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農是永遠不會失業的人?

最近關於華為任正非「為了使命,堅持辭退低績效員工」的言論又在網上掀起了一波輿論的熱潮,與看客「不嫌事大」的起鬨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不同,在華為員工甚至IT行業從業者中更多的情緒聚集點是——焦慮,對未來的焦慮,或者更直接點,對失業的恐慌。

其實這種焦慮和恐慌不是對生存的焦慮和恐慌,而是對無法保持當前生活質量的焦慮和恐慌,前不久在水木上有一個熱帖,一個中年碼農發貼稱因身體原因被迫失業,由此陷入了深深的恐慌當中,而實際上經過多年的奮鬥,他在北京已經坐擁兩套房,身價何止千萬。

曾幾何時,碼農被認為是未來世界的構造者,無論未來世界怎麼變化,熱點怎麼迭代變遷,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比特幣、網路虛擬化、區塊鏈、AI人工智慧等等,無論未來世界走向何方,代碼總是世界的基礎。

Advertisements

有時候我覺得「碼農」這個稱謂是極其準確的。過去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中,農民是最廣泛、最主流的職業。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社會最高級的生產方式就是有組織、有計劃開展耕種的農業文明,通過農業活動,人類實現了對太陽能的利用,獲得了糧食和建築用的木材,人類得以安全有序地生存繁衍。如果一切沒有改變的話,人類可以依靠這種生存模式一直到太陽解體或者地球毀滅為止。可惜後來蒸汽機出現了,並由此引發了第一次技術革命,然後人類進入了指數級發展的快車道,電力革命讓地球上從此亮了起來,然後是信息革命讓地球上的人們緊密地聯接起來,並成功地在物理世界之上構建了一個真實可靠的虛擬世界,到今天及至未來,最廣泛、最主流的職業就是不斷為這個虛擬世界添磚加瓦的程序員,從某種意義上說,程序員是新時代里的農民,他們創造了虛擬世界里的一切,所以稱之為——碼農。

Advertisements

基於以上,我一直認為碼農是永遠不會失業的,就像農民,他們永遠不會失業,可能耕種技術會不斷換代升級,從鋤頭鐮刀到畜力到機械,但只要土地在,農民就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今天,人類已經開始逐漸從體力勞動向抽象勞動轉變,對碼農而言,編寫代碼的工具可能會不斷升級,編碼的領域也隨時代變化,但只要這個比物理世界還真實的虛擬世界還存在,碼農就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

但是,這個職業有存在的價值不代表每個個體有存在的價值。

當前,對碼農來說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因為從碼農這項工作隨著互聯網發展開始在中國興起到現在,總共不過10多年時間,當年第一批扛上「鋤頭」的毛頭小子到今天也就不過40歲左右,還處於精力旺盛階段,對coding要求的知識儲備和精力還應付得過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前面的碼農慢慢走向40、50歲,當後面一代一代的新鮮碼農如同潮水般湧入,這些無論是對新知識的掌握還是對強大精力的投入都無法應對的「老碼農」們將何去何從?他們就如同一群即將失去土地的老農民,未來,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下場?

還有更值得警惕的事情正在發生,前不久一個名為「AI Programmer」的機器人誕生了,它能實現自動生成完整的軟體程序;而谷歌的 AutoML系統最近出產了一系列機器學習代碼,效率比人類程序員高得多。AI是否會取代人類碼農?事實上這已經不能算是一個疑問,AI取代碼農已經在發生,最起碼底層碼農在AI面前毫無競爭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碼農沒有存在的價值,紡織機的出現讓紡織工人丟掉了飯碗,但卻創造了更大的用工需求,機器的工作效率越高工人的需求量越大。AI可能會讓底層碼農失去工作,但卻促進了程序員崗位的精細化分工。

那對今天的碼農來說,需要做些什麼呢?我認為有兩點,第一,轉變自身的價值輸出點,力求讓自己的價值不在於那一段代碼本身,而是自己的觀念和思考,將自己的經驗轉化為生產力;第二,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如果你的行為和思考方式都像一台機器,那機器可以做得比你好,你的存在已然多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