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

「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

——1941年延安《解放日報》

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過去很長時間裡,人們對辛亥革命的認知多半側重於它的失敗方面,對它的歷史意義和對中國歷史的推動作用通常會漠然置之。為什麼會這樣呢?相信這裡面有認識上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原因。10月10日為辛亥革命紀念日,人民出版社讀書會向各位讀者推薦《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一書,該書對辛亥革命前後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回顧,幫助讀者更為直觀地了解此次革命事件發展的脈絡,向讀者呈現和還原歷史事實。同時針對是否需要進行一場革命、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這些重大問題進行分析探究,使讀者對此次革命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感悟。

隨著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浪潮的迅猛高漲,革命派同立憲派的矛盾衝突便發展到近於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衝突的焦點在於:中國是不是應當舉行一次革命,中國的出路是什麼?是否應該推翻清朝政府?

討論這類歷史上的重大是非問題,決不能離開客觀形勢的全局和當時把歷史推向前進的關鍵何在等前提來考察。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20世紀初期,那時中國正處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中。山河破碎,國勢危亟,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已處在千鈞一髮的關頭。而當時統治著中國的清朝政府,不僅是國內封建勢力的總頭目,而且已成為外國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代理人。這個反動政府的賣國和腐敗,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

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革命派做出自己的抉擇:以武裝起義的手段來推翻清朝政府。他們認為:在這個政府的統治下,任何根本性的改革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不推翻清政府,中國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這是現實迫使他們得出的結論。

而此時,立憲派卻在勸導人們去向這個反動政府磕頭請願,希望它作一點局部的改革;並且一再站出來阻攔人們走向革命,威脅說:革命會造成內亂,造成瓜分,是萬萬干不得的。

這場大論戰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它在20世紀初期已經開始,到1906年的《民報》和《新民叢報》的論戰便達到高潮。

這次大論戰全面展開,是梁啟超主動挑起來的。1906年初,他在《新民叢報》上先後發表《開明專制論》和《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兩篇長文章,對革命派展開全面的攻擊。他的主要論點是:中國國民程度太低,沒有自治的能力,還不具備共和國民的資格,因此,一切只能有「秩序」地進行。如果發生革命,就會破壞秩序,導致內亂。其最後結局,如果在過去的中國或其他國家發生,仍會導致專制;而在今天的中國,必然會招致列強的瓜分,而中國就將滅亡。

1906年,《民報》全面展開同《新民叢報》的論辯,針對梁啟超的責難,進行逐一反駁。在針對梁啟超提出的以請願立憲方式來實現改革的問題上。《民報》給予堅決否定。它列舉事實,揭露清朝政府已經是一個極端反動腐敗的政府,處處同國民站在敵對的地位,不可能再指望它進行任何根本的改革。如果國民沒有實力,只是一味向清政府苦苦哀求,實際上無異於與虎謀皮,什麼效果也不可能得到。因此,國民要順應它的要求,必定得有足以制服政府的實力才有可能。「制之之術,舍革命軍固無他也。」沒有這種實力,一切都是空談。有了這種實力,自然應當乘此一舉傾覆這個政府,實行民權立憲的新制度,何必還要向它「請願」?

《民報》與《新民叢報》之間的這場論戰,把廣大愛國者心裡隱藏著的一個根本問題——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以民主共和政體代替君主專制政體?一下子挑明了。它不容許人們再有任何含糊和躲閃,得要嚴正地表明自己的態度。通過《民報》和《新民叢報》之間激烈的反覆的爭辯,革命派越來越佔上風,立憲派阻撓革命的種種言論被駁得理屈詞窮。從此革命的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革命運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更廣闊地開展起來。

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

中國在君主專制的政體統治下經歷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這是一個沉重得可怕的因襲重擔。多少年來,至高無上的君權一直是封建主義的集中象徵。人們從幼年起,頭腦中就不斷被灌輸「三綱五常」這一套封建倫理觀念,把它看成萬古不變的天經地義。每個人在這種封建制度面前,都不容許有絲毫逾越。《紅樓夢》里王熙鳳有一句名言:「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可見在那個時候,誰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馬」,就要有「捨得一身剮」的勇氣,一般人是連想也不敢想的。

孫中山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破天荒的第一次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了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主張。這在當時確實是石破天驚之論。從「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到「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是何等巨大根本性的變化。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可以舉出很多條。其中最突出的兩條是: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啟中國人民思想解放的閘門。辛亥革命誠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但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此後的革命打開了通道。這種不朽業績,是不應該為後人忘卻的。與此同時,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儘管辛亥革命后,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險惡,但人們大膽追求新的救國之路,不久便迎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然而,辛亥革命並沒有能解決中國近代社會的根本矛盾,使中國從此走向獨立、富強、民主的道路,實現原先對他的期望。正如董必武所說:革命的結果,雖然推倒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國,但「根本沒有打碎封建軍閥和官僚的國家機器。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基礎,更是原封未動。中國的反對帝國主義對封建主義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就這個意義說,辛亥革命是失敗了。」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應該說,這兩方面同時存在。這場革命不僅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已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舊有的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而且使民族覺醒和民主精神在全國普遍地高漲起來。這就把歷史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成為走向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階梯。這不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嗎?可是,這次革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對中國的統治,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一個也沒有得到解決,革命的果實又落到大地主、大買辦的政治代表袁世凱手裡,中國依然是一個貧窮、落後、分裂、混亂的國家。辛亥革命一度在人們心裡燃燒起的熱烈期望很快就破滅了,留下的仍是一片令人難熬的黑暗。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場革命不又是失敗了嗎?但一次革命的價值不能單從它的短期效果來衡量。如果從長遠的歷史眼光看,它對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產生的深遠影響是無法磨滅的。它在近代中國革命鬥爭的長期歷史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占著重要的地位,這是無可懷疑的。

以上內容摘編自《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