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來學毛筆字(寫毛筆字的筆法)

自從開始練習毛筆字后,經常在網上收集有關怎樣寫好毛筆字的相關知識,其中有一本名叫《怎樣寫好毛筆字》(作者:劉宏敏、王黨麗)的書,該書簡單易懂,覺得對於初學毛筆書法的人非常有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書中的圖片沒了,但是,文字部分依然是很不錯,今天將其中的一個章節:毛筆的筆法,在此和大家分享。同時附上我自己另配的幾張圖片,希望對初學毛筆字的朋友有幫助。

「筆法」一詞的完整含義是指執筆法和用筆法。因前文已介紹過執筆方法,本章主要介紹用筆法,由於毛筆這一書寫工具的性能和特點,決定了筆法在毛筆書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在《蘭亭十三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Advertisements

毛筆的構造,賦予其在筆畫線條的書寫時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力。隨著書寫者運筆的力度、速度、節奏、方法等的變化,漢字的筆畫乃至整字也會顯現出千姿百態。

(第一節)筆位

毛筆的筆頭,主要由筆鋒和副毫組成。筆鋒是指筆頭中心一簇長而尖的部分,即前面所說的「柱」;副毫是指包裹在筆鋒四周的一些較短的毛,即所謂「被」。筆鋒與副毫在運筆的過程中分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筆鋒是筆毫中最富有彈性的地方,它決定著筆畫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筆鋒主筋骨」之說。但是光有筋骨而無血肉的毛筆字是不美的,所以歷代書家在書寫時都不是單用筆鋒的(而且筆鋒與副毫也無法截然分開),而須兼用副毫。副毫控制著筆畫的粗細。副毫與紙的接觸越多,筆畫越顯得豐滿。故又有「副毫豐血肉」之說。書家在運筆過程中,總是根據自己的審美觀來協調運用筆鋒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勁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豐腴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Advertisements

毛筆的筆頭,按其部位大體又可分為三部分(:筆尖(鋒穎處)、筆肚(中間部位)、筆根(與筆桿相接處)。再把筆尖至筆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筆尖的三分之一這一段就稱一分筆,從筆肚到筆尖這一段稱三分筆,中間部位到筆尖這一段稱二分筆。

顯然,使用一分筆書寫,筆畫就顯得纖細、瘦勁,如初唐時的書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書」也是突出的範例;使用二分筆書寫,筆畫則顯得圓潤、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權、元代的趙孟多採用二分筆;使用三分筆書寫,筆畫就顯得豐腴、渾厚,如中唐的顏真卿、宋代的蘇東坡。

一般說來,使用三分筆寫字,是用筆的極限。古人有「使筆不過腰」的說法。如「過腰」用筆,一是極易出現「墨豬」,而且筆鋒提起時無法彈回;二是容易導致筆鋒開叉收不攏;三是大大縮短筆的使用壽命。對於初習字者,往往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是不敢鋪毫,單用筆鋒書寫,字顯得纖弱無力;二是肆意鋪毫,甚至用筆根書寫,字顯得臃腫、贅疣。所以,初習字者應首先注意正確地使用筆位。

(第二節)中鋒與側鋒

筆鋒在筆畫的中心線上運行,被稱為中鋒運筆,中鋒運筆是毛筆書寫時的主要運行方式。

歷代書家也大都提倡這種運筆方式,蔡邕就有「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的記載。其實質是筆鋒的指向同筆畫運筆方向正好相反,即180度平角,當筆鋒在筆畫中心線上運行時,副毫也分隨筆鋒兩側作同步運行。但由於筆鋒含墨量大,運行時滲墨暢快,所以書寫出來的筆畫,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濃,愈至兩邊墨色則漸淡。這樣就顯出渾圓有力的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古人常說的「錐畫沙」「屋漏痕」的筆法,便是中鋒運筆的視覺效果。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當筆畫運筆方向發生變化時(如折、鉤類筆畫),筆鋒的指向也須隨之變化,否則就很難保證筆畫換向後的中鋒運筆。

與中鋒運筆相對的是偏鋒運筆。偏鋒運筆筆鋒不在筆畫的中間,而在其某一邊行走,即筆鋒處於筆畫的一側,筆腹處於筆畫的另一側,筆鋒與筆腹在並列行走。其實質是筆鋒的指向同筆畫運筆方向呈直角,即筆鋒在運行過程中,處在筆畫的邊沿線上。這種運筆方法書寫的筆畫常顯得殘破扁薄,所以被書家稱為「病筆」(原因是筆鋒所在的筆畫的一側顯得光潤平齊,而另一側常因注墨不勻、不暢,顯現出參差不齊、犬牙交錯狀)。

在介於中鋒與偏鋒之間的,還有一種側鋒行筆的方法。

具體地說,是指在運筆的過程中,從上往下投視,筆毫方向(中心線)與運行方向(筆畫中心線)呈45度左右。側鋒行筆比中鋒行筆自由,特別是表現在筆畫的轉折處,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頓、挫的細微動作,書寫速度較快。側鋒運筆所書寫的筆畫線條的質感也處於中鋒運筆與偏鋒運筆之間。筆毫方向與運行方向的夾角小於45度時,筆畫的質感接近中鋒效果;筆毫的方向與運行方向的夾角大於45度時,筆畫的質感接近偏鋒效果。側鋒書寫的筆畫常顯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因此,也為歷代書家所採用。尤其是在書寫魏體和行、草書時常常採用。對於中鋒和側鋒這兩種運筆方法,歷代書家大都主張以中鋒運筆為主,以側鋒運筆為輔。因為多用中鋒,可以正筋骨、豐血肉,間用側鋒,可以增強筆意,外拓神采,加快書寫速度。

(第三節)藏鋒與露鋒

藏鋒,是指在運筆過程中,起筆與收筆時將筆鋒的鋒穎藏進筆畫之中,不讓其外露的一種筆法。藏鋒起筆,通常又叫逆鋒起筆。即起筆時筆鋒的走向常與筆畫的走向相反,所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就是這一意思。實際運筆時,它有一個轉折用鋒的過程,為的是能保持中鋒行筆。藏鋒收筆,通常又叫回鋒收筆。即在收筆時,通過轉折用鋒將毛筆的鋒穎藏進筆畫之中,如橫畫或垂露豎。藏鋒用筆的好處是:它能使寫出的筆畫渾厚、圓潤,給人一種氣勢內含、沉著穩健之感。

露鋒,是與藏鋒相對的另一種起收筆的方法,是指在起、收筆時筆鋒的鋒穎外露,不加掩飾。如起筆時,筆鋒順鋒搭下,直接轉入行筆。收筆時,筆鋒自然離紙。露鋒用筆的優點是:流動感強,能顯示筆畫間的承接、呼應關係,而且行筆速度快。所以,在行草書中經常被書家採用。

(第四節)提筆與按筆

提筆與按筆,是使筆鋒作上下動作的兩種相對的筆法。提筆,是將筆鋒上提,為的是讓筆鋒斂合,使彎曲的筆鋒盡量恢復圓錐狀,筆尖與紙面的接觸面很小,猶如芭蕾舞女腳尖點地,步態輕盈。按筆,是將筆鋒下按,筆毫鋪開,筆尖與紙面的接觸面很大。

運筆的整個過程,可以分為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總是交錯使用提筆與按筆的。如落筆(起筆)由提筆轉按筆,從起筆轉為行筆,又須提筆,以便保持中鋒行筆,收筆前還須按筆,直至最後提筆作收。在運用提、按時,須注意它們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一對矛盾。沒有提,無所謂按,沒有按,也便沒有提。有時,提按之間的轉換、變化是很微妙的。提筆、按筆是垂直動作,這種動作是與筆畫書寫的水平動作同步進行的,在運筆時,由提向按的過渡較容易掌握,而由按向提的過渡就有一定的難度,很多人在寫捺腳、懸針豎、撇等筆畫的露鋒收筆時之所以犯難,就是沒有掌握這一轉換技巧,這一技巧稱為「連續反彈轉換法」,其動作要領是先像魚擺尾一樣向相反方向用手腕擺起筆鋒,再用較前稍輕的筆觸向前行筆,如此交替進行,筆畫必越來越細。若直接收鋒,很容易寫出散鋒,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當然,筆鋒的彈性大小、筆畫的粗細、運筆的緩急不同,其轉換也有難易之分。總之,習書者在練習書法時,應特別注意這種筆法。

(第五節)方筆與圓筆

方筆與圓筆,主要是就筆畫的外部形態而言的。所謂方筆,是指筆畫的稜角突出、明顯;而圓筆,則指筆畫的外部輪廓多呈圓弧狀。造成兩種形態效果的原因,主要是上述藏鋒、露鋒以及轉鋒、折鋒的筆法運用所致,一般地說,方筆多為露鋒、折鋒筆法,圓筆則是藏鋒、轉鋒的筆法效果。故古有「折以成方」「轉而成圓」的說法。前人在筆法上,一般都是方圓並用的,只不過各有偏好和側重罷了。如顏真卿、蘇東坡是圓多方少,歐陽詢、柳公權則是方多圓少。

方筆與圓筆,具有不同的藝術效果。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圓筆者瀟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沉著。」他還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這裡雖然有點過於誇大方筆、圓筆在毛筆筆法中的地位,但其強調筆法在書法中的作用卻是正確的。初習書者,自然應當首先努力練習筆法,筆法正確、熟練,結字、章法等練習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第六節)永字八法

中國書法藝術中,以「永」字八畫結體為例,解析正楷書體用筆方法,稱為「永字八法」。其八畫的名稱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

以下對這八畫作簡要的介紹:筆畫一:側,筆鋒著紙後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壓再慢慢上收轉向,回筆藏鋒視情形改變其角度。

筆畫二:勒,筆鋒觸紙向右下壓再橫畫而慢慢收起,作一橫向筆畫。

筆畫三:弩,為一直向筆畫,以直筆之法作開頭,豎筆慢慢向下寫,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筆畫不宜直,否則無力。

筆畫四:趯,當豎直筆畫完后,趁其勢頓筆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筆向上。

筆畫五:策,筆鋒觸紙向右壓再轉右上斜畫而慢慢收起,要點是需輕抬而進。

筆畫六:掠,向左下的筆畫,必須快而准,取之中的險勁為要節,出鋒需乾淨利落,利而不墜。

筆畫七:啄,又稱短撇,為一向左下之筆畫,如同鳥啄樹般的力道和氣勢。

筆畫八:磔,向左下之筆畫,徐徐而有勁,收尾時下壓再向右橫畫而慢慢收起。

以上為永字八法,為中國書法筆畫的根基,練熟此八畫后,即可延伸多樣筆畫,並各得其精神氣度。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