口感上也稀釋了血的味道,且不利於粘接;麥粒太少,則會一碰就碎,就算有了板油,也還是一嘴脂肪感或血豆腐感,還容易塌,顯得非常沒有「骨氣」。麥為骨,血和烤乾了的板油為肉,烤制之前要把腸衣去掉,烤制之後以外面那一層薄薄的脆殼為皮,這才是好的配比。

以下是幾個反面教材:

Advertisements

麥粒太多。 圖:independent.co.uk

質地太疏鬆,油脂和麥粒都是大塊離散。 圖:thetimes.co.uk

麥粒太少,肥。

圖:theundergroundgourmet.wordpress.com

皮太厚。 圖:telegraph.co.uk

黑布丁還有個親戚:白布丁,流傳於蘇格蘭、愛爾蘭、諾森伯蘭等地,由麥粒(最好是燕麥)、板油、大肉等做成,豪華版的裡面還有腰子,板油也會換成腰子上面的那片肥肉。

紅的是黑布丁,白的是白布丁。 圖:en.wikipedia.org

豬血糕:脆與糯的完美結合在我國南方,還有著黑布丁失散多年的兄弟:豬血糕。豬血糕的主料為豬血和糯米,加入食鹽等其他材料后蒸熟成為凝固的塊狀。與黑布丁的吃法相似,豬血糕也是切丁或者整隻煎炸。

圖:dodocook.com

如果將豬血糕的原料灌入腸衣,變成米腸,它就與黑布丁更為相像了。只不過,米腸往往是蒸熟了放涼作為頭盤來吃,因此也就少了過油才能得到的香脆感,還要靠蘸料來提味,辜負了豬血的美味,令人頗感惋惜。

圖:blog.sina.com.cn

豬血糕的吃法可以說是一家一個樣,僅僅一個「炸」字,就有小丁裸炸、切條裸炸、小丁粘粉炸、切條粘粉炸、整隻粘粉炸、切條裹面炸、整隻裹面炸等等,而整隻粘粉炸完了還可以撒蔥、撒花生、撒香菜、蘸辣椒。但無論是哪個版本,「油炸」都是其精髓所在:血過了油之後有一種特殊的香味,脆脆的殼配上糯米柔軟但又粒粒分明的韌感,口感豐富而有層次。

最樸素的「小丁裸炸」。 圖:mall.pchome.com.tw

裹芡汁炸完撒粉和香菜。 圖:phone-yes.com.tw

而非煎炸的豬血糕,不光丟失了一種方正的形態感,口感也變得模糊了起來——醬是粘的,米是粘的,血也是粘的,糊在了一起,頗為混沌,但這也是常見的吃法。有些地方還有蒸煮完之後蘸粉的版本,也算是一種補償了吧。

刷醬蘸粉吃的豬血糕。 圖:jiaodong.net


所長說

你還吃過什麼好吃的「血料理」?

題圖:freshfoodexpress.co.uk

本文來自果殼網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