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私德綁架的公德教育(二)

在上一篇中,講到了私德思維盛行的公德教育現象,這篇中將從歷史的角度對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從春秋戰國到改革開放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我國一直都是以自然經濟作為基礎的。自然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己自足,幾乎不用和外界發生聯繫就可滿足自己的生產和生活。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雖有商品經濟,但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佔有主導地位。

在自然經濟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農業社會,社會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大大小小的家族構成,因此以家庭倫理來約束社會成員的行為。眾所周知,商品經濟是公共領域產生的直接催化劑,公共領域的產生乃是商品交換場所的慢慢擴大,最終從部落、村鎮和城堡中蟬蛻而出。在中國長期以來缺少公共生活空間,因此缺乏公德生長的適當的土壤。加上私德的強大,因此,在遇到公共問題時,仍然用私德思維來解決公德問題。

Advertisements

(二)「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

中國社會沒有像西方社會那樣經歷工業革命的洗禮,一直是一個農業佔主導地位的社會,也就是費孝通所謂的「鄉土社會」。在這個鄉土社會中,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是這個社會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親屬關係所維繫的社會關係網路,在每一個網路中有個「己」作為中心。

整個社會結構就是由己推出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在差序的格局中,處理公共事務是以與個人關係的親屬遠近,或是以自己個人偏好來判斷的,談不上公德。不僅在處理私人關係上,即使在公共生活領域中,最終的價值判斷也要歸結為你在這個差序格局網中所處的位置,以及這個位置距中心——「已」的遠近。

(三)「家天下」的古代政治傳統

Advertisements

在堯舜時期,中國還有「公天下」的政治傳統,禹把部落首領的位置傳給他的兒子啟,開啟了中國「家天下」的政治傳統。在這一家一姓的王朝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國是皇帝所有的,國即是皇帝的家。這種「家天下」的政治傳統,導致政治統治上的家長制。

家長制的政治管理模式依靠的是家庭倫理,訴諸的是私德。即使在公共生活領域裡,也是運用私德來調節。並且這種私德思維在「家天下」的政治氛圍中顯得名正言順,不容置疑。國家獨佔了權利資源,臣民在政治上依附於君主。 因此,一種「明哲保身」、「束身寡過」的處事哲學就在社會中廣為流行。

(四)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體系

從文化上來說,儒家思想歷朝歷代都被奉為統治思想。因此,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首先,儒家強調個人修養。儒家經典《大學》開篇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並強調「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從「明明德」到「至善」是有一個由己推人的過程,並且關涉的都是自身的修養。而從「格物」到「平天下」這八個條目中,有七個條目是涉及自身和家庭私人生活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儒家重視私人道德的倫理體系。並且這種私德倫理體系,在儒家思想中是可以外推調節一個國家的公共生活。因此,在儒家這種人倫社會中,關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沒有個人與公家的關係。即使涉及到人與公的關係,最終也可以歸結到人與人的關係。

從上述關於私德思維的存在基礎的論證中可以看到,私德的道德推理方式在進行公德教育中,看似能夠讓公共和學生明白公德教育的意義,實則使公眾越來越不清楚何為公德。公德的建設依賴公共生活的成熟、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的完善,而不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強大私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