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人如何調理脾胃?中醫教你「辨濕」健脾!

一場秋雨一場寒,今天你那兒下雨了嗎?

擺脫了酷夏的炙烤,我們對秋的到來顯得那麼驚喜卻又帶著絲絲不適應。

夏末初秋涼爽多雨,是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時節,因此很多人都會產生體內濕氣重的現象,就容易導致腹內脹痛和食欲不振、拉肚子等現象。

中醫認為,暑熱傷津耗氣,秋季適當進補可以彌補身體在苦夏時的損耗,同時還能為秋冬禦寒做準備,增強身體抵抗力,減少生病幾率。不過,秋季是人體進補的最佳時節,但是進補不當反而會危害身體健康。因此,我們說秋季進補要健脾優先。

健脾,中醫名詞,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健脾,也是補法之一。亦稱補脾、益脾。治療脾虛、運化功能減弱的方法。用於面色萎黃、疲倦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緩弱等脾氣虛弱證候。因此,選擇合適的補氣食物,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基礎。

Advertisements

濕氣重是脾虛的表現,你「濕」了嗎?

1.起床時:如果每天起床,感覺身體特別的疲倦,頭昏腦漲,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基本可能肯定是體內有濕氣淤積。

2.如廁時:早晨方便完后,可以觀察下大便,如果一次沖水沖不幹凈,還要用幾張紙巾才能清潔乾淨,也能說明體內有濕氣。

3.看舌苔:我們可以到鏡子面前觀察自己的舌頭,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舌頭黃的越厲害,就說明濕氣越為厲害。

如果上面上個小測試你都中了的話,恭喜你「濕」了。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祛濕方法要用對,否則不但沒有用,還會傷及脾胃。

很多人祛濕常用紅豆薏米粥,其實這是不可行的,中醫里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才有祛濕的作用,紅豆主要是補鉀護心,而紅豆性平,薏米性寒,長期吃紅豆薏米粥一方面祛濕效果一般,另一方面寒性的食物會導致脾虛,脾虛又會加重濕氣。

Advertisements

正確的祛濕食療方是出自《本草綱目》的薏米祛濕茶,包含有芡實、芡實、茯苓枸杞、梔子、懷菊花、甘草。七種原食材。主要功效是薏米芡實祛濕茶能讓身體內的部分毒素排出來,達到凈化身體血液或器官的作用,具有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輕身益氣的功效。

其餘材料具體作用:芡實健脾作用一級棒,可祛濕固腎;懷菊花、甘草、枸杞、等食材有消炎清熱的效果,同熬煮成茶飲飲用,有健脾袪濕之效。

另外濕氣重的人最好少吃生冷的食物,否則刺激到脾胃,導致脾胃代謝失調,從而導致水濕內停。

濕有寒濕、濕熱之分,使用健脾化濕葯時,應根據濕的不同性質進行配伍。寒濕者,配溫里葯;濕熱者,配清熱燥濕葯。行氣有助於化濕,故應用化濕葯時,常配伍行氣葯。脾弱則生濕,脾虛者應配補脾葯以培其本。又濕性趨下,配伍利濕葯,可使濕邪下泄,提高祛濕效果。

1.脾虛濕阻之泄瀉(拉肚子)

證候:泄瀉,腹脹嘔吐,不思飲食,倦怠乏力。治則:健脾益氣,化濕止瀉。主方:錢氏七味白朮散。方葯:人蔘、茯苓、白朮、藿香、木香、甘草、葛根。

2.脾陽虛衰之水腫、腹脹

證候: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治則:溫化水濕,利水消腫。主方:實脾飲。方葯:乾薑、附子、白朮、茯苓、炙甘草、厚朴、大腹皮、草果仁、木香、木瓜。

3.脾虛濕盛之帶下

證候:婦女帶下清稀。治則:健脾化濕止帶。主方:完帶湯。方葯:白朮、山藥、人蔘、白芍、車前子、蒼朮、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

百科名醫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