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進入深度工作?

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是這樣度過一天的:

早上來到辦公室,發一會兒呆才打開電腦,接著想沖杯咖啡才會去洗杯子一邊喝著咖啡刷微博和朋友圈。然後一封緊急進來的郵件或者忽然而至的電話,於是,你手忙腳亂的一天開始了...

下班之後,回想下自己一天都幹了些什麼,卻發現腦子裡很混亂,好像做了很多,又好像什麼都沒有做。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這本書中,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我們這些腦力勞動者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打電話、回郵件、群聊溝通等「浮淺工作」上。

這些工作不僅對認知要求不高,而且因為實際產出無法衡量,它們還會給人一種幻覺:只要時間被回郵件之類的事填滿,讓自己處於忙碌狀態,我們就會誤以為這些工作很有價值。

然而,《深度工作》指出,這些「偽忙碌」的浮淺工作通常不會創造太多價值。

更要命的是,它們容易複製,可替代性強。

與浮淺工作相對的,就是深度工作。

它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註進行的職業活動,可以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創造出新的價值,實現個人成長。

我認為,在這個「永遠在線」、即時信息無窮無盡的時代,學會深度工作,簡直是實現人生幸福的必須。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深度工作呢?

2

你可能會問:深度工作,就是心無旁騖地沉浸在工作里吧?

是不是必須要有大塊的時間?

是不是要我扔掉手機、戒掉社交網路?

從字面上,看似應該這樣理解,但實際不然。

所以,我想從3個類似的誤解入手,試著給大家一些實現深度工作的建議。

誤解1:深度工作意味著不能利用碎片化時間?

紐波特在書中介紹了四種深度工作的哲學態度:

一種是禁欲主義哲學式。

這種哲學的實踐者通過摒棄浮淺工作,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代表人物如《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她在開通推特賬號后的一年半里,只發布了一條消息:「這是我的實名賬戶,但恐怕我不會經常發聲,因為當前紙筆仍是我的最愛。」

第二種是雙峰哲學式。

這種工作哲學的實踐者將時間分成兩塊,一塊用來深度工作,另一塊用來做浮淺工作。

代表人物如亞當·格蘭特,他是賓尼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最年輕的教授,《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的作者。

格蘭特在秋季學期會全力投入教學和輔導學生,但春夏兩季他將精力全部投入研究,謝絕任何打擾。

以上兩種工作哲學的必要條件,都是擁有大塊的完整時間。

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的時間正在無法避免地被碾壓成碎片,大塊時間已經成為了奢侈品。

規劃好浮淺工作和深度工作的關鍵,恰恰在於有效利用碎片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另外兩種工作哲學,就相對更有可行性。

一種是節奏哲學式。

這種哲學的實踐者通過創造一種工作節奏,把深度整合成生活習慣。

代表人物如村上春樹。

他每日固定的寫作量為400字×10頁,不因外在或內在因素做出改變。

另一種是新聞記者哲學式。

這種哲學的實踐者只要有空閑,就能立刻切換到深度工作模式。

代表人物如知識經濟時代的寫作者。

他們在任意時間都能進入寫稿狀態。

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就拿我的實踐舉例吧。

我的日常工作大概是這些:處理郵件,跟進某個issue/project,進行大量的人際溝通(電話、微信、面對面),日常報告,寫稿件/方案。

時間彈性大,但也會被切割分散,其中有不少是必須做的浮淺工作,尤其是處理郵件。

而與此同時,我又需要集中精力去寫稿件,這是要求不被打擾的深度工作。

可能有些面臨類似情況的朋友,會選擇像某些媒體工作者那樣,白天任由自己被浮淺工作淹沒,把深度工作擠壓到深夜。

但這樣勢必導致晚上熬夜、白天疲憊,生活滿意度下降。

我的處理方式是,將節奏式工作和新聞記者式工作結合。

通過節奏式工作,我把閱讀放入日程中的固定時間段:白天到公司閱讀行業新聞資訊(追蹤時事、了解當下),晚飯後在家中閱讀書籍(深度思維鍛煉、知識學習)。

而在約會等候、健身、淋浴、無聊會議的時刻,我會把文稿或者報告的框架、片段用手機備忘錄寫下來,等到工作時間段就能將片段迅速整合,實現高效利用碎片化時間,這又是從新聞記者式哲學中得到的啟發。

誤解2:要深度工作,就只能放棄社交媒體?

如果能夠遠離社交媒體,那麼深度工作的一大障礙就被掃清了。

就像榮格、比爾·蓋茨等名人,在進行深度思考、創造前,都會選擇性離開日常事務和人際關係一段時間,遠離社交媒體紛擾。

然而我們多數人不是比爾·蓋茨,生活模式也難以允許我們自由地選擇時間。

尤其對於在營銷、品牌等崗位的人來說,他們的本職工作就是圍繞著社交媒體展開,消遣或工作的時間界限就更難劃分清楚了。

這個困境該如何解決?對於這些從事網路工作的人,深度工作還適用嗎?

這就需要對社交媒體的認知進行重新梳理,找到適合自己的做法。

假如你需要集中精力去寫一個方案,寫一篇文稿或者寫一本書,那麼此時遠離社交媒體,控制住自己漫無目的去朋友圈、微博、臉書閑逛的慾望是非常必要的。

假如你是做網路營銷的,那上社交媒體之前要想清楚,你是要去獲取消息、了解行業和競爭對手動態的,不妨列出一個大致的瀏覽計劃,嚴格執行,到終點即關閉。

誤解3:深度工作意味著摒棄浮淺工作?

實際上,沒有哪一個人能夠徹底摒棄浮淺工作。

我們處在一個強聯繫的現代工作環境中,團隊合作仍是主流,這也就意味著你不可能真正獨立完成一項工作。

即便你需要獨立完成手頭的工作或項目,你也要向其他人做briefing、presentation,需要不斷地郵件、口頭溝通等等。

因此,如何規劃好浮淺工作的時間段和方式,儘可能縮減被打擾、時間破碎化,這才是站在個人時間規劃角度所能做到的。

3

《深度工作》這本書並不是告訴你,該如何去壓縮完成每一項工作的時間,而是建議你,要想做得更好,首先得去分析和判斷哪些才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需要以全情投入的狀態來處理。

所以,它並不簡單是一種工作技能,它的本質,是深度思考——

思考最重要的事是什麼,思考你要成為怎樣的人,思考你有限的精力該投於何處。

也就是說,深度工作就是通過做更少的事,產生更有價值的產出。

作者紐波特說:「深度工作是喚醒你當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點價值所必需的。」

一旦你被如此激發,不僅工作成效會立竿見影,生活質量也會因時間從容而得到提升。

倘若心安理得地躺在浮淺工作中,並以忙碌為借口拒絕去深入反思並改變,那麼,工作的難題尚可以用丟棄或離職來逃避,然而人生卻沒有辭職一說。

在淺薄的世界,你仍可以選擇做專註與深刻的信徒。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